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言语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农村某一人家的环境和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场面。词的上阙四句点明了村居的地点、风景以及老夫妻的和睦,下阙四句写出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纯用白话直陈其事。全词把一家老小村居生活的不同面貌和表现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教学中,我有以下思考:
一、品诗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是诗词学习的“敲门砖”。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朗读及朗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朗读得法,有助于学生欣赏古诗词优美的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的'时候,我先范读,当声情并茂地朗读后,孩子对诗的停顿和重音有了了解,然后让优秀的学生再读。
当刘恒文读完上阙后,我引导孩子,看看文章中间的空隙,告诉孩子上下阕之间停顿时间要长点。当读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时配上舒缓的音乐,展现一幅安静、祥和的村居图。在这堂课上,我重视了学生的读,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并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其读正确,如指导学生读正确“赖”、“剥”,在指导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突破了个别字词的理解,并在谈谈自己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一读,读正确了,读出词的独有的节奏与意韵了,也就开始打开“词”的大门了。
二、想画面
上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将这首词还原成一幅精彩的画面,让学生说说画中有哪些人物和景物?让学生用先用最简单的话说说景物的特点和人物都在干什么,然后再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在磕磕碰碰中,学生完成了他们的作品:一所低小的茅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潺潺的、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了酒,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悟词人所表现的恬静安逸的农村生活。在读到“醉里吴音相媚好”时,我引导孩子展开想象,师生配合练习说话感悟老夫妻他们幸福的生活。
学生(老翁):“你看,我们的大儿子,多勤劳呀。”
师:“是呀,他从小就是个懂事勤劳的孩子。”
学生 (老太太):“你看,咱们的小儿子太顽皮了。在剥着莲蓬。”
师:(笑着说)“有两个勤快的哥哥干活,他就是贪玩,都是被你宠坏了。”
三、悟诗情
古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炼的文字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气氛,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 “‘醉’的仅仅是‘翁媪’吗?”教师的追问,使学生恍然大悟:‘醉’的还有辛弃疾!于是教师适时介绍辛弃疾的生活经历:“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更是一位有谋略、有才华、有胆识的英雄豪杰!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的整个生命的重心,是念念不忘的抗击金兵,收复自己的故国故土,让百姓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然而他却屡次遭受奸臣打击而被贬官,一贬就是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他被贬居住在远离战场的江西写下的。”学生阅读了这段文字,感慨万分。
至此,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刻,学生的情,文本的情和词人的情水到渠成地融为一体! 教学古典诗词,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既让孩子诵读,咀嚼诗词的声韵韵律之美,又要引导高年级的孩子了解词的“前世今生”。既不拔高,又有点深度。让孩子在学习中爱上经典,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