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简介 陆游名人传记

时间:2013-02-09 08:31: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陆游简介 陆游名人传记

  引导语:陆游是南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出自江西诗派而又不局限于江西诗派,他的诗歌以其高度的爱国思想和独具一格的 “放翁体” ,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下面是关于陆游的人生传记,欢迎大家阅读!

  ○陆游的生平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晚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生长在一个富有学术和文学氛围的仕宦之家,曾祖陆?、 祖父陆佃、 父亲陆宰,在经学或文学方面,都有很深造诣。

  陆游降世时,正值金军灭辽后南下攻宋的动乱时期。他的父亲做到淮南计度转运副使,在卸任回京的途中,陆游出生于淮水之滨。尚在襁褓之中,他便随着家人流寓荥阳。次年,金兵攻陷北宋国都汴京。陆游的父母带着他自中原 “渡河、 沿汴、 涉淮、 绝江,间关兵间” ,归山阴(《诸暨县主簿厅记》)。金兵过长江后,又逃到东阳(今浙江东阳) ,直到他九岁时才重返山阴,他的童年是在 “儿时万死避胡兵” 的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陆游的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人,他所结交的多是一些爱国志士。父辈交往中的言谈对陆游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陆游在他晚年所写的《跋傅给事帖》里回忆当时的情况说: “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 ,在他的幼年时期,就已经萌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 “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 (《感兴》) ,青年时代便立下报国的壮志。

  陆游以荫补登仕郎,绍兴二十二年(1152) ,陆游被荐参加锁厅试,即在职考试,第二年,他参加礼部考试。当时秦桧因孙子秦埙被降低名次发怒,加以陆游又 “喜论恢复” ,“语触秦桧” ,因此陆游竟遭黜免。从此陆游返归乡里,一面致力于诗歌的写作,一面研读兵书,学习剑法。秦桧死后五年,绍兴二十八年( 1158) ,陆游才去福建宁德县任主簿,后改授敕令所删定官,绍兴三十一年(1161)被罢归乡里。这时,曾几也住在会稽。陆游十八岁就从曾几学诗,这时来往更密切, 他说, “无三日不进见,见必闻忧国之言。 ” (《跋曾文清公奏议稿》)孝宗即位,朝廷中主战的老将张浚被起用,准备北伐。陆游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据《宋史》本传记载,这一年 “史浩、 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 ,被孝宗召见,皇帝称赞 “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 ,遂赐进士出身。这时陆游乘机提出了许多有关军政方面的建议,我们从他所写的《论选用西北士大夫?子》和《代乞分兵取山东?子》两个奏折里可以看出他的政治军事见解。陆游积极支持张浚北伐。此后,由于陆游议论孝宗皇帝宠信的龙大渊、 曾觌 “招权植党,荧惑圣听” , 激怒了孝宗,遂被放出为建康通判。乾道二年( 1166) ,陆游又被以 “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的罪名,被免除了隆兴通判的职务,返归山阴。[名人故事]   乾道五年,宣布陆游为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县)通判。次年五月,他自山阴启程,溯江而上,沿路游览山水,凭吊了李白、 白居易、 苏轼、 屈原、 杜甫等大诗人的遗迹,“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 (《水亭有怀》)。到夔州以后不久,他被任命为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四川宣抚使王炎,是以副丞相名义任此职,积极准备收复失地,大军进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陆游从夔州到南郑,终于走上了当时的军事前线。从此他不断来往于前线和南郑中间,有时射猎深山,有时戍守要塞,亲身感受了这里的爱国民众迫切希望抗击敌人的热情,考察了南郑一带地理形势,并为王炎出谋献策,提出了经由周至县西南骆谷直取长安的路线。这时期从军的豪迈生活,报国的战斗热情,必胜的坚定信念,对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自己也认为南郑的生活使他获得了 “诗家三昧” 。后来为了纪念这段有意义的生活,他把自己的诗集题名《剑南诗稿》。但是由于南宋统治者的怯懦,根本无心北伐,他虽在前线,却不能出兵杀敌。王炎被调离川陕后,陆游也被调回成都,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司参议官。他怀着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吟诵着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 ? 细雨骑驴入剑门” (《剑门道中遇微雨》)的诗句,问自己是否算一个诗人,抒发了他报国志愿不得实现的忧愤。

  陆游调回成都以后,相继在蜀州(治今四川崇庆)、 嘉州(治今四川乐山)、 荣州(治今四川荣县)等地供职。嘉州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作过刺史的地方。陆游这时写下不少回忆边防前线生活的诗歌。他在《观大散关图有感》一诗里说: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 ” “偏师缚可汗, 倾都观受俘。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 !” 诗人认为如果能够完成杀敌报国的志愿,即使死了也是有意义的。同时写的《金错刀行》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 更进一步表达他复国的决心。这时期调遣频繁,陆游颇不如意。淳熙二年(1175 ) ,诗人范成大来成都,节制四川军事,以陆游为参议官。他们二人本来有文字之交,这时更是往来频繁,诗酒交欢,又因陆游不拘礼法,言官说他 “燕饮颓放” ,他干脆自号为 “放翁” 。

  淳熙五年(1178) ,由于他的作品 “寄意恢复,书肆流传” (《四朝闻见录》) ,受到朝廷注意,被召回临安,先后担任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淳熙十三年(1186) ,权知严州。淳熙十五年(1188 )除军器少监。次年,光宗立,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他针对当时弊政提出的建议,非但没有被接受,反而被罢斥,退居山阴。

  从光宗绍熙元年( 1190)开始,到他去世的二十年间,除去约一年的时间到临安主修孝宗、 光宗实录以外,他的晚年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山阴三山村度过的。这时期,他的生活清苦平静,如《贫甚戏作绝句》其八: “?米归迟午未炊,家人窃闵乃翁饥。不如弄笔东窗下,正和渊明乞食诗。 ” 陆游也写有和陶诗,注意学习陶渊明,如《自勉》诗中说 “学诗当学陶” 。诗风也趋平淡。诗中不时流露出消沉的心境,但爱国热情并未消退,如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老马行》)。直到临终之际,还写了著名的《示儿》诗: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陆游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作家,他的作品有诗、 词、 散文。著作除《剑南诗稿》八十五卷以外,尚有《逸稿》二卷,《渭南文集》五十卷(包括词二卷、 《入蜀词》六卷) ,《南唐书》十八卷,《老学庵笔记》十卷。陆游以诗著称,他从十二岁起开始学诗,到八十四岁时仍是 “无诗三日却堪忧” ,所以他自称 “六十年间万首诗” 。陆游的诗歌内容十分丰富,差不多涉及了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突出的是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作品里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和请缨无路、 壮志未酬的悲愤,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名人故事]   陆游生活在南宋前期,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屈膝事敌,这种妥协乞和的政策与行为,激起了当时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的愤慨,他们强烈要求收复中原,统一祖国。这一时代的呼声构成了陆游诗歌的基本主题。所以,前人说他的作品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见《鹤林玉露》)。《夜读兵书》是诗人早期的诗歌,写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 ) ,当时中原沦落于金朝之手,南宋政权置失地于不顾,而陆游个人参加礼部考试,又被秦桧黜免,诗人在这样的形势下,返回家乡,努力研读兵书,希望能有机会施展抱负,杀敌报国: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这首诗大气磅礴,表现出作者不计个人安危得失,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绍兴三十一年(1161) ,金主完颜亮率金兵大举南侵,曾一度逼近南京附近,并攻占瓜州镇。陆游听到消息心急如焚,写下了《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不安。乾道六年(1169 )十二月,陆游被任命为夔州军州通判,次年五月自山阴登程入蜀时,他在《投梁参政》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献身报国的决心: “游也本无奇,腰折百僚底。流离鬓成丝,悲咤泪如洗。 ” “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 。

  他一面希望南宋能有像霍去病率领的那样善于作战的军队,出兵打击敌人,一面表示自己也要投身抗敌的斗争: “士各奋所长,儒生未宜鄙。复毡草军书,不畏寒堕指” 。

  入蜀以后,陆游生活在宋金交界的前线,满怀高昂的斗志,写下了许多热情洋溢的爱国诗篇。《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是陆游于乾道七年( 1173)在成都任参议官时写的一首诗:

  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

  抒发了诗人誓死讨伐入侵敌人的心愿。乾道九年( 1175) 写的《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阅》:

  陌上弓刀拥寓公,水边旌旆卷秋风。书生又试戎衣窄,山郡新添画角雄。早事枢庭虚画策,晚游幕府愧无功。草间鼠辈何劳磔,要换天河洗洛嵩。

  从自己主持秋操检阅说明自己并不是不能打仗的文弱书生,只是苦于没有抗战立功的机会。十月,诗人又写了《观大散关图有感》和《金错刀行》,这些诗同样抒发了诗人的抗战理想和为国立功的誓愿。陆游对复国斗争充满信心。又如诗人在第二年写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名人故事]  这是书写胸中愤慨的诗篇。诗人一生主张用军事力量收复中原,到六十多岁,仍是壮志难酬,满腔愤懑。首联写年轻时的雄心。早年哪里懂得世界上的事情是多么艰难险恶,没有考虑有多少障碍,北望中原 “气涌如山” ,豪气磅礴,信心很足。表面上看来好象自愤当年不知世事,实际上是为世上有这么多邪恶的东西感到愤慨。接下去颔联是回顾自己在抗敌斗争中值得回忆的事迹。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陆游任镇江通判时,曾经为加固防线,添置战舰尽力,后来陆游还因 “力说张浚” 免职。陆游也曾戍守大散关,还曾提出 “进取之策” 。这些在诗人心中都是永远不能忘记的,然而又都是未能实现志愿的恨事,回忆起来愈增愤慨。自己的志向未能实现,空有自比为国家长城的雄心,镜中照见自己的两鬓已经花白了。南朝时刘宋的名将檀道济北伐有功,被人诬陷,临死时说: “乃复坏汝万里长城。 ” 词句充满英雄暮年难平的愤慨。诗的尾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诸葛亮真足以名扬后世,虽然世事充满艰难,他却毫不动摇坚持北伐,千年以来谁能和他相比呢 ? 借史咏怀,更是对南宋无人坚持北伐的现实无比愤慨。庆元三年( 1197)春天,诗人在他所写的《书志》里更痛快淋漓地唱出他为国复仇的决心: “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匣藏武库中,出参髦头列。三尺粲星辰,万里静妖孽。 ” 诗人表示自己死后要把心肝凝成金铁,铸为利剑,去为国雪耻。在另一首《书愤》中,又表示死后要变厉鬼,痛击侵略者: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杀敌报国的雄心,至死不衰。在他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又写下了“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何人知壮士,击筑有余悲” (《杂感》其三)的诗句,炽热的爱国热情不减当年。 ”

  由于陆游对祖国有着强烈的爱,所以对那些腐败无能、 妥协投降的统治者自然表现出无比的憎恶。他在许多作品中都愤怒地谴责了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罪行。陆游在诗里不只一次地揭露了和议的恶果。如《关山月》是一首反对统治当局不抵抗政策,以及揭露与金人订立和约罪行的著名诗篇: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一首七言乐府古诗,全诗十二句,四句一韵。开头四句: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 宋孝宗隆兴二年,张浚恢复无功,又值金世宗刚刚即位,不准备用兵,所以达成和议。南北讲和后,金朝金世宗注意内治,宋朝宋孝宗也注意休养生息。南北三十多年无战事。陆游写这首诗时距和议时间共十四年,说十五年是约数。诗人对宋孝宗下求和诏书以后不思恢复的局面不满。将军长期不战,徒然驻守边境,忘记了抗击敌人的责任。贵族的深宅大院内按节歌舞,沉迷声色之中,忘记了偏安的局面。战马在马房内养得肥死,弓长期不用都断了弦,荒废了战备。

  中间四句: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 接着写戍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在戍楼上听着敲起刁斗的声音,一遍一遍地催着月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也由壮而老,已是白发苍苍。谁知道笛曲 “关山月” 所传达的壮士的心志呢 ? 明月徒然照着留在沙场上的征人的尸骨。难道把这些都忘了吗 ? 最后四句是: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 “逆胡” 是对外族的蔑称。中原的动乱从古以来也曾有过,但是这些政权岂能长久 ? 中原的人民忍受着痛苦盼望着恢复,今夜不知多少地方的人民在落泪。人民希求恢复的愿望何时实现呢 ?

  作者在他七十七岁时写的《追感往事》诗里,更尖锐地指出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 苟安投降的罪责不只在秦桧一人,而是整个统治集团。他大胆地揭露了他们的罪行: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 ,悲愤地控诉了 “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 (《感愤》)锋芒毕露的诗句中流动着诗人沸腾的爱国热情。

  但是,由于陆游的报国理想,长期遭到冷酷现实的扼杀,因此他的诗歌在回荡着昂扬斗志的同时又多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愤懑,带有浓厚的苍凉、 沉郁的色彩;另一方面,由于破敌卫国的宏愿在现实中难于实现,诗人便通过梦境或醉酒的幻化境界来寄托他的报国理想。清赵翼《瓯北诗话》谈到陆游的纪梦诗时说: “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多,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耳。 ” 其实诗人是借助梦境来表达在现实中不可实现的向往。如《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诏降诸城,觉而有作》,是诗人于乾道九年( 1173)在嘉州时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所写都是梦境中发生的事情,于梦境中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立功万里的决心。 “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 ”

  “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 。《楼上醉书》诗人写自己醉中如一员猛将,跃马高呼,斩将夺关: “三更抚枕忽大呼,梦中夺得松亭关。 ” 淳熙七年( 1180) ,陆游在抚州(江西临川)所作《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名人故事]   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五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初亲征。熊罴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檄下。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诗中说,自从唐代天宝之乱以后,直到南宋孝宗淳熙年间,五百年来,北庭安西地区一直没有收复。而他在梦中却看到了偏安的皇帝实现了收复失地的盛事。特别是全国一心,只要大军一出,各地纷纷响应,很快平定了辽远的北方,通用南宋王朝 “淳熙” 的年号。各地群众都为太平盛世而欢呼,边境的妇女梳头打扮也学着京都的式样。诗人向往着 “尽复汉唐故地” 一统天下的太平景象。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只有在梦境里去寻求。嘉定元年( 1208)六月,陆游在《异梦》一诗里叙述了自己见到的奇异的梦境,他梦到自己身穿铠甲去作战,收复了中原: “山中有异梦,重铠奋雕戈;敷水西通渭,潼关北控河;凄凉鸣赵瑟,慷慨和燕歌。 ” 表达了作者收复失地的迫切愿望和为国奋战的决心。

  陆游的爱国热情,渗透在他的全部生活之中,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无不可以引起诗人的联想,或游圣地,或凭吊古人,或读古书,或看地图,或闻雁声, 或赏雨雪,或睡梦,或醉酒,无不使他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正如清赵翼在《瓯北诗话》里所说: “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 ”

  反映南宋农民生活,描写农村风光的诗,在陆游诗集中占有相当的位置。其中有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如《农家叹》: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

  门前谁剥啄 ? 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人孰不惮死 ? 自计无由生。

  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

  全诗写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以及县吏们对他们的掠夺。《秋获歌》: “数年欺民?凶荒,转徙沟壑?相望,县吏亭长如饿狼,妇女怖死儿童僵。 ” 写出了残暴官吏对人民的剥削压榨。《太息》其三,更为我们如实地描绘了一幅农村的惨景,农民在豪吞暗蚀的迫害下,成批逃亡: 北陌东阡有故墟,辛勤见汝昔营居。豪吞暗蚀皆逃去,窥户无人草满庐。

  开禧二年( 1206)七月陆游写《书叹》,斥责了封建政权对人民的掠夺: “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 !”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剥削与掠夺比喻为横截江河的大网,使人民无法逃脱厄运,揭示了南宋社会严重的阶级矛盾。陆游在《上殿?子》里曾经指出: “今日之患,莫大于民贫,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 !” 又说: “赋敛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之事,宜核大商,是之谓至平,是之谓至公。 ” 然而现实与他的意见截然相反。因此诗人以极大的不平,揭露了 “公子皂貂方痛饮,农家黄犊正深耕 !” (《作雪寒甚有赋》) “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 !” (《岁暮感怀》)的贫富悬殊的现象。

  陆游还是写景咏物的能手,他擅长刻画各种风物,描绘出丰富多样的生活画面,如《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当地农村的淳朴民风、 习俗与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挚情。又如《牧牛儿》:

  溪深不须忧,吴牛自能浮。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寒雨山坡远,参差烟树晚。闻笛翁出迎,儿归牛入圈。

  只是寥寥数笔,就把牧童的形象勾勒出来。[名人故事] www.zhlzw.com 中华勵志網 名人传记

  陆游晚年写的《沈园》是为悼念他的妻子唐琬而作: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大约二十岁时和唐琬结婚。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琬,迫使他们离婚。但陆游对唐琬的爱情始终如一,离婚后曾在山阴城东禹迹寺南的沈园相遇。几十年后重游沈园,感情仍是那样深沉。

  陆游也擅长填词。刘克庄说: “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 (《后村诗话续集》)。晚年写的〔诉衷情〕。概括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又如〔鹧鸪天〕一词: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极写放达闲适的生活,却掩饰不了才不得施的悲辛。他的咏梅词〔卜算子〕也为大家所熟悉。

  ○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

  陆游诗歌出自江西诗派,开始学诗吕本中,他在《吕居仁集序》中说:

  某自童子时,读公诗文, 愿学焉。稍长, 未能远游,而公捐馆舍。晚见曾文清公,文清谓某: ‘君之诗渊源殆自吕紫微,恨不一识面’ ,某于是尤以为恨。

  从这里可以看出陆游对这位江西派诗人的.倾慕和他当时的诗风。他直接师事曾几,多次谈到从曾几学诗的情况,在《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诗中说: “忆在茶山听说诗,亲从夜半得玄机。 ” 但是中年以后,他否定了自己从吕本中、 曾几所学的东西。他自己删定诗稿时,按照中年以后的标准去取,以至我们今天几乎看不到他早期受江西诗派影响所写的诗篇了。当然,模拟的痕迹虽抹去了,但却不能完全去掉已完全溶化到自己技法中去的艺术传承。他诗歌中的炼字炼句、 工致的对偶,乃至善于用典,都是这种影响的表现。正如赵翼《瓯北诗话》所说: “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亦不事涂泽” ,“才气豪健,议论开辟,引用书卷,皆驱使出之,而非徒以数典为能事。 ”

  陆游还熟读了屈原、 陶渊明、 王维、 岑参、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商隐、 林逋、梅尧臣、 苏轼等人的作品,宋以前的作家,他最尊崇屈原和杜甫。屈原、 杜甫都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们在思想意境与表现手法方面,都给陆游以深刻的影响。杨万里在评陆游诗时说: “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 ” 既说明了陆游所师承的诗歌传统,又指出了陆游的创作特色。宋代诗人中,陆游与梅尧臣无论是就其所生活的时代,还是他们的出身与遭遇,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从生活时代看,都是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时代,而这些矛盾,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他们都比较关心人民的疾苦。因此陆游也最推重梅尧臣,并不断地向梅尧臣学习。最终在成就上远远超过了梅尧臣。陆游不是向前人乞求残余,而是把各家熔铸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

  陆游的诗风更与他的生活经历直接相关。他在绍熙三年( 1192)写的《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癆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 翦裁妙处非刀尺。世间才杰固不乏, 秋毫未合天地隔。放翁老死何足论 ? 广陵散绝还堪惜。

  他认为自己悟到 “诗家三昧” 是到达南郑后的变化。正是生活实践使他突破了江西派的樊篱,走出自己的路。他的杰出的成就是他所生活的那个南宋时代赋予他的。他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他有饱满的爱国热情,渴望杀敌报国,再加上他善于向前代和同时代的诗人学习,他的诗歌终于具有了自己的内容与风格。

  陆游的诗歌广泛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主要矛盾,从这方面来看,他的诗很接近杜甫的风格,因而获得一代 “诗史”的称誉。陆游善于抒写自己对现实的主观感受,而很少对客观现实生活去做具体的铺叙与细致的描绘,把复杂丰富的现实内容经过高度概括,凝聚在简炼的诗句之中,着重写出自己的感情,抒情味道浓厚。如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 ” (《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等诗句,都犀利的揭露了投降派的本质。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凝炼而又概括的诗句,表现了诗人深沉而又丰富的感情。陆诗中很少有像杜甫 “三吏” “三别” 那样的叙事诗。也没有白居易那样的夹叙夹议的讽刺诗。陆游的诗具有概括性强、 抒情性强的特点。

  陆游诗浪漫主义特色也十分浓厚,尤以七言古诗更为突出。这些诗多侧重于抒写诗人的理想、 抱负,和为祖国献身的豪情壮志,慷慨激昂,乐观自信,表现出诗人执着的追求,热情的向往。古体诗的形式,平仄束缚少,韵脚自由,也适于表现热烈奔放的激情。如《醉歌》、 《楼上醉书》、 《醉中下瞿塘峡》、 《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 《对酒歌》、 《神君歌》等等,从构思到表现手法, 都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的色彩。他在嘉州时写的《醉歌》:

  我饮江楼上,阑干四面空。手把白玉船,身游水精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肺肝生崔嵬,吐云为长虹。欲吐辄复吞,颇畏惊儿童。乾坤大如许,无处著此翁。何当呼青鸾,更驾万里风。

  诗人在江天空阔的高楼之上饮酒,醉后神游看到祖国大好河山遭到侵略,顿生无限激愤之情。最后两句写出诗人热情的憧憬,他希望能收复失地,乘青鸾驾万里风在祖国的江天自由遨游。这首诗想象丰富,气魄宏伟,有气吞山河,神游天外的气势。又如《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

  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许愁亦当有许酒,吾酒酿尽银河流。酌之万斛玻璃舟,酣宴五城十二楼。天为碧罗幕,月作白玉钩,织女织庆云,裁成五色裘。披裘对酒难为客,长揖北辰相献酬。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却驾白凤骖班虬,下与麻姑戏玄洲。锦江吹笛余一念,再过剑南应小留。

  这首诗是淳熙四年( 1177)陆游在成都时写的,诗人从古代神话故事中吸取素材,发挥他瑰丽奇幻的想象,抒发了沉积在胸底的浓郁的愁闷感情,他永远怀念在蜀中前线的戎马生活,希望能驰骋战场杀敌立功,拯救被侵略的家园。即使自己能如传说中人物一样,化仙而去的时候,仍然有一个念头不能放下,那就是再过剑南时,要稍作停留,不忍立即离去。 “锦江吹笛余一念,再过剑南应小留。 ” 诗人对国家、 对理想怀有何等深沉炽烈的热情 !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又看到李白诗风对陆游的深刻影响,难怪在当时有人称他为“小李白” 了。[名人故事]   陆游写诗兼及各种体裁,无论古诗、 律诗或是绝句都有佳作,尤以七律为佳。沈德潜在《说诗癇语》中说: “放翁七言律,对仗工整,使事熨贴,当时无与比埒。 ” 他写诗重锤炼,清赵翼《瓯北诗话》说他 “或者以其平易近人,疑其少炼,抑知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放翁工夫精到,出语自然整洁,他人数言不了者,只在一二语了之,此其炼在句前,不在句下,观者并不见其炼之迹,乃真炼之至矣。 ” 对诗句的锻炼决定了陆诗的语言特色,即晓畅平易,精炼自然,圆转流畅。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说: “放翁体明白如话, 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是令人咀味。 ” 这些评论,都非常贴切地指出了陆游诗歌语言方面的特点。

  陆游是南宋一代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无论在思想上与艺术上都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无论在当代或者对后世,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明时期,陆游作品广泛流传,许多人向他学习,王世贞在《艺苑卮言》里称之为 “广大教化主……于南渡后得一人,曰陆务观,为其情事景物之悉备也。 ” 到了清代,许多人为他写诗话, 编年谱,选印他的作品,高度赞扬、 肯定陆游爱国诗歌的成就。陆游的爱国诗篇一直教育和鼓舞着后人。

陆游简介 陆游名人传记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