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混合物》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导入】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说一节有关分离混合物的实验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混合物,而混合物的分离是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到几种常见的分离方法,并且通过实验掌握它们的操作技巧。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了解混合物的概念,并能够区分混合物与纯物质;
2.掌握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如过滤、蒸发、磁性分离等;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混合物的概念与区分混合物与纯物质;
2.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3.实验操作技巧的培养。
【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分离混合物的方法的理解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展示几个常见的混合物,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混合物的概念,并与纯物质进行对比。
二、理论知识讲解
1.混合物的概念与区分混合物与纯物质;
2.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及其原理。
三、实验操作
1.过滤实验:给学生提供一种含有悬浮固体的混合物,让学生通过过滤的方法将固体与液体分离;
2.蒸发实验:给学生提供一种溶解固体的混合物,让学生通过蒸发的方法将溶质与溶剂分离;
3.磁性分离实验:给学生提供一种含有磁性物质的混合物,让学生通过磁性分离的方法将磁性物质与非磁性物质分离。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于分离混合物的理解。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节实验,我们学习到了几种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并且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了它们的技巧与原理。分离混合物在化学实验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板书设计】
- 混合物与纯物质
- 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过滤、蒸发、磁性分离等
【作业布置】
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并写出它们的操作步骤;
2.查找一种新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并写出它的原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知识讲解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了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但在实验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实验操作技巧的培养。同时,在实验结果的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
《分离混合物》说课稿 篇三
《分离混合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的18课《分离混合物》,孩子们通过分离溶解于水和不溶于水的物质,从观察到的现象中亲身体验事物具有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
二、解读学生
四年级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具备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改革的方向。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预测、设计简单的混合物的分离实验,仔细观察、记录实验中的发现,能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实验过程,并体会出一些现象是可逆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提高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
3、科学知识:运用实验结果去解释发生的现象或推测可能发生的事,初步接触一些化学变化,渗透"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思想。
四、难点定位
本课难点是分离混合物的'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
五、教学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注重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把溶解和不溶解、分离混合物融合在4个游戏活动中,着重于学生的预测过程和验证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性理解。
在新课教学阶段,先用“猜一猜”的游戏激发兴趣,再进行利用各种方法分辨具有不同性质的物体,后进行“分离混合物”的实验。学生从游戏中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用自己选择的工具材料,去探究自己选择的研究内容,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科学探究融合在孩子的“玩”中,我的任务就是引导他们,让他们的“玩”变得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把科学教学与“玩”结合起来,让他们在乐此不彼的“玩”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其潜力也是无量的。所以,我把这节课整体定位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知识。
1、迷藏游戏,体验不同观察方法
一进教室,我就由游戏捉迷藏引出,问学生愿不愿意找出藏在几个杯子中小客人,从而激发课堂气氛。在这我特地选择豆浆、水与盐水,学生很容易分辨豆浆和水,但是光看是分辨不出盐水和水的,接下来的环节,顺理成章的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
先用问题——“如果不用尝的方法,你能区别出来吗?你有些什么方法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纷纷发言,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再利用一个演示实验:将豆浆分别加入清水和盐水中,倒入清水中的豆浆成为更稀的豆浆,而倒入盐水中的豆浆形成豆花,与水明显分离开。通过这一步让学生了解不仅可以从颜色、气味、味道分辨物体,还可以利用其它的东西进行观察,而且效果更好。
2、猜谜游戏,根据观察预测事物。
承此启发,我又提出新的问题:不打开桌上的纸包,你用什么方法猜出里面的东西?让学生讨论,并汇报各个组是怎么猜的。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听纸包摇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判断。有的学生说用掂的物体轻重,用手捏时物体的粗细软硬感觉来判断;还有的学生利用磁铁判断。而学生到底猜得对不对,拆开纸包就知道了。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形成预测式的假设(例如这包一定是泡沫,因为它很软很轻等等)。我引导学生运用感官和借助其它工具进行观察,学生可以到“工具台”选择自己需要的工具进行猜测,在“猜东西”游戏中,学生通过感受物体大小、形状、轻重、软硬等来进行简单预测,同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3、分离游戏,感受可逆变化现象。
分离固液混合物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将刚才学生猜出来的物体:盐、细沙、泡沫碎片、小铁片任选2——4种混合在一起,进行分离。
在分离固液混合物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到教室的前面拿需要的实验器材。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要分离的混合物,不统一要求学生分离几种混合物。要求学生在分离混合物前的有一个“设想”的过程,学生经过了思考,设计了分离方法,并在实验设计单中写下了自己的计划:比如利用泡沫能浮,小铁片会沉的性质,用加水的方法,让泡沫浮起来,铁片沉到水里,来进行分离;用盐能溶解的性质就能分离出细沙等,这个时候,有的学生就提出意见,说盐溶解在水中,并没有分离出来。这个问题难度增大了,要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有的学生可能一下想不出来,而我,就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海水晒盐。经此提示,学生立刻想到了用加热使水蒸发,剩下的就是盐了。
而分离混合物的实验过程是个验证过程,验证想法(依据)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可行。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固体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学会了利用物体不同性质分离混合物的多种方法。这些知识、方法不是由我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自主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行学习的。
“小组互相协作”的方式,能使孩子们得到了“资源互补”,得到了相互启发。合作状态下的学生思维显得特别活跃,各组学生都能“你一言,我一语”地相互“合计”着,完成探究实验。这种方式,营造了 “人人参与,个个主动”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津津乐道于“科学探究”,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现实应用,童话情景巩固拓展。
“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最后一环节,我把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让学生回顾生活中见过的分离混合物的现象?并利用课件分析一些实例,加深巩固。最后创设一个情景,请大家想办法帮助灰姑娘把豆子从灰里捡出来,在轻松的童话氛围中结束新课。
另外,我再说一下本课的板书,由于教学对象是中年级,要求板书简明扼要,富有条理性,而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溶解和不溶解物的分离。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
灵活处理教材,积极营造宽松探究环境,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本课的教学组织活动中,我将自己的身份定位在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上,为了给学生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探究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实验。我允许学生自由走动,自已选择猜测的纸包和要分离的混合物,自己确定观察实验的方法,自己选取观察实验工具和材料,自己验证自己的想法。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上是我对《分离混合物》一课的说课设计,希望今天的说课能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