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赏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是一首诗,也象一幅画,全诗仅以寥寥二十个字,便勾勒出一个严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一个逢雪借宿者的形象。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文解释】
夜暮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半夜里一阵犬吠声把我惊醒,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赏析
这是一首诗,也象一幅画,全诗仅以寥寥二十个字,便勾勒出一个严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一个逢雪借宿者的形象。
诗一上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漫无边际的霭暮笼罩着远处的千嶂万壑,旷野茅屋在凛冽寒气的侵凌下显得是那么孤零安谧。起联不写行人的兼程寻宿,而先写他已找到安顿处后从远处看到的山村景象,这在布局上既避免平铺直叙,又给下联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萧瑟的气氛。
下二句,由远景逐渐移入近处,写白屋有人归来,引起了柴门外的犬吠声,这声音来得多么突然,又是多么可喜可亲!如果说,上联已构成了一幅寒寂清冷的风景画,那么下联便是在这幅画的显眼处,纳入了声响和人物,添上寒风和飞雪,经这样的渲染、照应,就把遥见的"苍山"、"白屋",近闻的"犬吠"和眼下的"风雪"交织成章了。
(作者:黄志浩):如崔颢《黄鹤楼》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均是。蕴涵的愁绪已然为全诗定下了背景基调。再配以“天寒白屋”的萧条荒寒的眼前写实,宦游的凄凉,迁贬的悲愤,已然在文字间暗暗传出。精彩的是下联,当诗人投宿于贫寒的白屋之家时,推开柴门,忽闻犬吠,这农家犬好像不是欢迎远方的客人,而是直接面对主人一般。
一个“归”字,正是诗人写出了自己“宾至如归”的感受。试想,诗人在日暮路遥之际,遇一暂可栖身之所,实属不易,因而倍感慰藉,顿时有了一种主人夜归之感,这不是正在情理之中么?!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云“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长沙过贾谊宅》)
其中的况味是完全一致的。把原本的投宿,写成如同自己返归田园寒舍,这种“反客为主”式的感觉交错,不仅出奇制胜写出了独到的感受,更主要的是,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仕途的失意和内心无限的喟叹。[明]唐汝询《唐诗解》评价此诗云:“此诗直赋实事,然令落魄者读之,真足凄绝千古。”其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确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全诗四句,每一句都足以成为一幅独立的艺术画面,每个画面又都蕴涵着情与景对立统一的艺术韵味。第一句“日暮苍山远”,是一天将尽与旅途遥远的对立,从而强化了贬谪的悲凉气氛;第二句“天寒白屋贫”,是雪天的寒冷与贫穷的白屋间的对立,农家虽然贫寒,白屋尽管粗朴,但对于漂泊于旅途,急于遮雪避寒的人而言,亦不啻于一份人间难得的享受; 第三句“柴门闻犬吠”,柴门荆扉,是贫寒的标志,然而犬吠却透露出生机与活力,适与前者形成强烈的对照,也是诗人倍感亲切与人生感悟之所在;第四句“风雪夜归人”,“风雪”意味着艰辛与寒冷,而能得以“夜归”,却包含着情志的归趣与超脱后的人间温馨,也是遭受磨难以后心灵的领悟。所谓达则风鹏、云龙,穷则冥鸿、雾豹,在风雪中夜归,其象征的意味也是很明显的。由于四幅画面在对立中求统一,在交织中融于一体,余味不尽,所以能给人以特别强烈的感受。
另外此诗在用词的音律上也颇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句“日暮”是入、去,“远”乃上声,加上“苍山”的两平声,一句之中已构成平、上、去、入四声交错的声律之美,余下三句也大致如此,或平声中有阴、阳的变化,如“天寒”、“归人”二字;仄声中有上、去的变化,如“犬吠”、“雪夜”,及尾字中的“远”与“吠”,遂使此诗在自然吐纳之中,极富高低错落、抑扬顿挫之美。
由此可见,刘长卿的这首小诗,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的跳跃。诗虽全用赋体,然仍意在言外,启人深思。至此,标题中“主人”两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之自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