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清明》教学反思

时间:2017-08-06 08:32: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清明》是四年级单元练习中的诗,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古诗《清明》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清明》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材分析:

  《清明》是四年级单元练习中的诗,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学情分析:

  现在学生学习古诗停留在简单的背诵、知大意阶段,对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很难走进去,对古诗学习兴趣不浓。

  设计理念:

  就是通过《清明》教学,使小学生具有不断学习古诗的动力、毅力、能力、转化力和创新力,使自身的语文能力不断地提升,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诵读、想画面 体悟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清明》。

  2、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通过对诗歌趣改的感知,使学生了解习作表达的不同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诗题。

  1、清明刚过,清明节假期里你做了些什么?

  2、学生谈话。 了解清明的习俗:踏青、扫墓以及清明的气候特点。《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3、清明也是一个节气。

  二、初诵古诗,学方法。

  1、过渡:唐朝大诗人杜牧就有一首以《清明》为题的诗歌记下了他在清明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流传千古。提生试诵。

  2、了解学习古诗的途径方法。

  三、诵读想象,品诗境。

  1、古代人读诗都是要吟的,我们不会,不妨展开想象把自己当做诗人拉长语调来读。

  2、朗读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想象画面。清明,这是一个怎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雨纷纷”,在此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

  3、朗读诗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想象画面。路上,是怎样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谁呢?为什么在雨中赶路?欲断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哪?“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4、连起来将第一个诗句吟诵一遍。探究: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吧

?理解: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5、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情景交融。“雨纷纷”“欲断魂”中国人就是这样的含蓄,如果以后某一刻,你的心绪也是如此的纷乱,你也可以写下——细雨纷飞。

  6、提炼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古诗、想画面、悟诗情)

  7、自学最后两句:朗读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象画面。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8、汇报交流:学生朗读。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两人演出画面)找出两个动词:“问、指。”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象。“杏花村”: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9、想象诗外之境。诗人看到杏花村会怎么做呢?

  四、资料补充,知作者。

  杜牧(803一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五、感知变体,生诗情。

  1.出示诗歌的变体。学生读感受。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更精简的是:“清明雨,断魂人,寻酒家,杏花村。”四言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2、清代才子纪晓岚改为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有人把此诗改为六言:“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标点稍变,竟成一首绝妙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让学生试改编一个。

  3、小结:这种种形式都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下一个端午节、儿童欢喜和悲伤的每一天,都可以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形式记录下来。

  六、总结全文,入诗境。

  年年清明,也许在下一个清明节里,在纷纷的细雨中,说不定你们会轻轻的吟诵起来。齐诵《清明》。

  教学反思:

  杜牧的《清明》是小学教材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对这首诗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只是叫学生背诵并默写就完事。因此到了中学,教师们提起这诗,要让学生说说这诗的意境或大意,能讲好的寥寥无几。可见其教学效果并不好。那么该如何教好这首诗呢?我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后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想象表演中揣摩古诗意蕴

  理解诗的大意可以一下画面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清明,这是一个怎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路上,是怎样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谁呢?为什么在雨中赶路?欲断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哪?

  让学生能根据画面有自己个性的理解、感悟、收获,让孩子能有自己的语言。

  朗读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象画面。同桌演一演。

  想象诗外之境。诗人看到杏花村会怎么做呢?

  二、总结学习方法,给孩子拐杖

  提炼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古诗、想画面、悟诗情)学生们运用所学方法,自学三四句,效果很好,同时也为今后自主的学习古诗提供了利剑。

  三、话题激发对诗歌意境的探究

  1、这诗写清明前后,天气多雨,雨丝绵绵,又密又细。春雨、行人、问路,牧童指点杏花村等构成春天野外的雨景,这是什么样的意境呢?

  2、“断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认为清明雨多,细密令人失魂落魄,表达诗人渴望安宁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畅快”解。认为“断魂”是游兴的一种反衬,说明行人即使欲断魂也不愿还家。

  3、诗意种种:有“哀伤说”,认为清明遇雨,淋湿衣裳没有什么高兴的,所谓“阴雨连绵烦煞人,扫墓悲痛不欲生。借酒浇愁在何处,杏花村头酒旗昏。”有“扫兴说”,认为清明时节,春游芳草,兴致勃勃,不料遇雨,只得扫兴而归。有“陶醉说”,认为春色翠绿,流连往返,春雨浇人,乐在其中。所谓“春色醉人喜雨淋,销魂散魄不减兴。犹有浓情觅酒家,举杯赏花度清明。”

  四、采用求异思维赏析诗歌的意境

  让学生在改编的三言诗、五言诗等中再次感受诗的不同魅力与意境;让孩子自编几言诗,读各种诗,体悟生情。

  五、在信任中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1、相信孩子:给孩子给中平台。让孩子多说、让孩子到舞台表演、让孩子拉长语句吟诵等,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

  2、及时评价:这首诗是你改编的!他俩用表演的方法表达了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通过教师的肯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多么棒,学习多么快乐!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