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鉴赏及新解

时间:2013-04-02 03:35: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短歌行》鉴赏及新解

  曹操《短歌行》中,运用《鹿鸣》诗句乃以周文王自喻,表达礼贤修德而欲孙、刘输心来归之意;“乌鹊”句亦是化用《诗经》语意,乃以周武王自喻,暗示以力征实现统一;末以周公忧勤为比,昭示辅治天下的情怀。

  短歌行

  朝代:两汉

  作者:曹操

  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创作背景

  此诗的写作时期各说不一,归之有两种说法: 一是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二是赤壁之战之后。第一种说法以章回小说为据,不可靠。第二种说法也无史政。所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尚无定论。

  《短歌行》鉴赏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像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此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管子·形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此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短歌行》诗旨新解

  历来对《短歌行》诗旨的探究,主要的也是最普遍的说法,是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了对贤才的渴盼以完成统一大业。然而正如王夫之所说:“此篇之奇,代有才人强作郑笺,个中格,在所难免。”而之所以有时“格”,“皆缘摘句索影,谱入孟德心迹”。只不过“知人论世”,又不得不“谱入孟德心迹”。通过对“鹿鸣”和“乌鹊”句的考释,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短歌行》重新解读。

  第一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曹操感叹人生之短暂。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

  第二解,“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在第一解感叹的基础上心情不平静起来,引发难以忘怀的“幽思”。末尾标点一般用句号,其实这里应当是问号。如用句号,则陈述语气似乎坐实了前人认为此乃“及时行乐”的说法。曹操承认酒可解忧,但只有酒可以解忧吗?反问的语气,其实是对以酒解忧的否定,下面转入抒发兴建功业之志,意脉顺畅。后六解即所谓“幽思”。

  第三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一般以为是表达对贤才的思念。清人于光华在《文选集评》中引述方伯海之说云:“篇中曰君,曰嘉宾,曰相存,曰旧恩,意中确有所指之人,其先主与孙权乎?”方氏的说法过于笼统,今人周振甫与叶嘉莹二位先生亦皆以“青青子衿”乃指孙权。按《短歌行》中“君”即“青青子衿”乃指汉献帝。曹操要建功业,要平天下,不只是面对孙权与刘备的问题,他还有更大的问题要处理,即他为了“令诸侯”而所挟之“天子”。汉献帝九岁即皇帝位,为曹操所“挟”时十六岁,赤壁之战时二十八岁,《短歌行》作于何时,学界未有定论。传统一般以为作于赤壁之战前,今人多以《短歌行》为求贤,与建安十五年的《求贤令》义近,故以为作于《求贤令》前后。陆侃如先生于《短歌行》未有系年,只在建安十三年说“后人有以《短歌行》为作于此时者,但无确据”。我们认为,《短歌行》不是“求贤”,故从苏轼《前赤壁赋》之说,本诗乃赤壁之战前夕所作。是当得“青青子衿”的。而曹操以“青青子衿”指献帝,也暗示其年轻势弱,一则易“挟”,一则也与曹操自比周公以师傅自处的身份相符。献帝是曹操的一块鸡肋,因此他一直面对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因此说“沉吟至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汉家的旗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曹操对献帝说,他的心一直系于汉家,心心念念都是为了王室,没有其他意思。因此第三解是表明他忠于汉室,没有不臣之心,后面所言,皆是在此一前提之下。

  第四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可详前所考释,曹操说要像文王那样礼贤。五、六两解是在第四解基础上生出来的。

  第五解,“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文王礼贤修德,天下诸侯亲服。曹操以文王自喻,然而北方虽平、荆州虽定,但孙吴和刘备还未归附,且联合起来与曹操拒战。因此第五解曹操以拾掇明月为喻,说我虽有心礼待他们,但他们什么时候才能主动归附呢?想到这点,我的忧虑之心长久不去。

  第六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心念旧恩”所指涉的对象,周振甫先生认为是孙权,叶嘉莹先生认为指刘备。二位先生对“旧恩”的考说都较详细,是成立的,因此“旧恩”兼指“先主与孙权”二家。第六解是曹操说,我和孙刘两方都有旧日恩义,希望你们主动来归才好。

  第七解,“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但实际上赤壁决战在即,文德未能服之,故第七解曹操就暗以武王自喻,欲以“革命”力征的方式来结束割据的局面,为君王一平天下。就化用《诗》义而言,不知王业何归,曹操在决战前是不是对战事有不可预期的感觉呢?因此罗贯中“诗谶”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全以小说家之言目之。然而其以武王自喻,又充分显示出对决战的强烈自信心来。其于建安十二年丁酉令曰:

  吾起义兵诛动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

  曹操于建安十三年六月自为丞相,七月南征刘表,紧接着伐东吴,将与孙权、刘备决战赤壁,正是对“与贤士大夫共定”天下的践言。不过,武王“革命”诛暴纣,成有周之王业;而曹操以武王自喻,只是取其力征定天下安汉室以成功业之意。

  第八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顺势而收,谓辅佐献帝平治天下。

  通过以上解读,《短歌行》诗旨是这样的: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的宴会中,抒发了欲集文武周公三圣之业于一身的豪情壮志,是对人生短暂的悲叹的极度反动,是酒宴之时的狂热抒情。同《短歌行》(其一)一样,在“邀誉、辟谣的现实政治意义外,也是他英雄怀抱的抒发”。不过本诗所抒发的英雄怀抱,岂止“豪迈纵横,笼罩一世”(《诗薮外编》卷一)而已,其气概足以笼罩万世。概览前人的解读,陈祚明之说差堪近之。陈氏云:

  孟德言志之作。禅夺之意已萌,而沉吟未决,畏为人嫌。嗟岁月之如流,感忧思而不已,又恐进退失据,末乃断然自定所尚。理忌显言,杂引《三百篇》,故谬其旨,比之《离骚》繁称,令人不易测识耳。论者不揆作者之心,以“子衿”、“鹿鸣”诸篇为赘,岂不大谬。跌宕悠扬,极悲凉之致。(《采菽堂诗集》卷五)

  陈氏所责“大谬”者,乃为明谢臻所发。《四溟诗话》卷一云:“《艺文类聚》所载魏武帝《短歌行》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萜,无枝可依。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欧阳询去其半,尤为简当,意贯而语足也。”又引刘才甫曰:“魏武《短歌行》,意多不贯,当作七解可也。”谢氏等以为《短歌行》意脉不贯,其实是一种误解。《短歌行》始而悲叹,继而转出,先以《子衿》明心迹,接以《鹿鸣》《正月》、周公言志,是意贯气足的。然而陈氏必谓“禅夺之意已萌”而末乃“定所尚”,乃囿于后来曹魏禅夺之事。《短歌行》杂引三百篇,并非“故谬其旨”,正乃明其旨意;人“不易测识”,不在其“繁称”,乃昧于《诗》典耳。

  词句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对着。一说是应当的意思。

  几何:指岁月有多少。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又已甚多,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苦,患。

  慨当以慷:犹言“当慨而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是“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二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jīn),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呦”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yōu)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鼓,弹。

  掇(duō):拾取,摘取。一说掇为通假字,通“辍(chuò)”,即停止的意思。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契阔:契是投合,阔是疏远,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yàn):通“宴”或“讌”,宴饮。[4]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二句:引周公自比,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哺(bǔ),口中咀嚼的食物。《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周西伯昌:即周文王,名昌,姬姓。殷商时居于岐山之下,被封为西伯,即西方诸侯的首领。

  “三分”二句:相传当时天下分为九州,周文王统辖六州,所以孔子有“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之说。曹操在此亦说“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是说献帝之世,之所以尚能保持刘汉统绪,是他在不遗余力而努力维护的结果。

  “修奉”二句:谓当周文王三分天下,已有其二的情势下,仍遵命唯谨,持守臣礼,毫无不臣行为,应给朝廷供给的所需物资,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奉献。贡献,谓进奉,进贡。《荀子·正论》谓“夫是之谓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臣节,臣子的礼节、职分。隆,一作“坠”。

  “崇侯”二句:商纣王听信崇侯虎谗言,把西伯姬昌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这两句即指此事。但曹操在此并非一般性的用典,而是暗示他觉察出献帝皇后伏氏及其父屯骑校尉伏完曾勾结董承计诛曹操事。

  见:被。赦原:赦免原谅其过。商纣王欲证姬昌是否有圣人之能,便杀质于殷的姬昌长子伯邑考,并烹为羹以赐之。姬昌知纣王意,忍悲喜而食羹。纣王据此以为西伯并无圣能,便生赦意。又经西伯之臣闳夭、散宜生等人营救,于是西伯被赦。

  “赐之”二句:西伯姬昌被释放后,向纣王献出洛西之地,以表示效忠,并请求废除炮烙之刑。纣王以为姬昌诚信,许其所请,且赐弓、矢、斧、钺,授专征之权。《竹书纪年》帝辛三十三年:“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汉献帝曾下诏“君(曹操)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曹操在此举文王故事,实为自赞献帝诏己得专征伐甚宜。钺(yuè),古代兵器,形状像板斧而较大。征伐,一作“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

  为仲尼所称:指孔子赞美周文王。仲尼,孔子字。

  达:显贵。曹操举文王例以证明他自己正在效法周文王,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能忠心事汉,喻自德足堪与周文王相伯仲。

  殷:朝代名,即商。商的第十代君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邑(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

  “齐桓”二句:齐桓公的功绩,就在于创造了“为霸之道”。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在位时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并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帮助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两国,制止了戎狄对中原的进攻,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和楚国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还安定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称赞齐桓公的“为霸之道”,就是看重“尊王攘夷”之道。可以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就是对齐桓公“尊王攘夷”谋略的发挥和发展。

  “九合”二句:春秋时齐桓公根据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取信诸侯”的宏观图霸方略,曾采取了八条措施。在此八项措施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团结中原诸侯,与楚争斗,稳定周室等大的国际政治军事争端。先后组织举行了十五次会盟。其中意义重大的有九次,即“九合诸侯”。周襄王二年(前650),王子带勾结戎狄攻入王城(今河南洛阳),焚东门。齐桓公使管仲会秦、晋伐戎之师并戍守周室。此即“一匡天下”。一说“一匡天下”指定周太子位事。

  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

  “正而”二句:《中国历代战争史·齐桓公之霸业》:“中原诸侯皆崇信齐桓公,怀德畏威。”“在周室衰歇以后,中原得免陷于崩溃者,实皆由于齐桓公创导霸业之力。”又“桓公为人,豁达有大度。”管仲评齐桓公:“无小智惕而有大虑。”诸论即是曹操所指的“正而不谲”意。“归鲁之侵地常潜。归卫之侵地吉台,原始、柒里。归燕之侵地柴夫,吠狗。”此皆齐桓公“正而不谲”之重大史实。谲(jué),诡诈。

  “孔子”二句: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论语·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谓:“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是孔子在纂修春秋史时,唯独推崇齐桓公与管仲之功的赞词。

  庙胙(zuò):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左传·僖公四年》:“太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

  小白:齐桓公名。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下拜登受。”此即曹操所指的齐桓公虽有大功于周,却不敢受周襄王所赐之大礼事。尔:这样。

  天威在颜咫尺:写自己对刘汉皇帝诚惶诚恐,遵命唯谨貌,表示虽有功而不失臣节,表示要像齐桓公一样维护周王的尊严。天威,天子的威严。《尚书·泰誓上》:“肃将天威。”引申指帝王的威严。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咫尺,指距离很近。《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

  “晋文”二句: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曾出奔在外十九年,六十二岁时由秦送回即位。即位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又平定周的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并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受赐”二句:珪瓒(zàn),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酒。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彤弓就是其中之一。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四月六日至四月十日五天之内以晋、秦、齐、宋多国部队九万人,一举击溃楚军十一万人,大获全胜。周襄王为嘉奖其劳,于五月十六日在践土王宫接受朝觐时,赐给晋文公如下奖品: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百,玄弓一,矢一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

  庐弓:形似戟的一种弓。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

  虎贲(bēn):勇士,武士。

  “威服”二句: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胜楚军,于周襄王二十年(前632)五月十四日以战楚得胜之师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在践土会盟,并向周襄王献上楚国的战车和俘虏。周襄王命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以策命晋侯为侯伯,即为诸侯之长。周襄王慰劳道:“自伯舅(齐桓公)即世,荆楚复强,凭陵中夏,得叔父仗仪翦伐以尊王室,自文武以下皆赖叔父之休,岂惟朕躬。”又慰嘱:“王请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各国诸侯亦公认晋文公为霸主。

  “八方”二句:《中国历代战争史·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一战定霸,业绩辉煌,盖自齐桓公殂谢以来未有之盛也。”亚,次于。

  “河阳”二句: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十月,因许国附楚,晋文公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秦诸侯盟于温(古国名,建都于温)即河阳(今河南孟州西)。晋文公这次大会诸侯,并召请周王到河阳之举,名为朝见周王,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是:一作“是以”。纷葩(pā):亦作“芬葩”。多貌,盛貌。葩,花。马融《长笛赋》:“纷葩料漫,诚可喜也。”此处用“纷葩”意在形容晋文公河阳之会后,因诸侯召天子,谲而不正,致使舆论哗然,沸沸扬扬,批评其导致的不良社会效应。

  白话译文

  其一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

  其二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

  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的两份。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

  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蒙冤受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力。

  他被孔子所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

  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

  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依靠的主要不是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

  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百姓深受恩惠。

  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

  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

  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也非常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

  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

  佯称周王巡狩,招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短歌行》鉴赏及新解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