书法的美散文(通用25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法的美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书法的美散文 篇1
提笔、蘸墨,情抒发于纸。缟白的素帖上,游丝般的诗情,无收束的尘寰,灵魂里潜隐的怯懦,襟上淡淡的兰花气息,都一一跃然纸上。或许,这就是书法的美。
来到书桌前,挑一支毛笔,在砚台上轻蘸,不停旋转笔身。那黑如发丝的笔头呈水滴状。将笔竖直,另一手按着纸,笔与纸猝不及防地相遇,手腕转动,勾、捺、撇。笔与纸依依不舍的,顿了顿,成一个优雅的圆点。此时抬手,笔锋一出,笔尖勾出了一个小三角状的提。就这样,洋洋洒洒,无有声息,一个个方块字诞生于我笔下。这样的氛围,可遇不可求。身处一个古色古香,与世智尘劳无关的境界中。烛影摇摇,水墨浓浓,满是青磐。在亲自动笔写书法时,我的思想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慰藉。或许,这就是书法的美。
书法的魅力,寄托于简单的笔墨中;书法以的韵味,饱含于象形文字中;书法的故事,隐藏于成行的句子中。写着写着,我来到了那美妙的故事中。山河如墨,白雾蒙蒙,钓矶独坐。飘飘云发,飒飒天风,铮铮琴韵,悠悠漫步。身姿娉婷,倾国倾城,翩跹起舞,气若幽兰。薄施粉黛,秀眉弯柳,莞尔一笑,玉面芙蓉。摇曳生姿,步入雅亭,娇纤展纸,巧指研磨。绿叶如云,白衣如雪,陌上花开,缓缓归矣。或许,这就是书法的美。
捻起薄纸,举起,暧阳映照于纸,黑墨散发淡淡的光辉,映照我心。书法,乃先人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陶冶情操,给予人美的意境和享受。我对那些美妙的诗句情有独钟,也总爱将它们与书法结合在一起。咬文嚼字,凝神谛听,思古幽情,心灵凄动。默念这神奇的文字,我懂得了什么。书法,能撤去世间事物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真相,如此纯洁的君子,我与它结为挚友。或许,这就是书法的美。
笔墨挥洒韵味,捷思闪烁光泽,刻画民俗情趣,柔和古今自然。或许,这就是书法的美。
书法的美散文 篇2
书法是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也是有很多国人喜爱的一朵国粹奇葩!它是作者利用中国文字,用笔墨印在宣纸上对自己的情感抒发,对灵魂的咏叹,又是国人们对自然书写的情话。书法又是灵感和激情的碰撞。书法又是可看得见的音乐。好的一幅书法作品能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爱不释手。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现代人很少再去练书法了,文字不用写了,可制作美图美音了,真的是可喜可贺。但网络的制作还是很难达到传统书法另外一种的书写境界。虽然我是一位很不足道的书法爱好者,但我真的是很酷爱它,因为它伴我一路走来,让我学到很多美好的东西,是它给了我很多人生启迪,在我最困惑时是它给了我坚强和力量,在我最孤独无聊时是它伴陪我寻着找开心和快乐!所以我在闲余时间时常会去练练它的。
书法,书法,书为心话。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很喜欢书法的,无论你用怎样的思想方式去表达写文章,但还是离不开用文字去传递,只不过用的书写工具不同罢了。我不希望每位朋友都能成为书法爱好者,但你们有时间把自己想和朋友说的话,还有自己所写东西,认真的去用手写的方式写纸上,看看是否有不同的效果和味道。
有人好说字如其人,其实众人们说的都是很有道理的,每个人所写的字都会有不同,就像一面镜子会让自己展现出来的,它可以看出你的个性和内在修养。但书法有和人品有直接的关系,你的人品道德不好,那怕你写的字再好,也不会有人去追捧的。所以想学好书法首先学好做人,不然的话有人就会说,歪嘴子和尚能念好经吗?
学练书法确实是一门很有趣的事情,看似简单,用毛笔在纸上写写字,其实它是融历史,文学,诗歌,美学,舞蹈,力学,建筑和篆刻等多元化的综合体。看不同的书体又有不同的感受,楷体如立静如仙子,行书如走小河潺潺流水,草书如奔气壮山河,篆字稳到位好似学术高深的老者历尽沧桑。但无论如何书法确实是前人们留给我们的一门好艺术!它可以让人陶冶情操,修德养性,它又可以用来锻炼身体,让人延延益寿。书法又是一门永无境界的艺术,学好了它,它会让你感觉到其中会有无穷的快乐!
书法的美散文 篇3
书法,作为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练书法,不仅仅是为了方便交流,更是一种个人修养的培养。如今,书法又在此基础上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含义——与人交流的一种礼貌。写得一手好字,往往能为自己赢得多一些尊重。我起初接触书法并不知道这么多,只是单纯地被富有灵气的文字所吸引。但也许是这份特别的好奇,使我日后爱上了书法。我曾学过一段时间的“软笔书法”,这为我日后的“硬笔书法”打下了基础。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我真正体会到了书法给人带来的一种品格的提升,能让人安静而又不失呆板,始终透着一股子灵气。
也许我的书法不是的,但我确实从中收获了不少。我的硬笔书法曾经多次获得过奖项,得过一等奖,也获过三等奖。在我眼中,荣誉只是一时的,结果也并非是重点,关键在与享受过程的精彩。
如果说“文学与书法”使我的生活丰富多彩,那么我生命中的另外三件——勤奋、热情与执着则是我能坚定追寻梦想的基础与动力。
勤奋是我要求自己的标准。我相信“天才来自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学习的路途漫长而遥远,唯有勤奋的人才能坚持不懈,笑到最后。
热情是学习的催化剂,也是我待人的处世原则。对于学习,我总会使自己保持热情,积极地投入其中;对于身边的同学与朋友,当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帮助他人是我的快乐之一”。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执着是我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的道路也许充满荆棘,但这一份执着支持让我坚定地走下去。
学习其实是个快乐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我为学习而奋斗着,也曾收获过“全优生”的称号,这是对我的激励与支持,也是对我的期望与要求。荣誉只属于过去,现在的我,又将为下一个目标而奋斗。
我的五样也许很平凡,但这却包含了我对生活与学习的热枕,它们是我的骄傲。
书法的美散文 篇4
谈起书法,有些惭愧,唯恐亵渎了这个散发着墨香的高雅词语,因为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门外汉,只知道艳羡别人笔走龙蛇、挥洒自如。
不过,走上行政工作岗位后,我却突发奇想,认为练书法与干行政工作其实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首先,练书法要苦练基本功。梅花香自苦寒来,练书法不是一蹴而就的,无捷径可走,要沉得住气,做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干行政工作,不懂基本常识不行,没有吃苦肯干、扎实奉献的思想境界不成,
其次,练书法要有全局意识。要胸揽全局,不光要注重一个笔画、一个字的美观,更要注意章法,注意笔画之间的起承转合,注意字与字之间的俯仰辉映与和谐。工作也要树立大局意识,在大局中谋势,围绕中心干工作,讲究协调和配合,不要拘泥局限于个人所干的一点小圈子,否则很难有大作为。
再次,练书法要端正心态。练书法讲究“气”,胸中有一口气。干行政工作也要一身正气,做事大气,一气呵成,不能虎头蛇尾,开头一鼓作气,干着干着“再而衰、三而竭”,干一件工作要经过深思熟虑,一旦决定,便全力以赴,不达目的不罢休,克服急功近利、轻率浮躁的心理,避免陷入万事有开头却有始无终的误区,更要戒除只要政绩、只抓面子的形象工程。
另外,练书法要重点突出。练书法要分出轻重缓急,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干行政要学会五个手指弹钢琴,要分清轻重音,弹出最强音,不能蜻蜓点水,浮皮潦草,忙活了几年也没干成一件有意义的事。
最后,练书法还要善于创新。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临摹是入门必不可少的一步,如果一味临摹,照抄照搬,死路一条,要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有自己的个性,正如徐悲鸿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行政工作更有着独特的复杂性,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面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招,这就需要行政工作者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李瑞环同志告诉我们要在实践中“学哲学、用哲学”,正是这个道理。
书法的美散文 篇5
书法,这个精神乌托邦,一旦有缘邂逅而一见钟情,从此就让您走上一条漫长无尽的缠绵之路,尽管半个多世纪以来,星移斗转,工作更替,艺途长驿,荒郊逆旅、星级酒店,若存若忘、绵绵不尽……没日没夜……自我陶醉而无法自拔焉。
真感谢祖先,发明了这么一种绝佳的融实用、艺术、修炼、娱乐、贻养天年于一体的生活方式。
工具极简,一管一墨一纸一帖一人,方式宜人,士农工商、贩夫走卒、男女老少咸宜。
当年在南海服役时说走就走,一只子弹箱载有文房四宝,到了地头营房用砖头垒起来就“画案”,每每拖着疲惫的身躯从海上执行任务归来,沖个凉,就会打开“书箱”,请出墨宝,笔情墨趣,殷殷书光,滔滔文脉与天风海水、年轻的水兵交相辉映、气韵蒸腾,椰风海韵,雨打芭蕉,竹影横斜,笔走龙蛇,一挥倾情。
好爽!
我我们当地最后一届私塾生,先生一个很典雅很慈祥的老姑娘谭老师。无疑写大仿就从谭老师的私塾馆里开始的,但有记忆的大概五、六岁时的一天晌午,恩师景黄先生神秘兮兮地从他书案右下的书柜里找出一本用发黄的报纸裹了一层又一层的《黄自元间架结构72法》,(那可文革劫后“封、资、修”的余物啊!仿佛就上苍给我的馈赠!)我一看就喜欢上了,不知写了多少年,后来先生又给了我一本《唐人摩兰亭墨迹三种》,我一直临的冯承素版本。
1979年10月穿上军装打上背包南下,与大家不同的我还斜挎一个画夹,里面装了宣纸与《兰亭序》(30多年后遇到当时接兵的张排长,张笑曰还有这样去当兵的吗?)。
现在回忆起来,当兵的生涯里除了我很自豪的潜水专业技术,那个时期我还做对了三件事:
一:练功,让我强壮勇武膂力过人。
二:读书,让我思维活跃敏捷、下笔千言倚马可待,1985年解甲归来复习一个月就通过了全国文科美术类专业的高考,圆了大学梦。
三:还有一件就临帖,五年如一日未尝一日废离,每一月寄一页字给先生,先生用红笔画卷卷,写评语,再寄回部队,我再细细把玩,以把书法童子功练成了少年功。在当兵岁月的回忆中最令人心旷神怡的就写字。
那个心境啊!
多少年后这个心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一不留神心有灵犀,犹如经过黑夜天地氤氲之气的滋润,晨曦中叶脉上凝成一粒晶莹剔透的露珠,这便 我的处女作《米字格系列之一》。
临退伍前的一天傍晚,我把写了五年的字的纸用拖车拖到海边,点上一根火柴,坐看大海与空中字纸的火焰,质本洁来还洁去,火光印红了年轻海军士兵稚嫩的脸,触动了心中萌动久远的与生俱来的信念。我竟然没留一幅我当时写的字!(现在有点遗憾)我总认为将来会写的更好!
一幌近五十多年过去了,学习书法的经历教会了我思考艺术的方法论及基本功,驾驭毛笔、字形、墨法、行气、章法的能力教会了我对“抽象艺术”的渐悟与顿悟。加之以对南拳、散打的习练,耐力、爆发力、弹跳、柔韧、平衡、反应、体能的多位一体,融汇惯通。对诗词歌赋的触摸,对碑文、序文、铭文的解读与思考,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时空变化,面壁凝心,妙道凝玄,空外迷天,其艺术创作的综合因素皆有赖于书法的研习与持久的磨练。
当然惭愧的我至今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成为书法家。我总觉得“书法家”离我很遥远,我个人认为世人所说的书法家充其量书家而已,而谈上法?实在件了不得的事!
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 ,窥天鉴地,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而况乎我等蠢蠢凡愚、名利之辈耳。
但小生确实从研习碑帖中,书法的把玩中催生了中国美术史上前无古人的“当代郑忠艺术”,就象人们所说“吃的草挤出的奶”,我吃的传统的精华,创造出(寻找)的现代式艺术的天问。
几十年如一日,每天作为功课“即境炼心”,心记目识,优游涵孕,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对于我来说,临帖练字恰恰一个与神秘境界衔接的通道。“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由眼到手,由手到身,由身到心,由心到性,由性到命,由命到玄,玄之又玄,下学而上达,与我心有切切焉!
故以无心无为,无功无累,不求上进,欢喜解脱,询求大道,福慧双修,资善成善,妙化所凝,岂仅仅书写也而已矣?
书法的美散文 篇6
五月二十四日,河口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联合举办了“交通杯”大型书法展。
参展的一百多福作品,集中体现着河口区近几年来书法艺术的最新成就。作品广搏宽宏与小巧玲珑并存,从寻丈宏制到华润小品;从泼墨挥毫到惜墨如金;从笔走龙蛇到章法森严;从浓淡自然到枯湿婉转;从清丽遒劲到飘逸流动;从厚重朴拙到轻若浮云;从骨架劲挺到珠圆玉润。一件件墨宝香色并蓄,赏心悦目、墨香沁脾。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书法巨匠更层出不穷,这就将毛笔这种单纯用于记载的功效提升为一种文化美学。这种美学直观的、直楔入人心的,亘古常青的,它能够融会贯通,它可以雅俗共赏,它能够将格格不入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机衔接在一起。
书法艺术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绝不仅仅表观简单的方圆并用、撇捺展放的墨痕,还会带给人以高深的精神层面。它一种精神内涵的承延和彰显;一种艺术品格的升华;一种于喧嚣闹市、污浊社会环境、动荡变革、烽火狼烟乱局中心灵上的抚慰与熨帖;一种人们构筑理想、规避现实的途径。当人们在轻言细语品骘幅幅书法作品时,仿佛进入了精神皈依的桃源乐土。这里没有大声喧哗,没有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低俗、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你我慢慢浸泡在一种静美的恬淡中,物我两忘,微微而笑。
历代书法家书法创作的见解、领悟、体验、总结、升华都指向一个辽阔的文化美学空间。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说:“书法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说神大于形,神魄统摄形体。让《兰亭序》真迹陪葬的唐太宗说:“夫字以神威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这也强调神形兼备,神为最重。这就把书法艺术的真谛以文字美学形式呈现了出来。
孙过庭《书谱》中说:“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指出了书法创作的袭承性与历史沿革性不可分割的一脉相通。也就书法美具有多重性和融合性。
书法美不仅有着承古之美,而且有着当代之美。对于书法呈现出来的艺术美,孙过庭赞叹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相信读了这段美文,一个并不在意书法的人也会怦然心动,说不定还有可能痛下决心,始入道书法。但书法艺术,最讲究功力。功力就非一蹴而就,非一曝十寒,非走马观花,非眼高手低。很多书法大家穷其一生都在苦修。因此书法虽美,成长之路却荆棘丛生,确不那么易得的。爱好书法者,无不朝夕心摹手追。
书法对于一般爱好者或许不会带来切身的经济利益,但,爱好者如云,乃在于书法艺术提供了一种殿堂,营造了一种洗涤浮躁心灵的翰墨呼吸。在现实中疲惫身心的人们会在此得到解放和潇洒,得到静怡和安和。这或许正中国书法艺术生命常青的土壤。
书法的美散文 篇7
在第一届全国高校书法比赛的获奖名单中,我看到了冰凝的名字。
在我们所有有梦想,有志向,有抱负的青年学生中,只有冰凝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并取得了成功。冰凝,她是我的同桌。
还记得昔日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她黝黑的皮肤,齐耳的短发,那印着美的冰箱的旧T恤,还有一双不入流的与她那一双大脚格格不入的旧凉鞋,引发周遭同学们的一阵阵哄笑,但她貌似毫不在意。很快,由于她直率开朗的性格,我们很快打成了一片。
我发现她真是狂热的热爱着书法。下课后,她趴在桌子上专心地练着书法,一丝不苟,宿舍里,她坐在床上还是努力地临摹着书法,纹丝不动,就是走在路上,她也会痴痴地念着各大书法家的名字或各种字体,仿佛她已经完全走火入魔了。
“我这个月的钱又花完了。”“什么呀,这才月初呀!”其实,熟悉她的人一点都不会觉得大惊小怪,因为我们都很清楚,她的钱绝大部分买了各大书法著作或各式名帖。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制作个人简历,必须是打印的,可唯独她,全程毛笔抒写,于是,我劝她另作一份简历,她不听,说:“就这样对付着办吧。”我无奈一笑,此刻,我这才发现她真的已经爱书法爱到了痴狂的地步。
她的口头禅是:就算是世界末日的来临,只要给我水和毛笔,我仍然能坚强地活下去。我问她:“你那么喜欢书法为什么不去投稿呢?”她的回答非常轻描淡写,她说其实她已经投过很多次了,只不过每次都石沉大海罢了,她的表情虽然有那么一丝丝的遗憾,但却非常坚毅。
还有一次省级的书法比赛,冰凝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但结果出来后,我对着获奖名单翻了又翻,从头至尾仍然没有她的名字。我很难受,我害怕她会哭出来,然后自己也忍不住跟着哭起来。但她呵呵一笑,反倒像安慰我似的:“好像失败的不是我而是你一样,你难受个什么劲,拿不拿奖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就是喜欢书法而已。”从她的神情中,我读出了沮丧,但那种坚定和执着却丝毫未减。看到了那种表情,我非常心疼,但我没有理由相信她不会成功!
这一次,她真的成功了!
就像大豆一样,在成为豆腐之前它会被磨碎,挤压,成为豆浆,之后又会被滚烫,被散开,再经过盐卤的洗礼,它才会升华,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书法的美散文 篇8
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我喜欢练书法,但是在书法上没有什么成就。然而,对于我来说,书法是我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如果没有书法,就没有我后来的进步!我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与书法息息相关的。练书法炼就了我的道德品行,启蒙了我的文学萌芽,启迪了我的知识空间。
练书法不仅锻炼一个人的耐性与毅力,练习书法的人必然心情平和,豁达开朗,静伫能忍,沉稳凝重;更重要的是磨炼了人生,书法所包含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天地人和的哲学思想、空灵淡泊的艺术体验和积极入世潇洒出世的人生境界,犹如灿烂绚丽的多色彩虹,点亮智慧,照亮人生。
小时候学写毛笔字,只知道大人们说过:字是门面书是屋。那时还不知字帖是什么,更别说书法了。后来,语文老师说要练字就要先练字帖,于是才开始练帖。然而,字帖多的浩若烟海,入门选帖很讲究。家父和叔父都说,要练就练赵体吧。我那时很爱隶书和赵子昂的揩书,就练起了乙瑛、史晨、曹全、张迁和赵揩,还要学大量的文字知识和古典诗词。练字,就要完全静下心来,这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童年的我,自然养成了一种内力,随时会抑制浮躁情绪、调节心理素质、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直到后来奠定了我的性格基础。
上初中了就开始为乡邻们写对联。记得每逢过年过节红白喜事,就忙得不停,有时年三十写得连吃年饭也顾不上,有的人家分不出上下联,写好了还要亲自去给他们贴上墙,真可谓是乐此不疲哦!可能是从中取得了乐趣,受到了莫大的鼓励,迫使我要练好书法,不能辜负了乡亲们的厚爱。我到书店买书,看到喜欢的字帖都要买下来,打那时才开始接触书法理论,才知道书法原来就是毛笔字的艺术形式。于是干脆见到书法方面的书总要买,无论省城或是县城,有书法展览是一定要去看的,这才于书法结了缘。参加工作以后,开始学习书法理论,这样又与文学结上了缘,尤其古典诗词必不可少,我还用手抄写唐宋诗词。由于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又大量接触了中国的古典文学,才觉得自己掉进了中国文字的海洋里!
后来知道,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颜体的刚筋,柳体的铁骨,欧体的飘逸,赵体的妩媚。赵体楷书赵子昂,虽是一代大家,诗书画三绝,但是他的楷书媚而无骨。我平生不喜欢没有骨气的人,于是我又放弃了赵体。参加工作以后,我干脆再从头学颜鲁公的书法,这是因为被他的刚正不阿的人格所感染。他那楷书简直就是大刀一样,直逼人心!颜鲁公的楷书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他用笔横轻竖重,笔力雄强而有厚度;在结构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圆,刚中有柔,力足中锋,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人格的形成大都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学颜楷其实历史上都是学他的人格精神。
学颜楷的同时,我没有放弃隶书。隶书与楷书一样,在古时候都是真书或正书。如果说楷书四平八稳、光明磊落,草书潇洒自如、淋漓酣畅,那么隶书就是多姿多彩、纵情欢唱!因而,相对行书、草书而言,我更喜欢隶书。然而,中国书法上的隶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但要学好隶书,必须要学篆书,所谓秦篆汉隶,于是又回过头学篆书。书法与人生的关系,我没有做过专业的研究,但我还是觉得练楷书的人步步踏实,练隶书的人稳中求变,练草书的人追求自我。
我喜欢看书法展览,观赏高高悬起的书法作品。小时候,要看上一次书画展览,就得要搭车到省城武汉去看,既费精力又费财力。现在好了,什么时候都可以看书画展览。开始上网以来,几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网上,很少抽时间练习书法了。想想也是的,原来没有上网的时候,隔三差五的提笔都要写个十几二十张宣纸,现在好象是变懒了,一有时间就到网上冲浪,不免有些懊恼。但是,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是有得有失的。在网上,我看到了目不遐接的大量的书画作品,几乎随时都可以看书画展览,这又使我大开了眼界,获益匪浅。其实,欣赏书法是练书法的又一个境界,只有博闻强识,才会将练书法上升到一个见多识广的境界。人在观赏一幅大气的书法作品时,整个人的神经、视觉都会被书家的完美用心用笔用智所震撼,所冲击!那才是真正见识了书法大家的心胸和气度,犹如受到一次狂风暴雨般的洗礼!
练书法需要悟性。我练书法喜欢用羊毫,峰越长写的越自如、越兴趣盎然,虽未每日坚持练字,不敢间断。有时兴趣冲动,一次可用二三十张宣纸来涂鸦。除了多练,在大量读贴中如能悟出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奥妙来,则是一大飞跃。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天道酬勤,由于对书法艺术的喜好,心境亦趋于平和。我把书法当作一种陶冶情操的兴趣爱好,闲下来爱捉摸古人用笔的奥妙,对篆、隶、楷、行、草均有涉猎,而尤对篆隶情有独钟。凡能接触到的古今名家法帖,都加以揣摩临习。尤喜王右军之雄强茂密,颜鲁公之大刀阔斧、颠张狂素之奔放不羁,孙过庭之挥洒自如,米南宫之潇洒灵动,赵子昂之妍丽遒媚,于右任之气势博大,林散之的超凡脱俗。有时在不知不觉的读帖中,对思之已久的症结豁然开朗,有所觉悟。
我曾经有段时间练书法达到了痴迷痴狂的地步。那段时间曾经是我人生中的黑暗时期,总想从中找到一点光明。但是后来还是难以坚持下去。因为生活是由许多个点点滴滴组成的,大观园里景色美不胜收,但那不一定属于我,只能是顺其自然,花儿要开的时候自然会开,不能强求。练书法,苦练的是过程,不是结果。与追求名利的人相比,我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有时,我也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常常几天、几十天、几个月不拿笔。但我喜欢读书法理论,解读书法美学原理,它也是认识世界的艺术形式。
我练书法的时候,不喜欢有人在旁边,只喜欢平心静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练圣贤书。意念,是人的高级境界,练书法必须进入这个境界,甚至于忘我。有人将练书法与练气功相提并论,这是有道理的。所谓养心修性,从练书法的过程中最能感觉到的,的确如此。现代社会,老年书法为何热得很?就是他们从几十年的人生中感悟到了书法的天性,寓精、气、神于其中。于是大多老年人退出江湖后,扎身于书法的海洋,乐此不疲,甚至于大器晚成!
人,是一个情感的主体,喜怒哀乐人皆有之。书法,也是一种情感艺术。当人生与书法互相渗透的时候,情感是非常丰富的。书法创作的时候是倾注了书家感情的。中国书法能表情达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一个“情”字,也是中国书法的灵魂。西方文字之所以不能与中国文字相比,就是缺乏内核而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中国的书法能够成为艺术品,其首要的因素是,中国的汉字起始是象形的。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谓是“书”。“书”者“抒”也,就是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就是融如自己的感情,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了。中国书法走上艺术的方向,使它在世界上不象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表达中华民族情感的工具。由此联想到其他艺术,无论歌唱、表演,还是诗歌、绘画。都需要倾注发自肺腑的情感,如果自己都不付出情感,又怎能感染他人呢?
书法当随时代。人的观念意识也必须与时俱进。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必须为大众所接受,否则就成了官方艺术或者叫贵族艺术,那只能供少数人欣赏,这样的艺术形式很难长久。书法艺术也是如此。但是现今的书法艺术取向很令人担忧。首先是书写工具多样化,毛笔已经不是古时候的唯一书写工具了,拿毛笔的人越来越少了,百姓婚丧娶嫁、节日喜庆书写对联的人还有多少?这种书法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很大动摇;其次是计算机信息化出现后对书法艺术的实用性是个要命的冲击,如今电脑上面要什么字有什么字,要什么体有什么体,简便快速,书法艺术的使用空间越来越小;其三是欣赏书法艺术的人越来越少,现今的人都很实在,都在为生计奔波,可以说,书法艺术已成了少数人的艺术;再次是追求书法艺术的精英们越来越异化,从国展评奖的作品看出,获奖者大都围绕评委转,为获奖而创作,而评委们的取向会将书法爱好者引向一条千军万马都难过的独木桥甚至是一个狭隘的空间。书法的大众化问题是一个出路问题。我想,做人也许如此。我们的社会,既需要阳春白雪,但同样也需要下里巴人;唱高调的人有时候难免曲高和寡。
练书法,炼的是心智、是人格、是见识、是毅力、是神韵、是悟性、是情操。欧阳修说得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练书法,往往处于忘情于山水之间,那山水已经不是山水了,而是一个世界。我的书法没什么成就,但我觉得书法应力主传统。也许我的骨子里面有太多的传统吧。没有了传统,今天的书法也就成了浮萍。但我也力求创新。当然目前尚不敢创新,因为没有千锤百炼的功夫,创新是不可能的,虽恪守传统,但也不是一味排斥标新立异,要标新立异,表现个人风格,必须有深厚的传统基础,有了扎实的功底,方能驰骋书坛,出手皆成佳作。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书法是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是相辅相成的。书法离不开中国文字、文学。有人说,艺术都有相通之处。无论书法、文学、音乐,还是美术、雕塑,它们是有艺术共性的。我在用心研习书法的同时,也猎及美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门类。我觉得,单有书法功底还不够,亦应涉猎其他艺术领域,这样书法才能够称之为书法艺术!然而要达到这个佳境,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我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是我会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追求一种认识的完美。
书法的美散文 篇9
汉字书法艺术起源于中国的甲骨文时期,虽然那时候没有笔墨纸砚,而仅仅使用各种兽骨,石块,或者兽皮等原始材料,但是文字已经形成了最初书法艺术的雏形。欧洲的文字设计,却起源于古埃及时代,起源于法老帝国时期。
书法艺术形式多样,并非笔墨纸砚所独具。任何材料都可以作为文字载体并可能发展成为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本质是文字的书写艺术。凡是下了功夫,认真书写,并书写得具备了美学欣赏价值的文字书写方法,都可以归纳成为书法艺术。现今的人们论及书法艺术,习以为常的概念就是笔墨纸砚,当然很多人会认为毛笔,宣纸,墨汁,砚台等就代表了书法。这是一个错觉,是一种狭隘的认知心理。其他先不说,但就碑刻和印章,难道就不算书法艺术么?可见,只要是对文字进行艺术加工和美学创造的行为,都可以作为书法艺术来看,而不能局限书法艺术的具体工具和载体。
书法艺术的本质,是艺术化和美学化文字书写的过程。也就是说,书法艺术的实质是针对文字进行美化的工作,而不是针对文字内容进行删改的文学工作。那么书法艺术到底有无具体的练习规范呢?
我个人认为,创造美的书法,不存在严格的和必须的定论以及规范。人类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想象力也是不可限制的,故而,用临帖的方式去练习书法,常常会扼杀书法爱好者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对于临帖行为,不予以推荐和支持。
书法界的绝大多数人们,认定了练习书法的基本前提是练习楷书。但是,我却认为,楷书也不过是一种书写规范,而且,也仅仅局限于汉字的书写。如果用美学的观点和创造性地角度来分析,那么,书法艺术是不存在什么规范和定势的。书法艺术的本质,在于书写者能否书写出具备审美价值并能震荡人心的文字书法作品,而不是看他写出了什么符合某些概念化的规范和套路。
故而,书法艺术的行为之核心本质,和绘画,文学,摄影等等其他的艺术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为了创造美,创造能打动人心的作品而进行的主观艺术创造行为。
可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在强调临帖呢?原因有三!
一强调临帖的人,把书法艺术狭隘的归纳为汉字的书写艺术。而汉字的书写艺术,的的确确有着不少名家名帖等着书法爱好者们去步人后尘的崇拜并模仿。
二汉字的书法艺术,讲究从最基本的笔划书写入手。而初学书法的人,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不知道怎么写才能写好每一个笔划,故而,楷书中概念化的笔划结构模式,往往成为书法爱好者们常用的练习规范。
三很多人以抄袭和模仿为荣,喜欢把自己作为前人的弟子而沾沾自喜。他们竭力想要追求的是抄袭的水平和模仿的仿真程度。绝大多数人不懂也不想弄懂什么叫作书法艺术。他们错把书法当成了沽名钓誉的工具和行当,以为只要师从了某一位古人的书法帖子,就可以名扬世界,就可以登入书法艺术的殿堂。他们不了解艺术的真谛,也根本搞不懂美学和美术欣赏。
书法艺术从属于美术的一个分支。但是绝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或者所谓的书法专家们,他们在事实上根本不懂得“美”是何物,根本不明白什么叫作创造和个性,根本搞不懂文字书写艺术和临帖模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只知道按部就班地去抄袭古人的作品,只知道以某一位前人的作品为师而把自己禁锢于某一种书写格式中。
中国古人论及书法,有这样一句名言:“不见字形,唯见神采,方为上乘”。又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而近代某一位国画大师更是语惊四座,谓曰:“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其艺法以达自由之境者生,学其表面而至形而上者死。可见,真正的书法和国画大师们,最终强调的还是神采而非字型。
前天去了京都市美术馆观看京都市展。在看完书法部门的所有作品后,只有一个感觉:颓丧!
绝大多数作者都喜欢工于表面的模仿和抄袭,几乎没有一幅作品配得上“书法艺术”这四个字,如果去掉“艺术”两个字,那么里面的所有作品都无可非议。因为“书法”两个字代表的无非就是书写的方法。而所有书法部门的作品,毫无疑义都是形而上地模仿和抄袭了不少名家名作的书写规范。然而,如果把他们的作品称为“书法艺术”,那么就太糟塌“艺术”这个词汇的含义了,因为没有一幅作品真正具备了书法艺术的神采和魂魄:展出的作品全都是死气沉沉的东西,没见到一个活着的文字!
形而上的抄袭和模仿,是从事书法艺术的大忌!
真正的书法艺术,是书写的方法和艺术化追求之有机结合的结果。真正的书法艺术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使用材料以及某个国家的文字。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丰富和繁荣着他们自己的文字书写艺术,所以,书法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汉字书法艺术,也不过是世界书法艺术中的一葩而已。
书法的美散文 篇10
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印发文件、制作文字材料使用钢板蜡纸刻字(谓之誊写仿宋体),油墨印刷,或者手写流利的钢笔字。那时候单位制图描图全是手工,整洁的工程图上布满均匀的线条,图签和文字说明均是工整的仿宋体或魏碑体。单位会议横幅、宣传标语等也靠毛笔手写,端庄的美术字或流畅的行楷书。
看到这些,赏心悦目,心里羡慕不已,就有了练字的冲动。爸爸常说“字是打门锤,练好字对工作有帮助”。于是买来字贴慢慢练习,并且尝试给单位誊写文件和描图,记得当时,只要一张腊纸有一两处刻得不满意,一幅图纸有线条失败或字体不如意,我会毫不犹豫地撕掉重作。当我刻出的腊纸、描出的工程图,得到同事们不断地赞赏,心中满是喜悦。
后来,有了电脑打印复印,不用刻腊纸了,再后来CAD制图普及,不需描图了,但是,我对写字还仍然保持浓厚兴趣。原本练字为实用慢慢爱上书法,从颜真卿、王羲之、赵孟到汉碑,从《多宝塔》《曹全碑》《圣教序》到《书谱》,都有接触,但没有一本字帖认真地系统临习的,多数时间束之高阁,倒是对一些自认为“好看”的现代人作品进行模仿,不知“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的古训。读过许多理论文章,也是碎片式不成体系,不求甚解,浅尝辄止。没有老师指点,就凭兴趣练习,缺乏专一和系统性,始终不得其要领。随着应酬增多,惰性使然,一曝十寒,便把书法这一雅好搁置于心底,动手少了,几近荒废。虽然兴趣尚存,情结未了,偶尔弄墨涂鸦,终不得进步。
因为对书法的兴趣,无论走到哪儿,看到题字、匾额等总会多瞅几眼,由于鉴赏水平局限,有时候也是良莠不辨,对一些夺人眼球的江湖书法还啧啧称奇。
因为对书法的兴趣,逛新华书店,第一个去到的柜台一定是字帖区。有了智能手机,关于书法的APP,总要下载用用,不好的删掉,微信出现后,关于书法的公众号,总爱关注关注,选择好的留着。搬过几次家,卖了丢了不少书,唯有书法书籍全保存。
2017年9月,区文化委组织“文以载道——机关干部文化艺术培训”,我报了书法班,有幸听到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李健老师的课,获益匪浅。感觉以前自学的东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属瞎练,好在瞎练没使劲练,偏离不算太远,心中还有古贴。2018年7月,“文以载道——机关干部文化艺术培训”第二季开班,再一次聆听李老师授课,对书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我常调侃道:“已进入书法班二年级了”。
以前练习书法只顾形体的模仿,没有笔法的讲究,更谈不上墨法章法什么的。看李老师教习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和《雁塔圣教序》,落笔轻重灵巧,顾盼生趣。行笔急缓宛转,阴阳相生。结体外密中疏,舒展多姿。通篇轻灵跳动,恣肆潇洒,气脉通畅,节奏感强。每一堂课都是一种享受,每一堂课都是一次熏染。我过去对楷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颜欧柳赵,通过学习,似乎有所悟,越写越陶醉于褚体楷书的流畅俊美和灵动魅力。
除了上课,李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书法作品展,从区文化馆到重庆美术馆,亲身感受书法艺术之美,有的舒卷自如、行云流水,有的古拙淳朴、清新明丽,有的铁画银钩、力透纸背,有的雄浑奔放、纵横洒脱。并且听李老师对每一幅作品认真的点评讲解,对提升书法素养、拓宽眼界和鉴赏能力均有极大的帮助,也更加增强我对书法的浓浓兴致。
练习书法,不是为了挣钱糊口,更不是为了成名成家。爱上书法,是被汉字的神韵魅力所吸引,是对书法百态横生的玄妙之美所迷恋,逐渐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膜拜。
让书写成为一种习惯,书法是笔墨间一个人的修行,“书,心画也。”青灯伏案,心灵在墨香书韵中憩息,书法乃是我的诗和远方。
书法的美散文 篇11
我也喜欢书法。可我却写不出好字。于是,我就看。看别人的书法。
好在自己居住在西安,在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里,想欣赏好的书法,并不是什么难事。
记得自己刚到西安的那一年,我就去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古代书法大家作品的宝库。我一块石碑一块石碑朝前看,看了大半天。但是,谁要让我对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字,点评一下的话,我只能说出一个字:好!
这并非我不想多说。相反,看到那些字时,是觉得心头不由颤动,真想脱口而出说点什么,但那种想说的冲动,最终只挤出一个“好”字。
这就像在初恋中,第一次给自己喜欢的人表白,心中纵有千言万语,说出来只是寥寥几字。
但评价书法,又和初恋时的这种情况又不太一样。恋爱当中的人,一旦胆量变大,没有了害羞,那表达起自己的爱慕之情时,语言完全是流利而通畅,甚至滔滔不绝。
评价书法,与胆量无关。后来我知道了,评价书法,首先要有书法理论修养。不然,对书法的评价永远只会用“好”或“不好”。这其实等于没有说。因为每个人都会用这两个字来表达自己对书法的感觉。面对不同风格的书法字体,都用“好”还是“不好”来评价,显然是不合适的。就像看见了人,只说男人和女人。这实际上和现实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人是不相符的。
我要是老去碑林博物馆看书法,光门票也是一项开支。自己又不是研究碑林的专家,也没有必要经常去那里,自己只是喜欢书法,看看而已。所以以后就经常(主要是周末)去另外一个地方看书法。这个地方就是碑林隔壁的书院门,一条主要经营文房四宝的、古香古色的青石街道。这里面有好多卖字画的人。
在书院门,对于书法作品,也有不少人是自产自销。这些人中,年龄大多中年以上。在他们商铺的大方桌上一角,放有他们的名片和简介。名片我基本都一一看过。他们都有与书法有联系的,许多文化机构的职务:ⅩⅩ理事、ⅩⅩ院长、ⅩⅩ书法家等。我把他们的“名号”和他们写的字,做了一下对比,我认为都是相符的。至于他们在书法界有没有名气,名气有多大,我不知道。
我到书院门看这些人写字,也是一看一上午。从这个人看到那个人。没人写了,我就看他们原先写好的字。
我喜欢楷书,不管是欧体、柳体,还是颜体,都觉得很美。每当看着这些人泼墨挥毫时,我感觉自己手中都攥着劲。
抵挡不住这些写字人的诱惑,从书院门离开的时候,我自己手里也多了一套笔墨纸砚,拿回了家。
开始的时候,也练得认真。从一笔一划开始。每天下午下班,练上几张。后来,就慢慢坚持不下来了。再后来,笔墨纸砚上就有一层薄薄的灰尘。
我也嘲笑自己在这个事情上的不坚定。有点叶公好龙的意味。但对书院门,我有时还是专门拐过去看别人的字。
在书院门,我从来也没有买过字。尽管我对有些人写的字十分的赞赏。这好像并不是钱的问题,百十块钱自己还是掏得起的。
我担心自己会买的一发不可收拾。好字太多了。就像玩摄影的人,有了一个标准镜头,就还想要一个变焦镜头。有了广角,还想要长焦……好想永远没完没了。因为太喜爱。
所以,我只是看字,从不买字。
前几年,自己的新房子装修成了。有了自己的一间书房,尽管不大,总算有了自己搁书的地方,很是喜欢。后来就想在书架的对面墙上挂一副书法作品,显得书房的味道更浓。
说来也巧。我的一位同事,很喜欢书法。比起我来,人家是真喜欢。多年来一直坚持练字。现在已经写得很好,在单位很有名气。
于是我就让他给我的书房写副字。他先是客气,后来欣然答应。一周以后,交给我一副字。打开一看,是用小楷写的宋词,有好多首。我大概数了一下,有七百多字。每一个字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看着是那么的舒心。要是结合书写的内容一起看,更有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我找人把它裱好装上木框挂到了墙上。
乔迁新居的时候,有朋友问我那是谁的字,写的不错呀,可否是名家。我回答,那是我的一位同事写的。字好,人品更好。
有一次,我到外地出差。在宾馆内的书店里,我看到了启功的字在卖。
我对启功也是感兴趣的,曾经买过专门介绍启功的书。我看完墙上挂着落有启功名字的条幅,随口问了一声价格,老板报出了我想不到的价格。老板倒也实在,给我说:“这是仿写的,不是启功本人的作品。要不然不会是这个价格。”
冲着这个价格,我真有了想买的冲动。但我最终没有买。我担心拿回去以后,别人问起来,你该说是真品,还是赝品。
我觉得,人更需要的是实在。这也许是我看过许多书法作品后,得到的一点感悟吧。以后若有人再让我评价书法的好坏,我或许也会说上“实在”这两个字。
书法的美散文 篇12
工作之余,除了摆弄几篇文章,再就是涂鸦几笔书法了。如果说借文章抒发的是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那么书法则主要是劳累之余的调节剂。然而随着日积月累的研习,伴随书法技艺的不断提高,还从中颇多地有了些人生感悟。
我个人认为书法中最吃功夫,最难写好的要数楷书,这是根据楷书的特点决定的。楷书是中国方块字最完美的表达,一点一划都要最准确,最清晰,最匀称地表现;方方正正,清清白白,字字隽秀,上善若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稍有不轨之处,即使是对书法艺术毫不可知的人,也会借助最起码的视觉感官很轻易的看出破绽。这多么像我钟爱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处处要以身示范。清清白白做人,出淤泥而不染;认认真真教书,呕心沥血。不为物欲横流所动,甘守清贫安宁的生活;不为世态炎凉所染,塑造学生最完美的人格。在当今日趋浮躁的社会里,也许书法爱好者不再有更多的人甘于在楷书的笔笔划划里苦苦修炼,而我,更愿意不辞辛苦一锹一锄地艰辛而执着地开垦于这片贫瘠的土地。楷书最能磨练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性情,,我的书法作品在第二届全国宋璟碑颜体书法展中获入围奖便是很好的例证(在网上可以查到)。楷书,一如我的修养。
汉隶书法,碑帖众多,风格各异。有圆润的,由方正的;有飘逸的,有浑厚的。在众多的隶书碑帖中,我对《张迁碑》情有独钟。曾有书法协会的同仁告诫我,临摹张迁碑难度较大,且有许多生僻之字难以辨识,又不是“大路货”,作品又不养眼,劝我改临其它碑帖。可我坚持认为:张迁碑通篇为方笔,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用笔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更主要的是,它的“方、厚、拙”的特点又与我的性格是那样接近:正直不阿,不会圆滑处事;厚积薄发,不善投机取巧;小智若愚,绝难随波逐流。待到一定时间的研习后,书法展上,同仁们给我的隶书评价是:很笨拙,有点孩子气,但风格独特。我笑言:性格如此,文如其人。
行书最爱好米芾的风格,“稳不俗、险不怪”,稳中求险,险中见稳。随遇而变,独出机巧。据说,形成米芾个性特点的原因取决于他癫狂的性格,而不俗的性格正是他不平凡的生长环境以及个人经历所造成的,是他内心不平的发泄方式的具体表现。我等有自知之明,不敢与这位大书法家相提并论,但是,性格的清高与物欲横流的现实,正直不阿的性情与随波逐流的社会,朴实无华的生活与花天酒地的人际关系总会是格格不入的。将近知天命之年的我至今仍旧是个小村子里劳劳碌碌、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浓厚的文化天分早已淹没于崇尚物质利益的芸芸众生之中。然而,我依旧坚守与自己的理想,那就是:用文化的呐喊拯救人们麻木的灵魂,尽管这种声音微弱得连自己都听不到。但是,我也绝非就是一个幻想狂人,恰恰相反,我对我的工作还是尽职尽责,立足实际的。而书法、文学上的些许成就也让我在社会上博得了人们的几许认可。我的行书作品,体现了我个性化的追求。
我在草书方面是不临任何帖子的,而是把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剪截下来,粘贴成册。然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汲取每幅作品的精华之处,融进我的作品中。放开处,一泻千里;收缩处,凝重沉郁。飞白处,形如枯草;浓黑处,泼墨如雨。思飘云物外,情入字幅中。用笔大胆,就连老辈同仁们也叹为观止。其实,我虽然年近五旬,可对理想的追求依旧如年轻时一样痴心不改。岁月的沉重如同浓墨重笔,只能加深我对生活深深的思考,面对困难的客观冷静,更加稳重我坚实的步履,不把理想失控为幻想。正如我手中牵动的那根放风筝的长长的线,尽量把风筝放得异彩纷呈,但随时调节着它的方向和高度,不让它失去控制。草书,狂写着我的文学梦想和对文化的执着。
写好书法中的每一笔,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法的美散文 篇13
抽象的书法艺术,常常会有具象想象,创作和欣赏都会出现这种现象。
有的从书法创作运笔来想象,如李白《草书歌行》“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有的从点画来想象,如宋代朱长文《续书断》中把颜真卿的书法列为神品。并评论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王羲之也说:“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如鹗口,尖如鼠屎。”还说“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似悬钩之钓水。楞曾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谧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
有的从结字来想象,后汉大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也有的从章法或风格来想象,南朝梁武帝萧衍说“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张芝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
书法欣赏中的具象想象,依凭的是抽象的书法艺术。书法中或形似现实而生具象想象,如元代赵子昂写“子”字前,先反复练习画鸟飞行的形状,而最后使“子”字有飞鸟的形象,那么欣赏者自然顺势而具象想象;或神似现实而生具象想象,如说颜真卿的书法“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怒目,力士挥拳”。书法自然以神似为上。神似,实质是书法的某些形式因素,所具有的某些意味,和现实的抽象沟通。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思慕、怨恨、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星列,风雨水火,雷电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怎样“寓”,只能抽象。当欣赏时,抽象又可在想象中回归具象。
书法的具象想象 ,我们不妨看看董其昌《草书张籍七言诗》(也称《与贾岛闲游》)轴,此幅书作大小145.1cm×34.7cm,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书写的文字是:
水北原南野草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知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款署:“其昌。”钤印有“董氏玄宰”、“大宗伯印”、“玄赏斋”。鉴藏印有“鹤舟所藏”、“紫云山房鉴藏书画印”。
这幅书作中的诗歌,表现了一种淡泊、从容、愉悦的意境。是啊,城中那么多车马在为名利奔忙,而有谁能理解超凡脱俗的人,在雪消风暖的春天,闲行在绿水粼粼、青草郁郁的原野上那闲情逸致呢?
那么这幅书作是否也能形成这样的意境呢?
这幅书作是竖幅,28个字,写了三行,行与行之间空白较大,而且最后一行只写了两个字,这种情况一般的书法创作者也许落款字数会多,如写上写作的时间地点、诗歌名称、作者姓名等等,但董其昌却只写了两个小字“其昌”,这就又留下大片的空白,真可谓疏处可以走马,这样的空白抽象形式,就有一种空灵、从容、静谧和淡泊的形式感,这和诗歌的意境神似,这为我们的具象想象提供了前提条件。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幅作品有三个字用了超长笔画,是“新”、“中”和“行”,并且分布大体均匀,形成了一种相对来说是密密密疏、密密密疏、密密密疏的节奏,这样的节奏也是一种钟声式的节奏,给人宁静感。并且只从三个超长笔画来看,也给人气息舒畅而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创造了和诗歌和谐的意境。
其三,这幅作品线条流畅,而十一组两字以上的连笔字更增添了这种流畅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桥流水、潺潺而歌的诗意情景,这能形成一种心舒气畅的联觉,从而和前面的两种因素,共同形成书法作品的整体意境,在诗歌作品的方向诱导下,想象出闲行春野的画面。
看来形似是物象,神似是情象。书法以情象为上。张怀瓘《文字论》中说:“须考其发意所由,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
西汉杨雄说:“书者,心画也。”朱熹所解释:“意者,心之所发也。” 孙 荪在《“尚意”:中国书法的本性》一文中也说:“而书法是心灵的符号,是心迹的展示或者说表现。如果说一般的汉字书写是生存的需要的话,那书法就是生命的需要,是主体情志驱使下以线条笔墨之‘有形’表现难以言说的内心之‘无形’。”但书法作者要表达这种心中的情意,必定只能是一种带“镣铐的舞蹈”,只有依凭抽象的书法形式,这种书法形式又只能以暗示的方式流露出一种抽象的意味。我们欣赏书法作品,一是形式因素的意味层次;一是形式因素的想象层次,可包括听觉具象想象和视觉具象想象。明陈继儒评欧阳询代表作《九成宫礼泉铭》“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它刻可方驾也。”这里“瘦硬清寒”是意味层次,“深山至人”则是想象层次。梁武帝形容萧子云的书法为“书如危峰阻目,孤松一枝,荆可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这里没有点出意味层次,只有想象层次,因此更给人神秘感。一幅书法作品,我们在欣赏中如果只有一种意味层次,也会在心中形成一种美感,如优美感、壮美感、端庄美、飘逸美等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具象想象有的和书作文字内容和谐统一,如上例董其昌的作品;也有的想象方向并不确定,如书作有壮美的抽象意味,可想象惊涛骇浪,也可想象峻峰入天,可想象壮士长啸,也可想象狂风撼地。这可属于形式感的内容想象方向和性质想象方向两个类别。总之,想象是以书法的抽象形式所蕴含的形式意味,或称形式性格作为基础的,这决定了想象的方向性质,即所想象的内容也必定有这样的意味内涵。这意味是以形容词表述的,是能艺术心灵体会的。
想象,有时就是一种艺术通感。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说:“所有调性、音律、和弦,至少对于我来说,是只有在大自然中,在彩云或五光十色的日晕的惊人美妙的闪烁和北极光的光芒四射中才可以遇到!在那里还有真正的升C、B和降A,以及所有你想看到的音。”音乐是这样,书法也是这样,也会产生艺术通感的。那有遒劲、豪放、昂扬特点的书法作品,你也许会听到《英雄交响曲》,那柔和、委婉、恬静的书法作品,你也许感到正在欣赏民乐《春江花月夜》。
一笔一个想象,一字一个想象,往往从整体来看有失和谐,如“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因此从书法意象想象,总不如从书法整体意境来想象更好。
书法的美散文 篇14
杜甫有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网名叫远去的牧歌,在《出神入化的公孙大娘剑舞》中写道:
我们不妨根据杜甫的诗句来想象一下当时公孙大娘表演时的情景。
在全场黑压压的观众注视下,公孙大娘手持一柄青光耀目的太阿剑,悄然上场;此时全场寂静,骤然,乐起 ,她腾身飞跃,剑尖撩起;乐疾,急管繁弦,鼓声点点,如雨打浮萍,公孙大娘身姿旋转,矫若游龙,只见银光熠熠,剑影闪过,不见人影,稍倾,云卷雨息,“一舞剑器动四方”;她箭步跃起,将剑连续刺击青天;她双腿飞腾,又象神仙驾着蟠龙翱翔云端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舞至高潮,天地倾斜,雷霆万钧滚滚而来,山河为之变色,“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倏然之间,舞毕,风平雷息,如同波涛汹涌的江海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那把宝剑还在发射出耀眼的清光“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这样的舞剑,张旭欣赏过,杜甫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 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怀素也欣赏过,据《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准其顿挫之势也。”这种从剑舞来揣摩书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维方式,据说英国著名医生德博诺把这种方式称之为“侧向思维”。书坛上有这样的思维,当然不止这两个草书大家,汉朝大书法家钟繇也曾说:“吾精思三十余载,行坐未尝忘此,常读他书未能终尽,维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之。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你看不是吗?明明白白说道“每见万类,悉书象之”。看来古人早已谙熟这种思维。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说:“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确实如此。
那么,欣赏舞剑终究可以悟出书法那些方面的问题,确实值得揣摩。我每天早晨去火车站广场锻炼,时常可以看到榆林农校高晓梅女士在打太极剑,她的剑术很美,为此我曾写过一首小诗:“鸟闹晨曦乐绣幽,太极一景画吟秋。 身随柳动蕴溪美,肢似云行伴鹂柔。腹有万书神韵雅,胸怀百媚鹤姿羞。何时魅力醉千目,品位如仙天道酬。”因此,每当沉醉在她的剑术艺术中时,就会联想到公孙大娘,就会想到书法。
舞剑时,忽顿忽飞、忽疾忽徐的动作,像书法的运笔;剑头那舒展飞动、忽收忽聚的轨迹,像草书的笔画;飞腾欹侧、挺立横空的姿势,像书法的结体。舞剑总是在某些方面给我们一些启迪,比如我们说书法线条有线质、线形、线构、线律和线韵的区别,其中线律就是节奏,就是线条粗细、长短以及表现出行笔的止行或急缓等,所形成的不断回环往复的节律。我们在舞剑中,明显的感到忽疾如霹雳,忽缓如行云的节奏,这和行草中的线律何其相似;我们也从舞剑节点的瞬间亮相的“止”,和舞剑行进中的“行”所形成的节奏,想到了行草中运笔止行恰当处理的价值。我看草书,只看到飞动之“行”而看不到顿笔之“止”,就会感到线条过于柔滑;反之,顿笔过多,又会影响书作的流畅性。
舞剑中,有时由速而劲渐渐变缓而柔,我们似乎看到了一条由粗变细的线条;有时又由缓而柔渐渐变得速而劲,我们又似乎看到了一条由细变粗的线条。草书,一个字是一笔书,是一根线条,如果这根线条是前者,就给人钟声渐渐由强变弱的感受,给人柔而静的感受;反之,就给人海浪拍岸,由缓行而至猛烈拍打岸岩的感受,是刚而闹的节奏。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说:“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这是一定的公例,钟声是先扬后抑的,初扣的时候顶强,曳着的袅袅的余音渐渐微弱下去。海涛的声音是先抑后扬,初起的时候从海心渐渐卷动起来,愈卷愈快,卷到岸头来,‘拍’(啪)的一声打成粉碎。因为有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听钟声和听海涛的心理完全是两样。”对此,陈振濂先生也说“越写越重是‘刚’的表现,越写越细的感觉是‘柔软’。”章法中的字群,也会越写越大或越重,或越写越小越细,形成两种不同的感受,而且往往心理冲击力更强。
你在舞剑中,也很容易体会到“势”。沈鹏曾说:“势是动感,有运动感才能产生势,有了势,才产生意。有的笔意在书法里能体现出来,有的是意在言外,在作品以外给人以更多的想象,所以势很重要。”他还说:“势是什么?就是笔的运动,走向。”这样看来,势既然和运动有缘,那么必然蕴含着速度、力量和方向三个元素。从舞剑来看,剑的运动是连贯的,那么一件草书作品从章法来看,其书势也是从头到尾连绵不断的;舞剑有速度变化,书势自然也有速度感的变化;舞剑有力量变化,书势也必定有“力”的变化。书法中,这种力就是一种骨力,骨力有柔和的骨力,有含蓄的骨力,有遒劲的骨力,也有劲爆的骨力。舞剑那剑,方向神秘莫测,也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富有运动感的草书线条,忽左忽右,忽拔地入天,忽又急入山壑,可以说“势”丰富的内容让我们玩味不尽。由此,我们也体会到剑术的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这和书法中笔断意连,字断势连,行断气连,何其相似。
任何剑术,都有一定的招式,每一招式就有一个造型,这对书法的结字,也富有启发意义。比如弓步直刺、回身后劈、虚步架剑、提膝下点等等,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书法中一个个字的造型。资料称比赛时,剑术“腾空跳跃”“立劈横抹”“点刺撩崩”“勾挂缠云”等动作,这些动作,让我们体味到书法中结字造型中,也可以白鹤亮翅,也可以仙人指路,也可以霸王举鼎,也可以白猿献果。因此,我们想到了许多结体因素,比如错落、欹正、险夷、虚实、凸凹等等,以服务于我们的审美情趣。举个例子,有的造型平正,平稳而端正,恰似楷书;有的却险欹,失去均衡而欹侧欲倒,又恰似草书,这只有等下一字来“救”了。我们不是常说,明人尚态,此“态”就是从结字着眼,把一个个文字从基本结构变化为变通结构,达到具有形象美、运动美和灵性美的书法文字。
我们常说书法的空间性与时间性,其实从舞剑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草书。舞剑从起剑到收剑,那剑势连贯有很强的时间性,草书何尝不是这样?从起笔开始,笔势环环相扣,时间感顺着笔势而下,一直到结尾。在这时间段中,就像书法家所谱的曲子,有变化反复的节奏,有上行下落的旋律,有或高亢或柔婉的情调。比如墨色枯润反复变化的节奏。比如每一行就像一个乐句,由文字的从大到小的趋势,形成的下行旋律;反之则形成上行旋律。比如笔画的粗细大小的结合变化,就像高亢与柔婉的情调。我们同时在这书法的时间性上,联想到或小河或大江的流动,联想到书家或神闲气定或情绪激昂的神态,联想到或从容不迫或腾挪跌宕的运笔。沈鹏说:“无论画或诗,其中的视觉形象必定要引起联想才够味。”书法何尝不是这样。书法的时间性特点,所形成的动态性的节奏,也为书法和谐的美提供了独特的形式条件。记得沈鹏还说过这样的话:“节奏与和谐几乎是二而一的美学概念。节奏营造和谐,和谐依靠节奏,但都不是单调一律。优美的节奏与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所谓‘和而不同’,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变化,由变化达到统一。”(沈鹏《书学漫谈》)
这让我想到,书法和联想总是形影不离,人们从舞剑联想到书法,人们也时常从书法联想到自然、生活和其它艺术。周鸿图在《沈尹默书学浅析》中说“提按手法,实是用腕提按,不用腕提按则不得用笔细密处,此是微妙调锋手法。用腕提按有如鸡啄米的动作,既快且准,手法细微,这是腕法之一。”还接着说:“用笔要避免偃笔、拖笔、抹笔,要不断提按一起一伏地一一化解,沈先生在提按行笔上解释得很清楚。沈先生云:前人往往说行笔,这个行字,用来形容笔毫的动作是很妙的。笔毫在点画中移动,好比人在道路上行走一样,人行路时,两脚必然一起一落,笔毫在点画中移动,也得要一起一落才行。落就是将笔锋按到纸上去,起就是将笔锋提开来,这正是腕的唯一工作。但提和按必须随时随处相结合着:才按便提,才提便按,才会发生笔锋永远居中的作用。正如行路,脚才踏下,便须抬起,才抬起行,以要按下,如此动作,不得停止。 ”这里就有“鸡啄米”的联想,和人行走的联想。
艺术之金,看来在联想中悟得、深化和凸显。
书法的美散文 篇15
在我的书柜里,存放着几十本字帖,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翻翻。真草隶篆,名家字帖,都让我看得如醉如痴,一捧起来,就舍不得放下。
我的书法情结始于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语文老师李国荃在课堂上讲评作文,他先把我的作文在课堂上读了一遍,然后问同学:“这篇作文写得咋样?”有的同学回答:“不赖。”“能评个甲还是评个乙?”李老师问。有的同学说:“可以评个甲。”这时李老师板起面孔,非常严肃地说:“我给他评个丙。为什么?大家看看,这篇作文的字写的是何等了草,墨迹又是何等的难看,黑一块,灰一块,这是写给老师看的吗?起码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李老师是全县有名的语文老师,他讲起课来,旁征博引,条分缕析,逻辑严密,让人百听不厌,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我那时候家里穷,穿得破衣烂衫,粗布棉袄烂得漏着棉花,可是他从来没有嫌弃过我,经常把我叫到他的宿舍里面批作文,有一点可取之处,都要画上红圈,表示赞赏。他的板书是标准的“柳体”,一笔不苟。他要求我们,作文一定要用毛笔小楷工工整整地抄好。可是那时的冬天,教室里连个煤球炉子都没有。教室里冷得像冰窖,室内零下好几度。墨汁刚磨好就冻住了,笔头也冻成冰疙瘩,手冻得揑不住笔。所以抄作文时,就马虎了草,加上我的字写得难看,让李老师大光其火。
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写一笔好字是人的门面,你现在不好好写字,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是要吃亏的。”李老师的这句话是我当兵后才体会到的。
1968年,我应征入伍。入伍后,大部分新兵都分配到技术连队,有的分到汽车连,有的分到修理连,有的分到特务连(负责通讯连络),而我分到全团最艰苦的舟桥连,每天和桥桁、桥板打交道,训练架桥时不仅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而且脚上手上留下斑斑伤痕。
有一天,我离开舟桥连的机会来了,团里的文化干事朱保佳到我们一连挑选电影放映员,而我高中毕业,是新兵中学历最高的。朱干事和我交谈了几句,然后让我把学习笔记拿给他看。他翻了翻,什么也没说很失望地走了。后来从别的连队选了放映员。原来放映员不仅负责放电影,还要负责团里开大会时写大标语,毛笔字要写得漂亮,我显然不能胜任。这时候,我想起李老师对我的批评,后悔莫及,自己当初怎么就没好好练字呢?
后来,我的一首诗在报上发表后,被团里的新闻干事朱志远看到了,把我抽到团报道组搞专职报道。我一进报道组,就被朱干事的书法震住了。他学的是郭沫若的字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写的字和郭沫若的字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他除了教我怎样写新闻、写通讯、写诗外,还特别对我写好毛笔字提出了要求。他还给我找来一摞练毛笔字的毛边纸,手把手地教我怎样起笔落笔,怎样结构布局,怎样写得横平竖直,怎样写好左撇右捺……我和朱干事在一起工作两年间,不仅学会了写新闻,书法水平也大有长进。他转业离开部队时,送给我的礼物,就是一本柳公权的字帖和一支他最喜爱的毛笔,他对我的叮嘱是,要把书法当作一生的艺术事业追求。
转业到报社工作后,我一直坚持写毛笔字,给通讯员回信,我坚持用毛笔书写。有一次,我到界首采访,看到一位姓张的通讯员把我的回信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让我很感动。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现在用毛笔写字的还有几人,你那么忙,还用毛笔给我写信,毛笔字又写得这么漂亮,我才把它压在玻璃板下。他的话不过是对我的夸奖,当不得真,但对我是个莫大的鼓舞,除了练书书法外,我还广泛结交书法界的朋友,向他们学习书法艺术。先后认识了书法新秀苗志力,以《书圣传人苗志力》为题对他作了报道;与启功弟子张传亭的接触,让我了解到他与书法大师启功结缘的传奇经历,我以《悠悠书法情》为题写了一篇专访,发表在《中国艺术报》、《华声报》等报刊上……我先后采访了二十多位书法名家,不论他们的书法作品获奖,还是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书展参展,我只要得到信息,立即进行报道,让我市的书法成就在国内外传播。
退休之后,有了大把的时间,临帖习字成了我健体强身的基本功,古雅文脉浸润身心,百代书艺陶冶性情,我挥毫泼墨,气定神闲,虽年过七旬,仍精力充沛。人称书法作品为墨宝,其实书法本身也是强身健体的.法宝,许多百岁老人的长寿之道就是坚持笔不离手,挥毫不已。
书法的美散文 篇16
书法一直是我的爱好,一方面得益于自己的喜欢,一方面得益于父亲的教育和引导以及母亲的教练 漫漫书法路,也是有一些经历和感触的。
我说起我的书法历程,如果从小学的描红、练大字算起,到现在已有24年的历史了,如果从上高中开始,有意识的练字算起,也有20年的历程了。时间挺长,进步不大,究其原因,临帖太少,临帖不精。但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荣誉,2005年,因为我的作品“风流人物”获全国三等奖,受邀请,我加入了中国书画家协会,2010年,因为我的作品“惠风和畅、春华秋实”和“心存百姓、明镜高悬”分别参加了县文联和县检察院的书画展。我有幸加入了武功县书法家协会。与此同时,在部队期间,我在《前卫报》上发表刊头书法“学习与修养”、“先行官之声”和“两岳论剑”近13条,这些作品我一直保存着,也算是取得了一定的荣誉和成绩。
小时侯练字的原因是感觉到,字好了就可以写对联,能写对联那可是十分风光的事!在这期间,父亲支持、母亲辅导,从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小学、初中和高中时,班级的板报的字基本上是出自我手,可见有效果,另外给我的同学辛站库、李朝社等人也送了不少字,虽是粗浅的涂鸦之作,但也增进了同学之情,提高了自己的书法水平。到了部队,可谓是如鱼得水,部队战士文化低、干部不会的多,因此就缺少写毛笔字的人,而我有一定基础,也算是临危授命,担当起了写对联、写标语和出板报的重任。从军期间,每逢老兵退伍,我总是用道林纸或者宣纸写成条幅、横幅和斗方相增,大家特别喜欢。07年我转业离队时,托运了东西、买了车票后,我利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出了40幅书法作品,上至营长、教导员,下至班、排战士,当然是关系不错的,分别赠送,也是情深意长,很有意义。08年5月我去部队办转业手续,临出发时,我就带着笔、印章以及印泥,因为营区从莱阳搬到了即墨,驻扎在山里,交通不便,没有宣纸,我便在连队的道林纸上为连队干部和战士书写作品20幅左右。等到办完手续回到家里,我旅装甲科的张明刚助理又专门打来电话,让我给他写几幅,我又给他写了三、四幅,并用挂号信寄了过去。总之,部队的12年是我在书法上边练边应用,边学习边实践的一段历程,不知道用了部队多少纸?多少笔?多少墨?反正是在工作中的不断揣摩、不断思索和不断总结,从而使我的书法艺术有了明显的提高。转眼回到故乡已经近三年了,三年中,我在观音堂我的原王庄书店前连续两个春节(09年和10年)售卖对联,顾客云集、颇受好评。在县委上班后,我已向爱好书法的朋友赠送书法作品不下20幅,多达10人,其中原县人武部政工科长李惠敏先生将我的一幅作品挂到了客厅,进行展示和宣传。另外,这其中我还还收到了几包烟的酬谢,礼尚往来,皆大欢喜!
人生苦短、岁月易逝,能给历史和时代留下一点痕迹和影响,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人生的永恒。下一步,我将立足自己的现有水平和风格,从临帖入手,向前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从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添彩,为祖国争光,为武功的文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书法的美散文 篇17
书法创作总是讲技巧的,倘若技巧不及,那么一定显得粗鄙;太过又会华丽而小气。
古人早有文质彬彬一说,如果用来谈书法“文”,就是书法文采,这一定体现在书法技巧上;”质“,就是古朴的质地;而”彬彬“指配合谐调。那么要谐调,自然要讲究度。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仍然指质胜过了文就显得粗野,文胜过了质就会浮华。
那么怎样才算恰如其分,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今天看了一篇名为《陈传席谈今古书法家及书法》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两段文字:
学书一定要从隋以前学起,汉以前的书法都很朴厚,大篆、小篆,用笔都很沉稳,不像宋人书法那样,腾、挪、跳、跃、闪、避、顿、挫。汉书也是朴厚的,特别是西汉书,东汉书法更成熟,但我对东汉书法在赞扬之余还是有点意见,太讲技巧,蚕头燕尾,每下一笔,必回锋,逆笔方转或圆转,再回锋,方可向下运笔,而且一波三折,收笔前还要再用力按一下,再轻轻挑起,叫欲下先上,欲右先左,否则就出不了那个效果。这太麻烦,书法者,抒余之性情也,这就压抑性情了。
宋人书法,苏轼的字腾、挪、跳、跃,比较少一点,闪、避、顿、挫也不严重,所以有人说苏轼书法最好,但苏轼对书法的发展变化不如米芾大。米芾字毛病多,变化也大。他的毛病也是他的贡献,他的字如前所述,跳跃太过,因而显得很有活力,动多静少。这正如一个人庄严地坐在台上,基本不动,更不摇头晃脑,这就十分稳重,十分沉着,像个德高望重的大人物。而多动,时时腾、挪、跳、跃,左摇右晃的人就不庄重,就不像个稳重的大人物,当然可以像一个运动员或腿跑得快的服务生。前者如魏晋以前的书法,后者如宋人书法。所以,学宋人书法,气息不会高古。但宋人书法易学,写了易像,忽按忽提,忽转忽折,而且胆子越大越易学好。
这里陈传席先生显然认为书法,如果技巧太过就不够高古,很麻烦,很难直抒性情。
实某些技巧该不该用,我想应该从这么几个角度来看,一是视觉形象价值,二是审美艺术价值,三是风格特色价值,四是抒情内涵价值。倘若没有价值自然是技巧应用太过,甚至会给人花里胡哨很小气的感觉。生活中人们也会有这样的经验,一双鞋设计中技巧应用太过,一件衣服装饰点缀太过,一顶帽子花饰艺思太过,都给人轻浮、妖冶和不庄重的感受,还显得小里小气。但陈传席先生这里举得例子,有些恐怕不太妥帖,比如说蚕头燕尾是技巧太过了,显然一般读者怕接受不了这样的观点,因为这样的技巧不用岂不是就不会诞生隶书了,就不会产生这样的书体风格了!再比如行书有行书的书体风格,记得前几天拜访老同学杨熹时,他指着他的一幅书法作品,说其中的一个“光”字,那最后一笔写得不对,我一琢磨也是,那一笔像楷书一样起笔,岂不失去了线条的流动感和连贯感?这里的技巧应用自然是多余的。而技巧不及我们更是经常遇到,如不懂形成书法“势”的技巧而呆板,不懂收放的技巧而没有疏密的变化,等等,都会丧失书法的审美价值。
陈传席先生还谈到了蚕头燕尾技巧应用“太麻烦”,是啊,大道至简是不错,但繁简都要在一个度中,倘若因为追求简而失去美,我看繁些好,因为这样的简是粗鄙的简,是没有艺术价值追求的简,是糊里糊涂的简,当然这自然是一种苟简。这和语言道理一样,“词语多而无用是啰嗦,词语少而意不明是苟简”,比如李金斗的相声中,把包头子母扣厂简称为“包子”,开封刀具厂简称为“开刀”, 自控杀虫剂厂简称为“自杀”,上海吊车厂简称为“上吊”,这不就是苟简吗?庄子说“凫胫虽短,续之则悲;鹤胫虽长,断 之则哀”,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要蚕头燕尾,回到平动笔法的篆书,简是简了,但还有那种隶书的飞动大气的美吗?我想,以这样的观点看问题,永字八法的出现就是罪过,因为永字八法和前代书法的笔法比较起来不知要繁了多少,想想篆书的笔法技巧多简单,而永字八法网络资料称:
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e),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你看这多麻烦,但这繁又是书法里程碑式的事件!许多书法家都反复琢磨过永字八法,如于钟华在《“永字八法”解密》中,对其中的“掠”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没把繁过蚕头燕尾的技巧当做累赘,他说:“掠”字是提手旁,一看便知应该是人体的一个动作,什么动作呢?柳宗元认为是“如用篦之掠发”,意思是说像用篦子梳头一样,一样是什么样?就是动作要轻柔,大家可以想象,篦子落在头上,然后纵向行走,再平拉出去,动作舒展大方,不紧不慢,不鲁莽也不轻佻,所以小时候经常听到家长批评孩子不会梳头的声音,其实动作都会,关键在于动作中“稳健轻柔”的状态。我还记得第一次学“掠”这个字是在小学一篇课文中,有“小燕子掠过水面”的句子,什么叫掠过水面,还专门去观察过,现在想想小燕子掠过水面的过程还真像我们写撇的过程。
看陈传席先生的这两段话,还给人的印象是书法技巧还会影响“抒余之性情也”!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倘若我们不学书法,拿起毛笔就写,不讲一点技巧就会“抒余之性情”呢?恐怕不是这样吧!不论诗歌、散文还是绘画、雕塑、声乐,都是真正掌握了艺术技巧才能准确、艺术而又富有魅力的把自己的主观意愿、性情趣味表现出来!那些看似质朴的艺术作品,何尝没有艺术技巧!比如,山药蛋派赵树理的小说,你能说不讲艺术技巧信手写出来的吗?再比如你不懂书法技巧,你如果写“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几个字,能写得具有震撼力吗!我忽然想到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为山海关所提的匾额“天下第一关”四个字,倘若没有高超的书法技巧,能写得字体威严、笔力苍劲吗?能在这五个字中蕴含着山海关气势磅礴的神韵吗?
仔细琢磨陈传席先生的话,你也会发现他更赞赏沉稳、高古的笔法,这是因为这样的笔法变化少,倘若“腾、挪、跳、跃、闪、避、顿、挫”,技巧多了变化大了就逊一筹。我想这只是风格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技巧少的朴素,技巧多的典雅,各有自身的价值,至于你喜欢环肥还是燕瘦,只是你个性趣味的不同罢了。一幅书法作品该怎样使用技巧,是多是少,你一是可以借鉴修辞学中判定修辞的好坏,以“适应情景题旨”为标准;一是你可以把自己的审美趣味尽情的挥洒在笔下。
书法的美散文 篇18
今天有幸收到书法名家遆高亮老师寄来的《唐宋散文钞》一本,还有一首老师为我的拙诗《咏兰》特书的墨宝一幅,“残诗仰承翰墨香,满室生辉满室芳。凌云劲笔惊风墨,愧无妙韵两相彰”,这让我欣喜之余更觉惭愧。
说来与老师相识也算是机缘巧合,我与老师的大弟子张长久先生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华山书社执行社长张长久先生是多年的博客好友,一次微信收到一条消息,有人加我,打开一看,一个陌生但却不俗的名字——遆高亮跳入了眼帘,添加备注:“我是张长久的老师,你的诗词写得很有味道”。说实话当时颇有些意外,自己的诗词不过是遣兴之笔,哪里入得了他人法眼?这让我受宠若惊之余不免生出些许得意来,还真自以为有那么回事了,面对着这个一身唐装,浑身散发着书香墨气的天外来客,我毫不犹豫的点了接受,看了老师的朋友圈,笔墨惊艳,成就卓然!
更让我讶异的是,这个我眼中的书法大家不光在书法上成就斐然,而且在散文、诗歌、曲艺等方面都有涉猎,且都成果不俗,作品散见于各种专业报刊,立时让我这个游走博客多年,见惯了名家雅客、才子高人的小女子顿生敬仰之情,虽然对老师的了解不多,但笔墨见风骨,艺才显梅心,于翰墨中得窥老师之高情雅性,老师是“华山三友”年龄最小者,华山三友取意于“岁寒三友松竹梅”,老师以梅自喻,梅花傲霜雪斗严寒,更似老师品格。2013年陕西省书法家协会21日换届,书协领导多达六十多人,因“领导阵容庞大”“膨胀得厉害”且“官员扎堆”,随即引发轩然大波。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网友评论如潮。24日,新当选10名副秘书长之一的遆老师愤然辞职,随后发表辞去陕西省书协副秘书长的官方微博声明:本人才疏学浅,一介书生,只会写字,陕西书协坑深水脏,无法忍受,特郑重宣布辞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一职!更见老师铮铮铁骨,不为浮誉所惑,不为流俗所染的傲然本色。
很多文人墨客对老师的书法青睐有加,著名作家贾平1凹最欣赏的就是遆老师书法里的那股刚气。称他的书法:“摆脱了俗、陋、躁,雅致着,潇洒着,但没有娆媚;他注重着形式,但不去造作。”孔明先生称遆老师的字:横陈纸上,先有清风扑面而来,随即有峥嵘气势,咄咄逼人。或云走峰峦,自在而豪迈;或水行阡陌,纵横而抒情;或虎行悬崖,于险要处暴露精神。字不孤立,有排山倒海之气象;一旦孤立,潮退而势隐,别有了一种峥嵘的气派。看似俊秀,甚至柔若无骨,实则阳刚之气充盈内里,随时都会勃起。笔画似乎漫不经心,笔意却变化和谐。任性一如他的脾性,亦庄亦谐里,庄严是本来面目;老道一如他的为人,精于世故,却不失率真和品格;锋芒毕露一如他的侃侃而谈,孤傲里掩饰不住天生的可爱。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连名人大家在老师的书法面前都要艳羡而长叹,我等敬仰之情就更不必言说了。
生于华山,长于华山,华山的巍峨、华山的雄丽、华山的高峻险峭、下临无地赋予了遆老师华山一样的大视野、大气魄、大胸怀、大手笔,所以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遆老师的书法如此“高古典雅,雄浑大气了,“古朴中彰显豪迈,厚重中兼具飘逸,既见魏晋之风骨,又有秦汉之雅韵”,这就是我眼中的遆老师书法。于书法我是真心喜欢却又真心不懂,虽受清庐、祥云等老师墨香之气数年熏陶,却依然朽木难雕,难识书法之曼妙,但遆老师的书法却让我惊艳,因为好的东西懂与不懂谁都能看得见!
书法的美散文 篇19
五千年中华的长河上,有一条线,燿熠生辉!这条线是贯通心脉的艺术;其线条,有着江河一样的婉娫曲折;纵横着驰骋的澎湃与泡哮;它,阳刚的气,恰似指剑江山的帝豪气势;它,阴柔的韵,又不乏酥手捻弦的温秀……千年来,它又似稳踩于岁月的缥渺云烟,缠绕于曲殤的流水画廊、兰亭的诗文聚会,在抚琴袅歌、吟诗赋文中,酒肆含畅地淋漓于心灵的大千世界;也包藏着妓仕烟女弄破西湖的一泓春水的放荡与娇羞;更刻映着在烟波无垠中与君别离的扁舟移影的旷远;以及万里雪山赴戎的英雄豪迈;和敦煌丝绸舞跹舞乐之奇妙!
它是一帧掀开己亘久了的中华大卷,无数的后人在以它为傲中、在一串串与书俱名、与法执主的大家之下,拜竭而流连,不断地寻摸着一段段岁月的背后,在沧桑中仍然透露的历史气息、以及一缕缕依旧带着鲜活生命力的墨香!
呵,这正是书法!在经过了千年修练后的神秘线条,古,高,典,雅,仍墨色不衰,墨线有迹。被其精神感召,我们在一种神圣使命感中正力图着创新与变革、力图着重释其 线条语言的伟大与神密所在。书法尚法,这己经是你书法千年不敌的性格;法,法度,又到底在哪里呢?书为心画,原来,统领书法意识的是心灵的极致之处。这不禁于中国博深的禅文化产生了某种共鸣:禅文化的精神所在便是静与动的辩证;而书法线条所有的运行轨迹,不正象人情感释放出的信号吗?!
哦,书法,我手中的那支毫笔己浸濽了许久或许多年的情怀,顷刻,它己有了心潮的澎湃,有了落墨于一宣的激情――因为,在那伫立于岸前时,凝眸远方,在书云中看受到你,确符唐诗的的 雄厚宏穆,宋词的婉约豪丽;你是王羲之的行云流水,你是颜真卿激包恸荡的家书;你更象是一张置设于中国文化橱窗中的大琴,在历史的时空舞台中,奏动着永恒的音符,散发着再经千年,也依然不灭的悠香!
书法的美散文 篇20
书法要有规矩,首先得师承。古代经典大师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中最为耀眼的闪光点,是人工和天然的圆满合一,有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意蕴,美学内涵丰富而纯粹、多变而又和谐。故而书法要习帖,要习名帖。习帖是件苦差事,很枯燥,但不可逾越,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唯有用苦功夫方能打下厚基础。当然,习帖既要走得进,也要走得出,走得进方有规矩,走得出方能造化。这就叫“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画家许麟庐语)。
书法应当浸润文化,因为文化孕育出的书法才有文化品位。我以为,就字学字究竟是一种技术而非一种艺术,难以上升到书法的层面。艺术是相通的,学书法者最好能学习欣赏文学、戏剧、舞蹈等,借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的书法作品植根于较深厚的文化土壤,而这些文化元素融入书法笔意之中,书法便有了书卷气。
书法当师法自然。优秀的书法家莫不融入自然之中,汲取天地之精华以养书法。师法自然之无穷变幻,书法便有了源头活水,便可推陈出新、生生不息。
书法当渗透人生感悟。这是因为人生悲欢离合,看似与书法无关,其实不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书法当抒发个人性情,有特色。艺术崇尚个性、崇尚创造。启功先生诗云:“立身苦被浮名累,处世无如本色难”。讲的也是呈现本色而不从众;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中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意在提倡书法艺术摆脱传统束缚,意之所至,自由创造。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强调艺术的特色和个性。郑板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道出经数年艺术探索而自成特色的艺术创造历程。追求艺术个性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有人说差,也有人说好。我自写我意,不喜也不恼。”
书法要植根于高尚的道德。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的意思是说: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藉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可见,孔子不是就艺论艺,而是把艺与志向、品德等融为一体的。“学术经纶,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斜”(明项穆《书法雅言》)。书法是人情、人品、人性、人生的体现,可见为人之于书法的重要性。“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心静笔墨老,人闲字句工”,书法家务必要重修身养性、重自我完善、重自我超越。以自然为规,以人情为矩,显现出朴拙诚真是我书法追求的审美取向。
书法与“中庸之道”也是密不可分。在书法艺术中,任何一对相反且相成技巧或风格都可视为一对矛盾,诸如方圆、缓急、干湿、疏密、文质、刚柔等等。而且在具体环境中,矛盾两端之间莫不有一定的最佳平衡点,这就是“中”。中庸之道在书法里体现为正奇相生、虚实相宜、参差互济、顾盼生姿、进退有序、揖让如仪。懂得中庸之道,从哲学层面认识书法,便使我们在书法实践和欣赏中能够居高临下。
作为一名公务人员,习书只能在工作之余且多为晚间乃至夜间进行。夜深人静,窗外或明月高悬、或春雨潇潇,“小雨半畦春种药?寒灯一盏夜修书”;室内飘着淡淡的茶香、纸香、墨香,可谓“春气遂为诗人所觉,夜坐能使画理自深”。这种环境创作的作品也就少了些喧嚣和浮躁而多了些书卷的气息。
书法的美散文 篇21
传统的读书人几乎没有不重视书法的,甚至把写字、作文与做人并列,认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我虽然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读书人,但从小受到了正统的教育,也就跟书法结下了一段缘份。当然,那时候只是练字,远称不上书法。
上小学那会儿,从用钢笔写字开始,我的字总是给老师以惨不忍睹之感,写的字丑俊不说,主要是丢笔落划。小孩子心性,老是不自觉地走“捷径”,这个习惯让老师很纠结,于是,把我的这个毛病非常郑重地通报给了同为老师的父亲。结果,父亲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军人出身的他,给我下了道“死命令”:每天要写一篇正楷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篇也不准少!就这样,在父亲的“高压”之下,我整整练了三年钢笔正楷,字帖就是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三年的练字经历并不长,但让我至今受益无穷。
从中学到大学,我的钢笔字在同学中间都算得上“高手”,甚至在大学参加比赛还拿到过奖项,一度担任学生书法协会硬笔部的“部长”,这是我在上学以来直至现在所担任的最大的“官”,如此“辉煌”,经常会让我缅怀昔日激情燃烧的岁月。
不论是过去的同学,还是昔日的同事,很多人不止一次地忽悠我,动员我去拜个名师,也好顺利实现硬笔向毛笔的转型。听的多了,不免动心,在一九九四年,也就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真的拜在了本地一位书法名家康先生门下,康先生是学欧的,兼取颜真卿和二王,他的书法于堂堂正正中透着险峻、灵动,很合我的心意。老师根据我钢笔字的基础,指点我从“颜筋柳骨”开始学起。然而,正当我还在揣摩最基本的毛笔字线条的时候,命运不济,仅仅拜师两个月,康先生突发疾病,驾鹤西游了,于是,我那短暂的毛笔书法计划刚刚开始就夭折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从政意气的逐渐消磨,最近几年,习练书法的心思又逐渐抬头。业余时间,把本地大大小小的书法创作室都转了个遍,凭着自己那点儿浅薄的文史底子,跟那些“书法家”们交流交流。不去交流还好,一进到这池子水里,才愕然发现,原来书法界里也有“潜规则”,有的“书法家”甚至暗示我:如果跟他在一起学习书法,他可以马上帮我操作成为省书协会员。这样的暗示,让我大感惊奇之余,不免大失所望,原因就在于我这个甚至还没有入门的初学者,如何能披上书协会员的外衣?
这期间,曾经有一位“书法界”的朋友,委托我办了件小事儿,之后一定要请我吃饭。席间,他跟我大谈书法之道,没等吃完饭,我就已经找不着北了。也许看到了我眼里冒出的无数“小星星”,“书法家”更是兴奋,务必要送我一副作品珍藏,声明由我任选。于是,勾肩搭背之下,一起到了他的“创作室”—一间极其破烂的房子,四壁挂满了他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可是,让我感到自惭形秽的是,如此之多的“佳作”,我居然欣赏不出它的妙处,居然觉得这些个作品,甚至不如自己写的好!唉,古人说:文人相轻,果然太正确了。我这个连“爱好者”都算不上的人,怎么能产生这样的想法!听着他那里逐一评论当世的书家,谁的功底很浅薄,谁的人品低劣,我如坐针毡:原来书道即如人道,哪里有江湖,哪里就有纷争。
当我再次面对王羲之的《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心里的滋味却是越来越复杂。当年,我以学生的身份,徜徉于西安碑林,觉得碑上跃动的不是笔墨的线条,是鲜活的舞蹈,更是一股股浩然正气。现如今呢?有人说:当世只有书家,而无“书法家”,不管你们信不信,我是信了。
前几天,我又有幸与本地的几个“艺术界”的领导一起“用膳”,一番谈论之下,当得知我也算是“半拉子文人”,居然还读了很多书,领导们纷纷表态,完全可以做主,让我这个艺术的“门外汉”进入各个协会,比如可以成为本地作协会员、戏曲家甚至舞蹈家协会的编剧等等。此时,面对如此盛情,我的心里已经没有了得意,剩下的只是惶恐,于是婉言谢绝:我的头小,顶不了这么多“大帽子”,不过,我一定努力为以你们为“核心”的文艺界联合组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事后,曾与朋友聊起此类话题,有朋友意味深长地劝导我:你就是一个给老百姓看家护院的,不好好琢磨你的专业,净搞这些个“不着四六”的东西干嘛?对朋友的劝诫,我只能接受。虽说术业有专攻,但一个好“护院”就是个杂家,知道的多总比知道的少要强,更何况这个行业我不能干一辈子,看惯了社会的阴暗面,总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心里留点儿阳光。如今看来,美好的东西就是奢侈的东西,名利之前,几无“漏网之鱼”矣。
既然如此,我还是只练我的字,莫谈“书法”的好。
书法的美散文 篇22
在诗歌中,任何一个意象,一定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这个语境包含外语境与内语境。
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意象往往意味并不相同。比如“月”这个意象,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有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里的“月”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期待。吴兆骞《帐夜》一诗中,有“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的诗句,其中的“月”却有凄凉、孤独、黯淡的意味。书法的意象何尝不是如此呢?
任何一个书法意象,也一定是在一定的书境中,同样书境包括外书境与内书境。外书境指时代背景、个人际遇、当时处境等;内书境指邻近书境、文字书境、文学书境、风格书境或意境书境等。同一书法意象,在不同的书境中,意味往往也不相同。
比如书法中笔画粗壮肥硕所形成的意象,在不同的书境中,意味就不同。有个书法老前辈告诉我,抗日战争时期,一个书法标语“全民团结,抗战必胜”,其字笔画粗重雄强,就是为了表现充满信心、坚定不屈的内涵。那么,在不同的书境中,这样的意象意味就不同了。金学智在《中国书法美学》中举例说:“在篆书中,殷墟晚期出土的《小臣艅犀尊铭》,四个‘王’字都写的较大,特别是下部采用粗壮的肥笔,因此在全幅中显得异常突出,这表达了对王权的特殊尊崇,而第二行第三字——‘小臣’的‘小’字,又写得特别卑小,只是那么微微的三点。这种尊尊卑卑的艺术表达,这种大小肥瘦的对比反差,不但是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的某种反映,不但是书写时表达文意的特殊需要,而且客观上能构成大小相参、肥瘦相杂的多样统一的艺术形式美。”再加上其中的“王”字,下面那一肥笔仍有象形“斧钺”的刃头状,因此更蕴有王权权力强悍、威严等震慑力量的意味。这是时代背景这个外书境与文字内容这个内书境不同所形成的。
意象,自然由主观性的思想情感的“意”与由客观性的线形态势的“象”组合而成。(要注意的是“象”具有相对性,点线可以成为“象”,一个个字可成为“象”,每一行列也可成为“象”,倘若一幅作品有几个板块组成,每一个板块也可成为“象”。多个意象组合成整体的意境。)“意”总是蕴于“象”中,“象”由“意”获得生气;“意”要凭心来捕获,“象”凭视觉感知。“象”美,“意”才动人;“意”美,“象”才感人心魄。二者由于关系密切,因此“象”变则“意”变。我们在书法实践中,会发现书法意象的变化,有时发生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一幅书作,你在案头欣赏后,再悬挂起来,你就会感到不同,意象悄悄就发生了变化;同样的文字,你写成小楷,与写成大字,你的感受也会不同,意象同样发生了变化;相同的构思,用淡枯的墨,与用浓湿的墨,还是五色共用,书法意象也会起意想不到的变化;写好的书作,是装裱,是石刻,是木雕,意象也会显得是那么的不同;就是同样的石刻,随着时光的流逝,会出现风雨残蚀、斑驳断续的金石味,意象还会与原来相同吗?
我们感悟书法意象,有时采用直觉的方式,就捕获到了形式意味,这时我们心中的结论,也干净利落,如刚健、流美、质朴等等词汇涌上心头;有时我们对书法意象,会产生联想或想象,那抽象的线条在我们心中幻化成形象了,那富有生气的神采就更鲜明活跃了,如萧衍对钟繇的书法,感到“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对韦诞的书法,感到”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对萧子云的书法,感到”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柯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唐开元时期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对此深有体会,他在《文字论》中说:“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壤,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于飞动。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拿攫之形;执蛟螭,见蚴蟉盘旋之势。探彼意象,如此规模。忽若电飞,或疑星坠,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如观之,欲其骇目惊心,肃然凛然,殊可畏也。”再看唐代李嗣真在《书后品》中对王羲之的书法意象的鉴赏:“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难征也,则缥缈而已仙;其可觌也,则昭彰而在目;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瑾瑜烂而五色,黼绣摛其七采,故使离朱丧明,子斯失听,可谓草之圣也。其飞白也,犹夫雾繫卷舒,烟云炤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忽而无地,可谓飞白之仙也。又如松岩点黛,蓊郁而起朝云;飞泉漱玉,洒散而成暮雨。既离方以遁圆,亦非丝而异帛,趣长笔短,差难缕陈。”这样的意象欣赏,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恐怕很难实现。这里抽象的书法意象,变成了形象的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嗅觉意象和触觉意象。对意象的鉴赏,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对“意“具体内涵的揣摩,但有时我们感到朦朦胧胧,如《道德经》的第二十一章上所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但有时又是有具体可言的内涵的。我们看上面金学智对那个“王“字的鉴赏就是如此。张怀瓘说书法“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书议》)我们正是要体味这样的志怀。
其实,书法意象鉴赏中联想类的方式,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书法的“势”很能引起人的联想,一般来说楷书主要从线条看势,行书还可从结字来看势,草书更突出的是章法中的势,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笔势益俊。”从剑舞能悟出笔势,自然也从一个个字的字势,可以联想到舞姿,但不同的人联想是有区别的。一方面,一个字的字势,因其好像某个物象,或好像某个姿势,这种的“好像”具有多向性,另一方面人的个性千差万别,都造成联想的多样性,岂止只会联想到舞。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说:“姿势是生命的运动”。这抽象的姿势,由于会联想到不同的生命运动,因此意象的“意”自然也会不同。再比如,音乐似乎是一条线条婉转起伏的运动,书法似音乐的旋律抑扬徐疾的演奏,但这样的相似主要存在于草书中。草书,张怀瓘在《书断》中说:“然伯英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而隔行。唯王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这一笔书正似旋律的行进,但会联想成怎样的旋律还是因人而异,你联想到《彩云追月》,我联想到的却是《烟雨江南》。当然这样的意象,也是意境,二者意境重合了。
意象是单独看,还是放在意境或书境中看,是截然不同的。比如书法的点画就是意象,孤立的看,晋卫夫人不是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如”万岁枯藤“,等等。这是在欣赏局部美,倘若放在整体意境或书境中,这些点横已不是如此的想象了,它必然会统一,不然不是会有杂乱无序的感受了吗?一个字,怎么会百钧弩发、崩浪雷奔、牧童吹笛、嫦娥回眸等形象汇聚成一个怪物呢?
意象,还当注意,其“意”有时是一时的情意,有时是稳定的性情。张怀瓘在《文字论》中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己见(现)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这心恐怕更多的是人稳定的性情。而一时情意之心,必在书境中,才能体会出来。事实上,”书为心画“,其心如是人稳定的气质性格等,比起一时之情意,必然也更难琢磨,张怀瓘还说:”状貌显而易明,风神隐而难辨,有若贤才君子立行立言,言则可知,行不可见,自非冥心玄照,闭目深视,则识不尽矣。可以心契,不可言宣。”
怎样才能创作出理想的书法意象呢?姜夔的话,很有参考价值,他说:“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书法的美散文 篇23
书法自古以来其实没有朝野雅俗之分,只是文字发布的权利即今日所谓的话语权有别而已。书法家古已有之,甚至乡野俗壤间出现的书法大师或许也能令朝野官宦刮目相看。想想当年邓石如被京师官僚奉为神明,从穷乡僻壤骑着毛驴一路北上的情形,大概就知道书法一道没有什么官本位民本位之分,再考察一下最早隶书的出现,可能与奴隶或身份极其低下的工匠相关。艺术往往产生于社会底层之人民大众,这是数千年几经验证的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所谓的文人书法的出现又是怎么回事呢?
秦汉以前,能够掌握文字或接受经书礼教的不外乎贵族群体或民间知识阶层,书法是这些官僚文人必备的书写技能。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因为政治上出现了某种高压态势,使得一部分知识阶层明哲保身回避矛盾,相对采取了较为隐晦的文学创作手段,其中的代表人物即是竹林七贤。这些文人自视清高,不愿与当权者合作,他们的诗歌文章多用书法形式来表现,如严子陵陶渊明就是最有个性的文人隐士。
大约到了唐宋时期,这样的文人墨客逐渐多了起来,包括为官遭贬或告老还乡的许多有识之士,在朝忧民在野忧君(君代表国家),如贺知章韩愈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等,这些文人在朝能造福一方,在野能独善其身,体现出心系国家体恤百姓的大慈大悲的仁爱博爱之心,所以不仅是他们的诗词歌赋超凡绝伦,更是他们那种爱国爱民的同体大悲之情,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景仰爱戴。尤其在国家民族受到外侮侵略,这样的民族气节更是高山仰止令人钦佩。文天祥岳武穆史可法,正是中华民族脊梁民族文化民族英雄的最为集中的代表。
这些民族精英们他们的人格是不朽的,他们吟诵创作的诗篇更是永恒的。这既是中国文人在弘扬民族气节民族大义方面的最高表现,也是中国文人传承炎黄文化彰显民族智慧的最高礼赞,难道这样有骨气有智慧的文人不值得我们效法吗?古人说,“文死谏,武死战”,一个文人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不惜以身试法,一个武将为了国家民族荣誉不惜以死殉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髓的诠释,难道这样有血性有才艺的文人不值得我们崇敬吗?这就是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孔庙文庙关帝庙不倒的原因所在。
文人书法虽然从唐宋延续至明清,或许多少受到文人画的影响,但自从民国提倡白话文至今,还有几个文人能够用毛笔作诗做文章呢?真真不多也!或许许多作家学者连硬笔书法都未必能写好,又如何谈得上文人书法这个雅称呢?文人书法,是中华民族中最为真实的精英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为个性的文人性格,是文人情怀中最为张扬的艺术奇葩。回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走过的轨迹,今天我们不由得感到深深的愧疚深深的懊悔深深的无颜,扪心自问:祖先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优秀的文化基因文化种子,我们究竟继承了多少发扬了多少,这些优秀文化到我们手里发芽开花结果了吗?我们还有资格自称是炎黄子孙炎黄后裔吗?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书法界经历了一系列运动式的嬗变------从文化普及式的征文征稿大赛,到文化机构裙带垄断式的展览推介,直至如今权力寻租金钱铺路式的炒作包装,都从一个个侧面反映出文人书法的没落,一个高调吹捧财富炫富的书法时代已经来临。朋友,您做好准备了吗?
书法的美散文 篇24
早晨上班的途中,我喜欢吃一碗热干面来解决早餐。从家到单位,短短的三里路,有好几家卖热干面的小店,经过几次品尝甄别,我选择了一处夫妻店作为我的“定点”。
吸引我的原因,倒不是这家小店的口味多独特,而是这对夫妻。他们家的生意并不是很好,很多时候只有我这一个顾客。女主人健谈,吃过两三次,我喜欢什么调料她都记在了心里。男主人嘴笨,除了采购,就是帮忙端碗、收账。趁他们忙活,我巡视着这个逼仄的小店,抬头竟然看到两面墙壁上挂着几幅装裱精良的书法作品。我不禁感到有些好笑:大饭店装饰书画作品能显示出饭店的文化档次,这样一间小店也附庸风雅!男人看我欣赏得有些入神,一面热情地招呼我先吃饭,一面谦虚地笑着说:“字写得不怎么样,见笑了。”我一愣,手中的筷子险些掉下来,原来这书法作品竟出自这个男人之手。不过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我充其量也就是个文字爱好者,对书法并不懂。但我以浅拙的眼光看,这字 写得很一般。不过我马上对他伸出了大拇指。你知道的,氛围是不能破坏的。
男人很快视我为知音。再来的时候,他趁面还没有做出来,赶紧拿出几本字帖让我看。听说我对书法不甚入门,他拍着胸脯说:“这热干面你没白吃,我给你指点一下,保证你练书法时少走弯路。我这一路练下来,可没少吃苦头。”我看到,男人对我夸口保证时,女人用欣赏的目光看着他,脸色潮红,好像这字也有她的功劳。
有几次吃面时闲着无聊,我把他的字用手机拍了下来,后来给我懂书法的朋友看,朋友笑了:“这字也敢挂出来?小学生级别。”
再次吃热干面时,男人拿出了一本《圣教序》给我看,说他正临摹呢,练习《圣教序》是
学书法的必经之路。书法这东西,不下点功夫不行,说他一定要写出点名堂来,弄个中国书协会员当当。而且他七岁的儿子也开始练书法了,他要给儿子一个成长的平台。
一次他的妻子没有来,只有他一个人在忙活,而且顾客也只有我一个。男人忽然对我说:“兄弟,我对你喷的那些话,我老婆在的时候,你不要点破呀,其实我的字还称不上书法呢,挂出来主要是让老婆看的。”我吃了一惊。原来,这个男人知道自己水平咋样。但是又何必呢?男人诡秘地一笑,说:“说我是书法家,你没看出我老婆很高兴吗?而且对我很敬仰。就连儿子也对我很崇拜呢。”我赶紧点头,笑了。
再次吃饭,恰巧男人出去买菜,店里只有女主人在。我故意奉承男人:“你家里马上要出大书法家了,这小生意也不用做了吧。”想不到女人赶紧对我摆手:“莫要提,莫要提。我请懂书法的顾客看过,我知道他的书法水平有多高。不过他有了兴趣挺好的,最起码不出去打牌、喝酒了,而且可以修身养性。你不知道,我男人以前也有工作,因为他喝醉酒打架,伤了人,住了好几年……”她忽然有些伤感,估计想到了伤心事,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笑着说:“随便说的,在他面前你不要捅破就好。让他练吧。”望着墙上的字幅,我感觉到男人是一个真正的书法家。这些字对他们夫妻来说,胜过无数名家的书法。因为它们无关金钱和荣耀,只和亲情有关,和爱有关。
书法的美散文 篇25
墨香韵长,纸笔交织,软硬互衬。书法,正美之时。
钢笔流利抒潇洒。
每当我拿起钢笔,沉甸甸的重量好似压在了我的心上,那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冰凉的触感已温热,我手心里蒙上了薄薄一层汗纱。终于,落笔了。细小的笔尖不带一丝留恋地滑过,优雅利落得像个舞者。横、竖、撇、捺,似彩虹,似流星,在这张白纸上,勾勒出最美好的意韵。金属质感的钢笔在灯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一支笔,凝注了太多太多:有书写时干净利落的畅意、有落笔前斟酌琢磨的踌躇……一笔一划,或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清丽的线条抒写着潇洒;或细书慢写,微微的停顿,留下一个敦厚的句号。
毛颖气韧柔融刚。
提起久违的毛笔,时隔两年之久,我竟生疏了这么多。摩挲着笔杆,几次停顿,却不知如何下笔。好闻的墨香萦绕在我鼻间,不知是不是禁不住的诱惑,手一微顿,纸笔相碰,纸墨交融,平稳的划过,顿笔,一个“一”字就展现在泛着黄的毛边纸上。厚重的墨色与这有些陈旧的黄色映衬着,别有一番风韵,虽不比白纸黑字的明晰,但漾开了一种默契的古韵。一,工整清丽,只是略显淡薄,有失毛笔字乘风破浪的气势。我端详着手中的毛笔,虽是毫毛而成,但竖直而立的笔,却是那样正气凛然,气力深厚。我平稳了呼吸,蓄力,悬腕,均匀吐气,手稳稳的划过,一笔一划……此时的墨色不再那般死气沉沉,还未干透的墨在灯下泛着柔柔的光。岁月静好,墨香弥漫的岁月,静好。
方格子中的墨色,沿着纸的纹路扩散,墨水,钢笔,墨汁,毛笔,牵连古今。是钢笔抒写的潇洒,是毛笔抒写的敦实。五千年文化沿着它的一笔一划传承,古今气节神韵贯穿每一字,每一划,倾注了无数中国人的气力。曾有它的延续,曾有中国的不灭。
书法书法,书中华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