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赵丽华的诗
赵丽华是当下最具方向性、争议性和探索意义的诗人,被同行誉为“在探求诗歌感性与知性、内在复杂度与外在简约形式的切点上有超乎寻常的把握和悟性,写作姿态随意、自如,毫无矫情、造作之态,有时从容、淡定,有时又大胆、前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赵丽华的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近看了一本小册子《文学的“意思”》(原著黄子平,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都是讨论文学的一些随笔文字,特别是最后一篇《文学与印刷》专门谈到了诗歌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颇多独到之处,让我不由得联想到网络上正在热闹争议的赵丽华的`诗。
一种体裁的文学看多了就会让人腻,其实这里无非腻的是形式和内容。形式腻了内容也不想看了;内容腻了就需要变化形式,这形式也许开始并不会好看,但至少给人新颖之感,或许就是未来新的艺术的雏形,亦未可知。
20世纪著名文论家雷纳韦勒克(美)说:“诗歌不仅是写给耳朵听的,也是写给眼睛看的。”原始意义的诗歌是多给耳朵听的,后来才形成文字;而古代诗歌形式上并不分行,是依靠本身具有的格律、韵脚起到潜在分行的作用,只是到了近代诗歌才皆以分行的形式表现。这可以说是对诗歌形式的突破,也成为后来诗歌基本固定的形式,我相信现在写诗的人已经未必会写不分行的诗歌了,因为传统的格律和韵脚已经被淡化掉了。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朦朦胧胧让人看不懂的诗歌,于是诗歌由于自身内容的晦涩难懂连同他的形式也被读者厌倦了。
而恰好就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被人形容为“通俗得不能再通俗,简直太不象诗”的赵丽华的诗,也就不难理解了,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从“赤手空拳”或“天真无邪”状态开始阅读的。而阅读,作为一种视觉经验,有它的文化和传统的惯例,但这也在局限了我们从文字符号中寻找新的“意义”,于是赵丽华就自然的被看成是诗歌的异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