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赏析

时间:2012-07-06 03:15: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惜别赏析(通用5篇)

  古诗词里常见的送别、惜别意象有:柳、霸陵、落花、泪水、酒等等。你还记得多少关于惜别的诗词名句呢?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惜别赏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惜别赏析 篇1

  作者:姚合 朝代:唐 体裁:七律 酒阑歌罢更迟留,携手思量凭翠楼。桃李容华犹叹月,

  风流才器亦悲秋。光阴不觉朝昏过,岐路无穷早晚休。

  似把剪刀裁别恨,两人分得一般愁。

  惜别赏析 篇2

  【原文】

  玉人泣别声渐杳[一],无语伤怀抱。寂寞武陵源[二],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三]。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注释】

  [一]玉人:容颜十分姣美的人。

  [二]武陵源:指桃花源。东晋诗人陶潜有《桃花源记》。

  [三]传 示:消息,情由。

  【赏析】

  这是支描写男子叹惜与情人离别之苦的小曲。小曲妙在不是直抒别怀的苦味,而是采用“节制”的笔法来表达这种郁结的情感:先是虚拟与情人相见时告白自己的心迹,继则采用“否定”的口吻,委曲道来,极写自己的情致深长;接连四个“不”字,以盘马弯弓之笔法,故作吞吐顿挫之语气,不独将“我”的心迹抖落得酣畅淋漓,而且将曲中“情势”推到高潮,又为后一句设下悬念,使读者忍不住要弄个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

  于是,“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句一出,便使人体味出那种表白中所隐含的深挚情感是何等的绵长而宽广。整支小曲句短情长,曲折深妙,似抑还扬,韵味无穷。

  惜别赏析 篇3

  鹧鸪天 惜别

  严 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柂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柂(li du):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8.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赏析

  离愁别恨,也是一个亘古常新的主题。但在写法上却各有不同,因而词的艺术感染力也就各异。严仁的这首词,以借景抒情取胜。

  一曲危弦断客肠。写楼上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万种愁情,借琴曲传出,令人魄荡魂销。首句便给通篇定下了基调,接着,作者又将笔对准到河桥附近的帆船上:人已进船,船舵和桅、一转,包含几许离愁别恨!这一句由将别而即别,词意推进一层,惜别的气氛更为浓厚。江心句由即别转到方别。帆随云动,写出了似为云所带的主观感觉。楼上一句,从对方着笔,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氛推上了高峰。

  以上两句互为对偶,各写一方,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

  下片直接抒写离情别意。头两句仍为写景。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别,倍觉魂销。正是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两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结拍二句改设问为肯定语气,是全词一气写分别至此必然的感情蕴积。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作者在上片借景抒情,层次分明,步步推进,虽不点破,却蕴蓄着浓厚的惜别之情,是融情于景的典范。下片惜别之情滔滔而出,亲切可感,表现出作者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惜别赏析 篇4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宋代·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忧愁。

  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注释

  心上秋:“心”上加“秋”字,即合成“愁”字。

  飕(sōu):形容风雨的'声音。这里指风吹蕉叶之声。

  年事:指岁月。

  “燕辞归”句: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悉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此用其意。客,作者自指。

  淹留:停留。

  萦:旋绕,糸住。

  裙带:指燕,指别去的女子。

  赏析

  吴文英的这独《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全词而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就内容而论可分两段,然与此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可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前二句先点“愁”而,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而面看,“愁”而是由“秋心”二而拼合而成,所以此二而又近于而谜游戏。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何拾》),是道著语。此词以“秋心”合成“愁”而,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独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过片就叹息可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是…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此下“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为第二段,写客中孤寂的感叹。“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萦”、“系”二而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而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谩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由此方见篇着“离人”二而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难堪了。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赖至极,却又耐人寻味。“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全词第一段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描写蓄足了力量。第二段写而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词确有其独到之处。

  惜别赏析 篇5

  【诗句】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出处】

  唐·杜牧

  《赠别二首·其二》

  【意思翻译】

  蜡烛真像有心人一样,还懂得依依惜别,替离人流泪到天亮。

  【赏析】

  桌上的蜡烛仿佛也在为我们的离别而痛心,替我们流泪到天亮。诗人不直言离别愁思,而是借物抒情,使离情更为悲戚。之所以说蜡烛有心,是因为蜡烛中间有一根灯芯,诗人在诗句里面巧妙地将蜡烛的芯比喻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因为要和自己心爱的人分开,所以蜡烛也替他们的分离流泪。“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蜡烛更加富有情感,同时也更加能表达出二人的难舍难分之情。 “到天明”又点出了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进一步表现。

  【评析】

  出杜牧《赠别二首》其二。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之情。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蜡烛写成“有心惜别”。因为送别的宴会进行了一夜,所以照明的蜡烛也便“替人垂泪到天明”。作者移情于物,以垂泪惜别的心情观看周围的一切,因此蜡烛也在垂泪了。想象丰富,联想自然,细腻、含蓄而动人。

  【用法例释】

  用以形容烛光之夜的离愁别情。[例]我将眼睛闭起,想象在一间小房之内,两人面对面俯首坐着,黯然无语;时间是深夜,空气极静谧,灯油尽了,台上只有一只洋烛,被从没有关紧的窗隙中透进的夜风吹得火焰摇摇不定,一颗颗的白热的融蜡只是从上面继续的淋下……啊!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叶灵凤《惜别》)

  【全诗】

  《赠别二首·其二》

  [唐]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与妙龄歌妓作别时留恋的心情写照。

  【注释】

  ①尊:同樽,酒杯。

  ②心:烛心,亦喻人心。泪:烛泪,亦喻人泪。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诗作。诗人与情人感情很深,却总觉得无论怎样做都无法表达自己的多情;明明是多情,却因某种原因不得不与之分手,所以诗人说“多情却似总无情”。这是诗人与恋人分别时最真切最痛苦的内心感受,是以“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熔铸出的诗句。“唯觉樽前笑不成”,因感伤离别,诗人挤不出一丝的笑容,然而诗人又是多么希望自己能举杯与情人笑别,使情人高兴啊!“唯觉”二字将诗人矛盾的心理刻画得委婉尽致。最后诗人触物生情,说那蜡烛都在为自己与恋人“垂泪”,用拟人化的手法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这首诗语言流畅精练,情致缠绵婉约,意境深沉幽远,堪称言情佳作。“多情却似总无情”,也许诗人爱的太深,太多情,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不足以显示出来,与所爱人不得不别时,却默然相对,倒显得彼此无情了。因与心爱之人分别,为不让她伤心,所以故作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与心爱认别离时,因多情而故作无情,因故作无情而想强作欢笑,因为太多情又不可能强颜欢笑,诗人不忍离别,心绪纷乱。这种错综矛盾的心情便是诗人当时的感受。以如此复杂的心情看东西,倒觉蜡烛有情,烛之“蕊”也让诗人以人的感情而化为“心”,“替人”指蜡烛通人情在代人流泪,也暗指人由于太多情而流不出泪来了只好借蜡烛之泪来寄托伤心的感情,恍忽中把烛泪当成了己泪。“到天明”又点出告别时间之长,足见诗人不忍分离之情。这首诗感情深沉真挚,用语精炼流畅,清爽俊逸,情思缠绵悱恻,意境深远,余味悠长。

惜别赏析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