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校园欺凌手抄报图片

时间:2015-02-07 09:31: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预防校园欺凌手抄报图片

  校园欺凌的防治,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责任,学校、家长、社会需要形成合力。下面是预防校园欺凌手抄报图片,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多项措施,要求积极有效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

  校园欺凌危害校园秩序,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已经成为校园生活中的一大毒瘤。为何校园欺凌事件呈现多发态势?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方法铲除滋生校园欺凌问题的土壤?其他国家有哪些防治校园欺凌的成功经验?

  遏制校园欺凌须德法“两教”并重

  学校和家长,要让孩子懂得道德的边界和法律的底线,懂得什么是善恶,让孩子从小就把崇德守法树立为人生坐标,明白要为自己的行为担负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责任

  近日,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校园欺凌”一事引发社会热议。一个时期以来,校园欺凌事件多有发生,暴露出当事学校在道德和法治教育上的短板。

  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德与法,是最基本的.人格教育。小学三四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确立的关键期,也是公民意识养成的关键期。学校和家长,要让孩子懂得道德的边界和法律的底线,懂得什么是善恶,让孩子从小就把崇德守法树立为人生坐标,明白要为自己的行为担负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责任。这对于把他们培养成一个知美丑辨善恶、见善不欺、见恶不惧、见义勇为的正派人至关重要。

  上述小学里一名小学生把厕纸篓扔到同学头上,这种行为是嬉闹,还是欺凌?对此,从道德和法律两个维度厘清边界,不仅有利于事件解决,对学生们来说也会是一堂鲜活的德育法治课。而涉事的家长、老师、学校乃至社会各界都是这堂课上的“老师”,一言一行都被孩子们的目光聚焦。事件仍未解决,每个当事方都应该向孩子们展现自己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担当,要评估自己的言行是在向孩子们传递正能量,还是扩散负能量。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其根本在于要为未来的中国培养什么样的主人翁。以此衡量,我们今天不对孩子的失范行为作出准确定性,既是对孩子的未来不负责任,更是对国家之未来不负责任。

  中关村二小事件提醒我们,道德和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知识的传授。往近了说,它关系到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关系到我们是否拥有健康心理和美好的生活;往远了说,则关系到我们要把国家的未来托付到什么样的人手中。

  既然这样,今天面对孩子的失范行为,我们为何不把道德和法治教育抓得实一些呢?

  宁夏大武口的家校社区共治探索

  校园欺凌仿佛全是校园管理者不尽职尽责引发的结果。舆论和家长多单纯加压于学校,希望以此能遏制校园欺凌的高发势头。但从实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校园欺凌的根源在家庭和社区,没有家庭、社区、学校共治,期待减少校园欺凌,难度相当大

  近年来,校园欺凌屡上头条、挑拨着家长的神经、侵蚀着社会的和谐。诸多事件中,校方成了主角,仿佛全是校园管理者不尽职尽责引发的结果。舆论和家长多单纯加压于学校,希望以此能遏制校园欺凌的高发势头。但从实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学校固然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但校园欺凌的根源在家庭和社区,没有家庭、社区、学校共治,期待减少校园欺凌,难度相当大。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对此的探索值得关注。作为因煤而兴的城市,由于人员结构复杂和煤矿工作属性,一些青少年很难处于父母的严格监管下,当地未成年人犯罪率一度占全市的二分之一,一些校园欺凌现象也曾多发。

  当地自2012年开始从社区入手,通过社区网格管理员、公安治安大队、团干部开展联合入户摸底调查,摸出特需关爱青少年(即所谓“问题少年”)基数,并将其家庭状况、现状、不良习惯和行为等为依据进行评估,分为红(风险高,曾有犯罪前科)、橙(风险较高,有打架斗殴、不良结群、校园暴力等现象)、蓝(相对安全,未有不良行为但性格怪异)、绿(安全,均无以上情况,目前在家待业或辍学等)四类。

  大武口区团委注册成立了非营利、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大武口区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招募爱心人士组成爱心家长服务队,对特需关爱青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生活照顾、精神陪护、困难救济等。每名爱心家长联系一位特需关爱青少年,每周至少到家谈心一次。中心会根据相应流程进行精准帮扶,在家访至特需关爱青少年心理稳定后再跟踪3个月,确定平稳过渡后可以“销号”。

  在帮扶中发现不少厌学青少年沉迷暴力网络游戏时,大武口区团委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联合政法部门通过模拟寻衅滋事庭审现场、以案释法进社区进学校等方式,针对青少年人群进行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预防青少年暴力违法犯罪发生。

  几年来,成效明显。当地校园暴力几乎绝迹,青少年犯罪率降低近30%。当地一位干部说,未成年人受朋辈影响大,通过社区摸底,管护好一个有暴力苗头的青少年就可能阻止10个甚至更多青少年有过激行为。

  对于校园欺凌,各级各部门也都在积极探索破解之道。教育部等部委不久前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体现了相关部门拒绝校园欺凌、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决心。在为这份“顶层设计”点赞同时,我们更期待看到当中的规定在家庭、学校、社区等层面得到细化与落实。

  解决校园欺凌是要打持久战的。因为,校园欺凌的后果是隐性、长期的。记者读大学时,班上一位同学天天沉迷游戏,上课、读书均很少,后来干脆成了网吧常客。当时初学心理学的我对其进行访谈发现,这位同学因初中时被同学呵斥殴打而对学校非常排斥,在家人强约束下才考入大学。远离了大人的强约束后,初中时的阴影重新出现,虽然大学老师和同学非常关心他,但阴影还是让他觉得上学很无趣。

  “青少年时期的暴力记忆的影响实在太顽固,难以清除,看似只是挨了一拳或一巴掌,但谁也不敢保证这会在年轻的心灵上留下什么,更不敢确定若干年后会引发怎样的连锁效应。”至今,我仍记得当年访谈后做的这段总结。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给他们多大程度的呵护都不为过。因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仅仅是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更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正向投资。

预防校园欺凌手抄报图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