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周至县尉生涯及同期诗作
看过前辈诗人卢纶所做《过仙游寺》后,白居易就对仙游寺的景色非常向往,曾一生中多次去仙游寺旅游、住宿,不仅在仙游寺留宿时写下千古名篇《长恨歌》,更与周至县结下了很深的缘分。白居易的周至县尉生涯是怎样的呢?在这时期有什么诗作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居易的周至县尉生涯及同期诗作,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居易的周至县尉生涯及同期诗作
陕西地方志丛书《周至县志》载:“由于周至是京畿重要的县份,”“元和元年(806)四月,”“朝廷选派白居易……出任周至县尉,”“次年……十一月五日离任回京,”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称醉吟先生。原籍太原,祖上迁居下(今陕西渭南),生于一个中小官僚家庭。其出生前后,父亲正于外地做官。
不寻常的县尉生活
白居易为周至历代最负盛名的一任县尉,千余年来那里的志书记述和人民对他的传颂,犹如人们心灵中升腾了一盏永不泯灭的明灯。他在周至县短暂而不凡的政治仕途虽鲜为人知,但留存下的诗篇,却都成为人们认识和研究白居易的珍贵资料。
白居易晚年自撰《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中说:“凡平生所慕、所感、所得、所丧、所经、所逼、所通,一事一物已上,布在文集中,开卷而尽可知也。”白居易在周至期间,勤于写作,于从政之余,创作了不少诗歌,这些诗歌几乎成了他周至足迹的一个记录。他“所感,所得……所经”的县尉生涯,多半表现于其文学作品中。当我们读完他作品中的“一事一物”,亦仿佛读了一部白居易于周至县尉期间的心灵历程史诗。
白居易入试未能如愿,却被补任周至县尉,这是他做后首次政治打击,亦为他被迫首次离别朝廷,出任县尉,为升为贬,在他的诗歌中是不难看出的。如《周至县北楼望山》诗中,县尉道出心中的哀伤:“一为趋走吏,尘土不开颜。辜负平生眼,今朝始见山。”在《寄题周至厅前双松―两松自仙游山移植县厅》诗中,白居易又为自己道出这样的悲叹:“忆昨为吏日,折腰多苦辛……悔从白云里,移尔落嚣尘!”
诸如白居易任县尉伊始创作的这些诗歌,语言质朴,直抒胸臆,将自己被贬官的凄楚和郁郁不平的心声,浅浅地倾注于笔端,使赴县尉的悲伤心境,表露得十分逼真贴切,充分再现出白居易的才华及刚直不阿,心底坦荡,“诗言志”的现实主义情操。
在唐朝统治机构中,“县尉”为最低层小官。任其职即要对上官吏阿谀奉承,又要对属下黎民施以压迫掠夺。尽管封建社会中读书人的出路是为取得功名利禄,但对白居易这样有远大政治抱负,且具深厚而广博文化修养的人,被贬为县尉,显然是他所不乐为,却又无奈何于不为的。
白居易才华盈溢,既为县尉,却从不于周至官场及民间目空行事,更不肯粉饰扬威,这在地方志及白居易的周至诗作中多有反映。苦难的身世,很高的造诣,他依如谦谦君子。达到他的诗歌艺术成就和学问难,达到他被屈才使用时不忘本、不蜕化、不变节及练达的县尉高格亦更难。
《周至县志》记述:“自古道天下衙门朝南开,官官相沿。白居易到任,令差役在北墙另开新门,两边各栽松树,连挂在衙外的堂鼓,也移往他的卧室窗前。” 白居易并未停留于这些外在形象的修饰,而更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他在社会实践中,将施政与情感紧紧地揉和在一起,在周至这块土地上写出人生的新篇章,形成自己的政治及文学新坐标。之后的长时间,白居易以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言行,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他的`新衙门还被人们称颂为“双松署。”
白居易任县尉期间常为老百姓办实事,这在周至历代志书及白居易诗作中亦不难看出。他为官不尚空谈,不仅思想贴近人民,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体察民情、了解民心。农忙季节,他还累累躬耕于野,和百姓一起吃住,一起田间劳动,与衣食父母分享生活的甘甜苦乐,与达官贵人所不齿的下层人民建立了朴实真挚的友情。其周至诗作《县西郊秋寄赠马造》、《醉中归周至》、《县南花下醉留刘五》、《宿杨家》、《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等,至今仍力透纸背,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白居易“累月揣摩当代之事,”及“以民为天”的感人生活轨迹。他周至诗作中的“葛衣御时暑,蔬饭疗朝饥。持此聊自足……”就是他任县尉期间俭朴生活的写照和记录。
白居易清正廉洁的凛然正气,《周至县志》中亦有记述。如城南李财主与城西赵乡绅为讹田官司,互托衙役以送西瓜、鲤鱼为名,却内装银子贿赂县尉,而于过堂时却皆被白居易判为“买衙贿官”罪等。白居易周至《官舍小亭闲望》诗中的“人心各自在,我是良在兹。回谢争名客,甘从君所嗤”,正是描绘了自己为官拒贿方面的自在心态。
白居易追求真理,善于用唯物主义观点剖析社会现象。他于周至的一些诗作,以唯物论的观点对愚弄禁锢人民的迷信思想,亦给予了有力的鞭挞。
白居易在遭贬失意的县尉生涯及孤寂的个人生活中,以唯物论的世界观和求实精神统领自己,使他莫能平庸更没沉沦,反到力顶逆境勤奋作为,为人民倾注心血。成为周至志书浓墨重彩记述和世代传颂的惟一突出县尉。他的建树及难能的品德风范,正是周至文人秉笔直书,留给后人深沉的思念及传统的必然依据和理由。
伟人的周至诗作
白居易出任周至县尉一年半多的时间,感到“归家(下)不自适,无计慰心神”(《寄题周至厅前双松……》),而无奈于为的官职,又使他“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种春”(《戏题新栽蔷薇》)。在县尉任期间,他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开扩了视野,目睹了唐统治集团在地方上对黎民的横征暴敛,在深入生活中又进一步了解到下层人民的许多疾苦,听到了人民的强烈呼声。这对丰富他的诗歌创作源泉,推动他走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道路,实现“为民请命”的政治及文学主张,都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社会题材和机遇。
白居易在周至创作了诸多诗歌,但由于千余年历史的散失,现存仅30余篇。这些作品普遍带有县尉、诗作家融于一体的气质和风格。白居易的周至诗作,正像他说的“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那样,事理明了,文笔轻松自然,文字既不艰涩,又无花哨和造作之嫌,以平易通俗妇孺皆能吟诵著称。
白居易诗歌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及杂律诗四大类。其价值最高、他自己也最重视的是第一类讽喻诗。
白居易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伤民病痛,指斥时弊,主题专一明确,对比鲜明强烈,不一味“嘲风雪,弄花草”。其诗取材广泛,但思想内容多从“惟歌生民病”出发,反映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与悲惨遭遇,从而揭示出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压榨的残酷性和虚伪性,揭示出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基本方面。白居易对黑暗现实的抨击之作,为他周至文学作品中最为精华的一部分,和最能代表诗人积极一面的作品。它把诗人的文学主张及政治态度皆积极地张扬了出来。
《观刈麦》为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次年夏忙时所作。诗以“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发端,极写农民在麦收季节田间劳动的辛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县尉独有钟情,针砭时弊,描写了一个贫苦农妇的形象:“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白居易情系于民,情感真挚炽热,贫苦农民的悲惨景象,民生的疾苦,统治阶级的罪恶,使诗人撼心摇肺,恻然悲伤,并歉疚地对比自己:“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该诗通过对“贫妇人”悲惨遭遇的描述,反映了封建课税的严酷程度,勾划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的生活处境:终年辛苦劳动,却不得温饱。
白居易在周至还写了不少闲适诗,这些诗深受陶渊明、韦应物的影响,多方面反映了诗人的社会经历,抒发了他与朋友之间的友谊与情感,描绘了周至的自然景物和美丽风光,多为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在这些作品中,屡见佳篇,不少还成为脍炙人口之作。
周至南倚秦岭,北临渭河,山水川原俱秀,自古有“金周至”之美誉。三千多平方公里上秀美山水的灵性,成了诗人闲暇艺术追求的源泉。老子《道德经》诞生的楼观台,白居易赋予了美的赞誉;海拔3767米的秦岭最高名山,隋文帝杨坚避暑行宫“仙游寺”,诗人“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山里来”;魏蜀出兵交战地骆口壁文:“拙诗在壁无人爱,鸟污苔侵文字残。惟有多情元侍御,绣衣不惜拂尘看”(《骆口驿旧题诗》)。诗人在对周至诸多山川景物描绘中,倾注了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在“父母官”的笔下,作品更具明朗圆熟和自然流畅的美。
拓展
白居易的仕途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今属郑州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与李白、杜甫并称的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自幼聪慧,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写诗,在他16岁那年,因他的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就让他到京城去见见世面,结交些名士。
那时,正是朱泚(cǐ)发动“泾原兵变”攻陷长安不久,长安作为大唐都城,自从“安史之乱”后,连年战乱,到处闹粮荒,长安米价飞涨,京城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
白居易到京城后,打听到京城有一位名士叫顾况,他就带着自己的文稿向顾况拜访求教。
顾况是有点才气,但是脾气高傲,他看到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少年前来拜访自己,心里不禁有些轻视。
顾况看到这位少年递来的名帖上写着“白居易”三字时,就皱着眉头打趣地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
但是,当顾况翻开白居易的文稿后,看到里面的一首小诗《草》(即《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由肃然,他信口读出声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罢,脸上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热情地对白居易说:“刚才,我对你戏言‘长安米贵,居之不易’,认为你在长安不容易长住。但是你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我得改一下说法了,应该是‘长安虽然米贵,但你居之甚易!’”
白居易得到名士顾况这样的称赞以后,名声随即在京城里一传十、十传百,少年的白居易开始在长安城里声名大震。
几年后,白居易考取进士,唐宪宗听闻白居易的名气,就让他做了翰林学士,不久又让他担任了任左拾遗。
白居易虽然进入了仕途,但他可不是那种争名夺利、向上级阿谀奉承的官僚,他在一面不断创作大量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的同时,还一面在唐宪宗面前直言相谏,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特别是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
然而,白居易谏阻唐宪宗封宦官做统帅,令唐宪宗感到不快,他向宰相李绛抱怨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李绛却劝阻唐宪宗说,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如果办他的罪,只怕以后没人敢说真话了,李绛也乘机劝谏唐宪宗广开言路。
但是,没多久,唐宪宗还是把白居易的左拾遗职务撤掉,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
白居易写了很多诗歌,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比如《秦中吟》和《新乐府》诗集中,有的是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是讽刺官僚们奢华的生活,有的是反映了百姓生活的痛苦遭遇。白居易因为这些诗文,也触犯了不少掌权的大官僚和宦官,这些人对白居易充满了嫉恨。
元和九年(814年),白居易在太子的东宫里做了左赞善大夫。次年,宰相武元衡因主张强势对抗割据的藩镇势力,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
由于武元衡被刺案件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朝廷里的官僚谁也不敢声张,只有白居易站了出来,首先向唐宪宗递上了奏章,强烈要求缉拿凶手。
然而,令白居易没想到的是,那些宦官和官僚们却抓住这个机会,说白居易不是谏官,不该对朝廷大事乱做主张,批判白居易越职言事。
紧跟着,又有一批仇视白居易的官员造谣说:白居易的母亲是因看花掉到井里淹死的,而白居易居然还写《赏花》、《新井篇》的诗,这不是大不孝吗?
经过这样罗织的罪名后,白居易终于被贬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去了。
白居易无辜被贬谪到江州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白居易是以“达则兼济天下”为志,希望自己能对国家对人民做出有益的贡献;而至此之后,白居易的行事渐渐转向“穷则独善其身”,虽然仍有关怀百姓的心,但在行动上却已无过去的动力了。
所幸,白居易被贬谪到江州后,某一夜在江边送友人,听到江上传来哀怨的琵琶声,一番交谈后,再结合自己的遭遇,为我们创作出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
后来,唐宪宗暴毙,唐穆宗继位,穆宗十分欣赏白居易的文采,又诏令白居易回京城任职。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之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白居易极力请求外放,他又出任过杭州、苏州刺史,在任上也做出一些对当地百姓有利的事。
白居易在仕途上的不顺,他便把全部精力倾注到了诗歌创作中,他的一生共写了二千八百多首诗,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钱塘湖春行》等,这些诗歌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十分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