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韩愈解析

时间:2011-05-02 09:21: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春雪韩愈解析

  《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以下是小编带来春雪韩愈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雪韩愈解析1

  《春雪》

  作者: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词翻译:

  都过完年这么久了,春天该来了,但还是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只是看到有一些新芽快冒出来了。春天怎么来得这么慢呢?白雪都有点嫌弃春天来得太晚,然后就来捣乱了,本来该冬天下的,结果都春天了却跑出来捣蛋,故意落在树上假装自己是花儿一样。不过下完雪还挺漂亮的哈。

  赏析:

  《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中,“惊”字最宜玩味,它写出了人们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而新奇、惊讶、欣喜的神情,十分传神。诗句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三、四句表面是说有雪无花,实际是说白雪比人更等不住,穿树飞花作春色。这实际是诗人期盼春天,在自然界还没有春色时幻化出的一片春色,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词语解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初:刚刚。惊:新奇,惊讶。嫌:嫌怨;怨恨。故:故意。

  诗中小常识:

  新年,即一年的第一天,为世界多数国家通行的节日。世界各国,特别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日期,现代世界多数国家为公元制纪年的1月1日。在我们中国,将“元旦”称为公历新年,将“春节”称为农历新年。当日,人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比如在西班牙,当除夕夜12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声,人们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平安,而且每颗葡萄还有不同的含意,如第一颗“求平安”、第五颗“和睦”、第六颗“避难”、第七颗“祛病”等。比如,加拿大人每逢新年到来之际,人们就把道路旁或院子中的积雪扫到自家住宅周围,筑起一道雪墙。他们相信,这样可以阻邪魔入侵,为新的一年带来幸福。我们中国的新年怎么过有什么传统?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请家长们跟小朋友分享分享哦。

  此外,在我们中国的西藏还有藏历新年,这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今年的藏历新年是公历2017年2月27日。受藏文化影响较深的不丹和蒙古也过藏历新年。藏历新年初一这天,人们将青苗,油馃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

  春雪韩愈解析2

  韩愈《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韵译: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

  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

  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赏析:

  这首《春雪》诗,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这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春雪韩愈解析3

  韩愈《春雪》赏析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

  新年到了,还没有见到盛开的鲜花,

  二月初时才能惊讶地见到初生的草芽。

  白雪嫌春光来得太晚,

  便故意像落花一样在庭中飞舞。

  诗词介绍

  前人系此诗于元和十年(815),当时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诗写长安春雪,特有一番细腻深微的审美意趣。既为咏雪,又须切中春字,故先从春天的感受落笔。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然而白雪却不肯就此离去,它还要穿庭落树地和春天逗个趣。诗人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拟雪为花,又进一步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得太迟了,因而要为人们装点出一些春花春意。诗中洋溢着一种北方人在冬去春来时节的喜悦之情,这大概是岭南人所难以体会到的。此诗当与八年后所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参读。

  诗词赏析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着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春雪韩愈解析4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诗赏析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着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

  春雪韩愈解析5

  【作品介绍】

  《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中,“惊”字最宜玩味,它写出了人们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而新奇、惊讶、欣喜的神情,十分传神。诗句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三、四句表面是说有雪无花,实际是说白雪比人更等不住,穿树飞花作春色。这实际是诗人期盼春天,在自然界还没有春色时幻化出的一片春色,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原文】

  春雪

  新年1都未有芳华2,二月初3惊4见草芽。

  白雪却嫌5春色晚,故6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白话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赏析】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这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春雪韩愈解析6

  春雪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看雪乘清旦,无人坐独谣。拂花轻尚起,落地暖初销。

  已讶陵歌扇,还来伴舞腰。洒篁留密节,著柳送长条。

  入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遍阶怜可掬,满树戏成摇。

  江浪迎涛日,风毛纵猎朝。弄闲时细转,争急忽惊飘。

  城险疑悬布,砧寒未捣绡。莫愁阴景促,夜色自相饶。

  赏析

  宋玉有一篇《风赋》写有风飒然而至,楚襄王披襟当之,问道:“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则对他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并铺陈形容了一番,说明庶人的境地与大王不同,所以不会有大王那种“快哉此风”的感觉。刘方平的《春雪》告诉我们的也是与《风赋》相同的道理,那就是天地无私,人各有异,同样的风花雪月、阴晴寒热,不同境遇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反映,不同的感受,因而美感的反差也由此而生。要说的道理虽然相同,但在表现形式上《春雪》却采用了最短小的五绝。

  那么,这二十个字如何完成这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呢?

  “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景,也是“诗之媒”,不过为什么样的“情”作“媒”,还不清楚。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若只看承接上意,情之意向仍然不明,因为说雪似花、花似雪在古诗中乃是常见的,如“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刘禹锡《杨柳枝词》)等等。可见,要真正知道它所孕育的诗之情、“诗之胚”是什么,还得再看下一句——“偏在洛城中”。

  “洛城中”,一作“洛城东”,刘永济说:“洛城东皆豪贵第宅所在,春雪至此等处,非但不寒而且似花。”(《唐人绝句精华》)。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们会感受到飞雪似花吗?诗人没有说,但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看来,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但由于对比的一方,对比的产生,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等,全都留在了诗外,这就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绝句这种高度浓缩、凝炼的手法,显然不同于“赋”的铺张扬厉。

  春雪韩愈解析7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宋八大家之首。曾长期在洛阳任职。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文人。韩愈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之一,用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话说,就是“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简单地说,就是以气势见长。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

  【译文】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鉴赏】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单纯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内心的感情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初惊”写出“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传神。“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然而这种淡淡的情绪藏在诗句背后,显得十分含蕴。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腾挪,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春雪韩愈解析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