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春节剪纸简介

时间:2012-08-08 07:25: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陕西春节剪纸简介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许多省份的剪纸艺人已经很难寻找,而在黄河中游的陕西,这个孕育艺术的地方,剪纸却爆发出强烈的生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陕西至今仍有许多民间剪纸艺人活跃在中国艺术界,这是陕西的一大幸事!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春节剪纸简介

  在陕西,剪纸有多个艺术流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陕北剪纸。民间剪纸在陕北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的民俗活动,为剪纸提供了自由创作的广阔天地。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重大节日、诞生成年、婚丧嫁娶等,都在剪纸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春节是华夏民族的重大节日。过春节,陕西农村大部分地区仍沿袭着传统习俗。剪窗花、贴窗花是其传统习俗中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

  陕北至今较完整地保持着祖先留下的这种习俗。陕北老乡认为贴窗花可以避邪,所以家家户户的门窗上贴窗花是必不可少的,就连孤身老汉也要向巧媳妇们讨要几幅剪纸帖在窗子上,图个来年大吉,谁家不贴窗花,被称为“瞎眼窗子”,是不吉祥的征兆。春节的农家,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满窗满墙的剪纸艺术品。门上、墙上、筷篓、米缸上的,炕围、桌裙、神龛上的,红红绿绿的牛羊猪狗、鸡鸭鸟禽、狮子老虎、瓜果鱼虫,把室内室外打扮得五彩缤纷。到了初一,家家户户相互拜年,先给长辈拜,然后到亲戚家登门贺年。拜年的同时,少不了参观各家的窗花、门花和墙花。客人们坐在热炕上,喝着米酒,评点着窗花,感受喜庆的欢乐,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在陕西,娶媳妇、嫁女儿少不了剪纸,这个古老的习俗至今仍在延续,农村人自不必说,城里人过年未必贴剪纸,但结婚、嫁女的洞房、陪妆上总要找会剪花的妇女剪些喜花,贴在最显眼的位置,以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在黄土高原的陕北及渭北大部分山区,仍保留着传统的婚嫁习俗。陕北人把洞房叫“帐房窑”,新媳妇进门先要坐帐,在帐房窑的顶部或炕墙中央剪一幅整张纸大的转花,叫做“坐帐花”。陕北人结婚,帐房窑内家具可以不放,但“坐帐花”却不能少。坐帐花的内容必须是以生殖繁衍为内容的莲花、牡丹、石榴、笙、童子、佛手等纹样组成的图案,不管家境贫富,洞房都要布置得大方得体。新媳妇入洞房后,由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为她上头。上头将包斗(装有五谷的斗)放在坐帐花的下边,新娘新郎背靠背坐在包斗上,年长的妇女用双齿木梳将新娘的头发搭在新郎的头上梳理,叫做“上头”。梳理时还要唱歌谣,而这歌谣正是坐帐花的主题。

  在洛川,新娘新郎结婚仪式是拜双雁,剪一幅“双雁”大红字贴在正厅,双双跪拜。在延安、绥德一带,剪双喜字贴在房门窗正中是近些年的事。而在上世纪60年代前,是剪一幅“蛇盘兔”或“莲生贵子”等喜花贴在门窗正中。“蛇盘兔”是陕北人最喜欢的传统纹样,意思是,如果男的属蛇,娶下属兔的女子是最好不过了,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这个纹样还用于春节的窗花中,祈盼过上富裕的日子。据考证,这幅剪纸内容实际是阴阳结合的寓意,蛇(龙)为阳,兔(或子)为阴,是生殖崇拜的图腾纹样,关中人结婚,大多喜欢用鸳鸯、莲、鱼、龙、凤等为内容,同陕北坐帐花大同小异。

  在凤翔县,新媳妇回门,娘家妈要准备两双红筷子,上面贴一幅“莲生贵子”的“筷子花”,交给女儿带回婆家,以企盼女儿早得贵子。

  在陕西一些较为偏僻的农村,一些源于原始巫术的习俗尚有孑遗,因此,与巫术有关的剪纸也就能时常见到。在陕北,“瓜子娃娃”、“守门娃娃”在春节时几乎每家都贴,来防病魔和抵御邪气入室。正月初七是“人日”,陕北人把这天当作扶运气的好日子,农家妇女剪一绿色的“鹿”,一只红色的“马”,对贴在窑内最显眼的墙上,鹿、马下方贴用黄表纸做成的三角形香炉。上香的同时,口中还要念叨“马、马你吃草,一年的运气都扶好……”以祈祷事事如意。当然,这类剪纸除非家里有不幸的事发生,才请神汉或神婆来或自己用黄表纸剪人念咒语以除妖,平日无事是不能随意乱剪这类剪纸的。

  千阳县民俗,如果妇女不生小孩或生养了孩子不好存活,就要请专职巫师进行安床,巫师剪七个一串手拉手的娃娃,天不明时贴在门口驱邪挡鬼,保护娃娃的平安。2003年5月防“非典”,陕北几乎家家门上贴对青牛,还写上:我是上天一青牛,不吃人间荤和料,专吃“非典”小鬼头。而当久旱不雨时,洛川有个古俗,就是剪一个头朝下的娃娃,贴在水缸上来祈雨。

  其实,所有的民俗剪纸追其起源都与原始巫术有着有难分难解的渊源。如春节的剪纸窗花,陕北农村老人认为是为了辟邪纳福,祈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贴“瓜子娃娃”、“守门娃娃”,为了防瘟疫、保安康;贴门神、大公鸡、牛,可防鬼怪妖魔入室;室内贴老虎、狮子用以镇宅。神龛挂帘、门帘等装饰剪纸,以求神灵保佑。再如婚嫁剪纸中的“麒麟送子”、“莲生贵子”、“蛇盘兔”等纹式都含有祈盼人丁兴旺的寓意。可以说,民俗剪纸艺术,究其根源首先出自巫术信仰的动机,其次才是审美的追求。有了巫术信仰,有了民俗精神内涵,剪纸作为它们的物质文化载体才能在民间绵延不断,同时美的世界才得以创造出来。不过,直接用于巫术治病的叫魂娃娃、疗疳娃娃、驱病娃娃、护生娃娃等,承袭着巫术文化的传统,作为理想的寄托,而没机会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随着巫术行为的结束,它便随火化为灰烬,变成了缕缕青烟,所以这类剪纸在剪法上古拙简练,意到就行,较多注重的是大的造型及面部刻画,以强调其精神感情和威慑力。

  学者最为关注的剪纸“抓髻娃娃”,也是陕北的传统主题纹样。抓髻娃娃有多种形象:有守门防瘟疫的抓髻娃娃。每年正月,陕北家家户户在门楣上贴一串手拉手的抓髻娃娃,因为娃娃头是用南瓜籽做的,画上五官,当地人称“瓜籽娃娃”,可防瘟疫、防邪恶,保一年平安无事。有保娃娃平安的抓髻娃娃。由于“鸡”“髻”谐音,于是每当端午节,祈祷娃娃(小孩)不受五毒侵害。还有用于新婚洞房的抓髻娃娃。安塞高如兰剪的“抓髻娃娃”一手举鸡,一手举兔,多用于新婚洞房。抓髻娃娃还用来招魂、辟邪、祛病、护生、攘灾、驱鬼、镇宅、扫天止雨、祈雨止旱,它们是我国民间艺术与古老民俗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剪纸中,总离不开关于鱼、莲、鸟等形象组合在一起的纹饰图案,而且关中、陕北、陕南的纹饰内容也是大同小异,只是在剪纸的风格上有些差异。用于婚俗的刺绣花样、洞房剪纸,往往以植物或动物来隐喻男女之爱,生殖繁衍;用于丧俗的剪纸则象征生命绵延不断;用于春节的剪纸,寓意春临大地,万物复苏。民间艺术所创造出的天真世界总是显得新颖活泼,朝气蓬勃。

  由以上事例可知,生命崇拜、生殖崇拜是陕北民间艺术和民间剪纸的重要内容。以鱼、蛙、蛇、鹿、猪、兔为主题的纹样大量出现,都说明陕西的传统剪纸传承和保留了中华民族极为丰富的.古老文化内容,积淀了深厚而古老的社会意识,承续着久远的造型观念。

  假如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陕北的民间剪纸艺术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陕北剪纸溯源:

  剪纸的起源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祈福驱祸的民间巫术。在过去,人会时常感到命运的拨弄,即使对农时与节气有所掌握也并不能带来风调雨顺,勤劳和善良也不能保障全家人的健康,天灾人祸都成为高悬在人心里的巨大阴影,因为毕竟农民是靠天吃饭的。

  陕北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剪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人们更注重剪纸的形式和商业价值,对其中承载的文化含义却往往忽视了。陕北民间剪纸因为地处偏僻、经济闭塞、交通不便,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很多与黄土高原人生产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古老剪纸,其形式和含义都被相当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陕北民间剪纸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

  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际,当你走进陕北的村落院户,看到远处黄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窑洞,似乎觉得这里的颜色太单调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户上,那色彩纷呈的窗花和各色图案,那迎风飘动的门笺,那碗橱、粮囤、畜栏等处寓意吉祥的各色纸花,你定会由衷发出赞叹,仿佛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品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而丰富的民俗事象,则为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创作的广阔天地。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

  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农节,陕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再从红白喜事来看。结婚时,大门两边要贴上大红双喜字,晋南一带还要在陪送的嫁妆上用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作为装点。枕头、手帕上的绣花,也是以剪纸为底样绣成的。送殡仪仗中的纸幡、摇钱树、金山银山,轿车大马,都是用纸剪刻糊制的。这些极普通的剪纸作品,虽不象珍珠翡翠那样华贵辉煌,却牵连着每个人的心灵,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牵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民间剪纸的题材:

  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可贵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与神圣。刘海戏金蟾象征爱情的真挚。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以比喻“多子”。新媳妇怀里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

  陕北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

  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陕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陕北民间剪纸的风格

  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如延安、榆林、定边、靖边、绥德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

  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

  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广灵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声誉,现已销行到法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成为海外友人珍爱的艺术品。

  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民间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北犷南秀”南北剪纸的区别:

  北方广大农村劳动妇女讲究观念,想到哪剪到哪;而南方剪纸玲珑剔透、严整优雅,以写实风格著称。于是形成了北方剪纸粗犷随意、南方水乡剪纸精致明快的“北犷南秀”的鲜明特色,反映了北方大陆与南方水乡劳动群众的性格气质。

  附:陕北民间剪纸欣赏

  中国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史记中,“剪桐封第”的故事,周成王姬诵用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图像赠予其弟姬虞,作为封命之书,封虞为唐侯,至今有三千多年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是1959年新疆的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五幅剪纸团花:对鹿团花、对猴团花、八角形团花、菊花团花、和忍冬纹团花。“剪纸”一词首先出现于唐杜甫彭衙行一诗中:“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李商隐在人日中也吟道:“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可见剪纸在唐朝已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艺术品品种。宋代,民间多用青纸或青绢剪制小幡。到了明、清剪纸在民间广泛用作挂签、窗花、团花、灯花,除寄托接福纳祥外,还在枕头、鞋、梳妆镜等物品上贴上喜花,以渲染气氛。“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这是至今还在西北地区流传的一句民谣,它反映了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已能巧用剪刀类工具制做小件饰品。

  陕北民间剪纸制作的唯一工具是剪刀,由于是剪刀在一张平面的红纸上进行造型,所剪出的花鸟鱼虫、禽兽蔬果和人物等,均带有一种朴素而夸张的美感,剪纸经过陕北广大劳动妇女(也有极少数男人)和艺人的创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不仅表现了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了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那些造形生动,画面优美的剪纸中,有祈愿农事丰收、生活富裕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如意、连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也有表现动植物形象的如艾虎、狮子、麒麟、玉兔、石榴、牡丹;还有传说中的人物和神话历史故事场景,像黄帝、鹊桥会、二十四孝等;更有表达人们对生命的礼赞的作品,抓髻娃娃、鱼戏莲和扣碗。从广大妇女的剪纸作品中不难看出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是多么的强烈。

  陕北剪纸以延川、安塞为代表。位于黄河西岸的陕西北部的延川县,高天厚土,人杰地灵,是积淀沉厚的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史书记载,自古以来就有“武出三边、文出两川”之说,早在六千年前,先民们就在延川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古村落遗址,有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和青铜器出土。由此可知,剪纸艺术只所以能在这片土地上生发滋荣,绝非偶然。2002年2月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会在延川召开,从而确立了延川剪纸在中国民间剪纸中的地位。

  很早以前陕北的剪纸只有“窗花”,形式单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才有一批人将剪纸作为一门艺术去探讨、发展。如今,延川剪纸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剪得最多的是他们生活中频繁接触的马、牛、羊、鸡等和那些吉祥如意、生殖崇拜、连年有余、民俗风情、故事传说,尤其是近些年来创作了一大批以陕北信天游为题材的剪纸作品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老中青三代众多的剪纸能手用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生活经历创作同一题材的作品,其表现方法却不尽相同,有的粗犷、淳朴,有的精巧、洒脱,有的明朗、简练,有的夸张变形,无所不能表现。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艺术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剪纸、信天游、闹红火是陕北乡下最为流行的三种娱乐形式。剪纸同信天游却象一对孪生姊妹紧紧相随,陕北婆姨手里剪着剪纸,嘴里吟唱着信天游,这在乡下随时随处可见。

  陕北的剪纸是乡土艺术,参与者大多是农村妇女,女人的天性是爱美,所以陕北剪纸的主要审美特点是装饰,单调的“锯齿牙”装饰已不能满足今天广大剪纸作者的需要,他们试图用各种花草、鱼、虫来装饰所剪的剪纸,借用一切装饰手段使自己所剪的剪纸美起来,“女人一枝花”,他们愿自己的剪纸象花一样美。作者们除剪他们共同的生活及生活伙伴如娶亲、放羊、喂猪、纺线、织布,马、牛、羊、狗、鸡等以外,他们也注重将自己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在剪纸作品中,这种个性化的作品在如今陕北剪纸中显得由为成熟。

  上世纪90年代初陕北老一辈的剪纸能手已相继故去。代之而起的是有文化的新的一代,从而给这一民间本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这无凝会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

陕西春节剪纸简介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