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导游词 篇一
天坛是中国古代宫廷祭祀的重要场所之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现在,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天坛的历史和特色。
天坛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占地面积约273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之一。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祈谷坛、皇穹宇和祈年殿。祈谷坛是一个圆形的平台,代表着人民对丰收的祈求;皇穹宇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它是一座圆形的殿堂,代表着天地之间的通道;祈年殿是天坛的最高建筑,也是皇帝祭祀的地方,象征着帝王的至尊地位。
在天坛的建筑风格上,可以看到明清两代的特点。明代的建筑注重对称和平衡,色彩鲜艳,线条简洁明快;而清代的建筑则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色彩素雅,线条柔和。这些建筑物的精巧设计和独特风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除了建筑风格,天坛还以其独特的祭祀仪式而闻名。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皇帝会亲自来到天坛祭祀,向上天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这场盛大的祭祀仪式包括了九拜九叩的礼仪,以及祈谷、祈年等重要环节。这些仪式不仅彰显了古代帝王的威严和尊贵,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祈愿。
除了历史文化的内涵,天坛还以其优美的环境和众多的文化活动吸引着游客。在天坛公园里,有着茂密的树木和宽阔的草坪,是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此外,每年春节期间,天坛还会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庙会和民俗表演,让游客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天坛作为中国古代宫廷祭祀的重要场所,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祭祀仪式而吸引着众多游客。希望大家在参观天坛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个宏伟而神圣的场所。
天坛导游词 篇二
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古代宫廷祭祀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现在,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天坛的建筑和景点。
天坛的建筑群主要由祈谷坛、皇穹宇和祈年殿组成。祈谷坛是一个圆形的平台,高约3米,直径约120米,由三层台阶组成。在这里,皇帝会进行祈求丰收的仪式。祈谷坛的周围种植着一圈松树,象征着团结和生命的延续。
皇穹宇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它是一座圆形的殿堂,高约38米,直径约30米。殿顶由12根木柱支撑,象征着12个月份。在这里,皇帝会向上天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穹宇的内部装饰非常精美,墙壁上绘有丰收和吉祥的图案,给人以愉悦和祥和的感觉。
祈年殿是天坛的最高建筑,也是皇帝进行祭祀的地方。殿内供奉着皇帝祖先的神位,象征着帝王的至尊地位。祈年殿的屋顶是蓝色的,代表天空和皇帝的权威。殿内的装饰非常华丽,墙壁上绘有吉祥的图案和文字,给人以庄严和神秘的感觉。
除了这些主要建筑,天坛还有许多其他景点值得一看。比如,东方瑞珠桥是天坛的入口,桥身呈弯弧形,象征着吉祥和美好的未来。圜丘坛是祭坛的核心区域,呈圆形,代表着天地之间的通道。祈年堂是皇帝祭祀的地方,内部装饰非常精美,墙壁上绘有吉祥的图案和文字。
总的来说,天坛作为中国古代宫廷祭祀的重要场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吸引着众多游客。希望大家在参观天坛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个宏伟而神圣的场所。
天坛导游词 篇三
天坛导游词
天坛导游词天坛导游词 我们现在们在天坛的昭亨门,也就是现在天坛的南大门。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14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其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大部分,各有坛墙围括。外坛墙总长6416米,原来仅设西门,为天坛的正门,是当年皇帝前来天坛祭祀时进出的大门。现在的东、南、北各门,都是后来开辟的。内坛墙总长3292米,分设有东、南、西、北四大"天门"。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处举行,名为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泽坛(地坛)后,才实行天地分祭,从此这里专门用于祭天,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坛。 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新中国成立后,天坛回到了真正当家作主的人民手中,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从南门进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门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台,它叫作台。台上有长杆,叫望灯杆,该杆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杆长九丈九尺九寸。祭天时,三根灯杆上各吊一只直径六尺、高八尺的大灯笼,所用特制,长四尺,粗一尺,并铸有凸龙花纺。燃点时不灭,不流油,不剪蜡花,可燃烧十二个小时,名为“蟠龙通宵宝蜡”。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这是名副其实的天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 圜丘坛在建筑形
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设计的一座杰出建筑,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同时,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如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 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九五"之尊的含义。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这种设计规制,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才能,实在令人叹服。 从南门进入圜丘坛,在内墙南隅有一座用绿琉璃砖砌成的燔炉,是祭天时焚烧松柏木和祭祀后烧祝版、祝帛的地方,燔炉旁有一座瘗坎,祭典结束,把扬供全牛的尾毛血等埋在坎内,像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的意思。大家看在燔炉前排有8座燎炉,这些是专为祭天时焚烧松柏枝、松花、松塔等用的,在坛东、西门内还各有一对。 现在我们来到了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殿外的东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之所。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祭天官员的蜡像。现在是我给大家介绍回音壁,它是指围括皇穹宇和东西配殿的高大的圆形围墙而言。围墙周长193.2米,直径61.5米,墙高3.72 米,厚0.9米。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配殿后的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低声说话,可像打电话一样互相对话,极其奇妙有趣,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来。 下面介绍的是迷人的圆心石回音 圜丘坛上层中心有一块圆心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