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一
在中国,由于父母远离家乡打工的现象日益普遍,留守儿童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指的是因为父母长期离家工作而留在农村的儿童。他们经历着与父母分离的痛苦,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照顾,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首先,我们对100位留守儿童进行了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留守儿童存在睡眠问题。他们晚上常常难以入睡,容易做噩梦,早上起床时感到疲倦。这与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安全感密切相关。此外,近60%的留守儿童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和沮丧,缺乏自信心和社交能力。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其次,我们进行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访谈。访谈结果显示,父母的缺席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无法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安慰。此外,学校和社会环境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中遭受欺凌和歧视,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感和孤立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家庭环境的稳定也使得留守儿童更加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例如网络暴力和不健康的娱乐活动。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其次,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陪伴,尽量减少离家工作时间,回家时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爱。最后,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报告的发布,引起广大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保障。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二
在现代社会中,“留守儿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他们是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工作而留在农村的儿童。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为了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我们首先进行了对100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留守儿童存在自卑和自尊心不足的问题。他们常常因为家庭的不完整而感到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缺乏自信和自尊心。此外,近60%的留守儿童表现出逆反心理和攻击行为。他们对父母的长期离家感到愤怒和无助,通过逆反和攻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次,我们进行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访谈。访谈结果显示,父母的缺席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无法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安慰。此外,学校和社会环境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中遭受欺凌和歧视,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感和孤立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家庭环境的稳定也使得留守儿童更加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例如网络暴力和不健康的娱乐活动。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其次,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陪伴,尽量减少离家工作时间,回家时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爱。最后,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报告的发布,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和保护。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三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在想要了解某一情况或某一事件时,我们需要仔细地调查清楚,并根据调查情况撰写调查报告。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好的调查报告,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一、摘要
目的:
通过对大别山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
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对黄冈市罗田县胜利镇野菊坳小学四到六年级的88名在校学生进行测量。
结果:
1.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2.在情绪障碍因子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其它方面差异不显著。
结论:
大别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而情绪障碍应该成为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测验;大别山区
二、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所要面对的种种现实问题,比如较差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在这种现状下,新的群体——“留守儿童”应运而生。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尽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过去几年就已经存在,但一直未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15日报道,有关课题组在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开展的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农村儿童中所占比例相当高,“留守儿童占农村学龄儿童数的47.7%”。 (段成荣、周福林, 2005)我们实践团队认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会在学习表现、行为习惯、情绪、道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我们在留守儿童这一大的实践题目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
三、研究的对象、工具和方法
研究对象:以黄冈市罗田县胜利镇野菊坳小学4-6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4人,女生46人,年龄在9-13岁之间。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分,回收率88%。
研究工具:我们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这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和小学老师共同编制的一份心理健康问卷,总共80道题,从8个维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本测验为团体测验也可以单独个别施测。
研究方法:测验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团体测验的方式,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四、研究结果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测试结果,见表1:
表 1.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试结果
因子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总分
31.86±16.63
28.78±10.11
学习障碍
6.66±3.26
6.53±2.83
情绪障碍
4.30±2.70
4.38±2.16
性格障碍
4.16±2.97
3.69±1.92
适应障碍
4.20±3.10
3.84±2.22
品德缺陷
1.75±2.30
1.53±1.90
不良习惯
2.48±2.54
2.00±1.90
行为障碍
5.16±3.17
4.75±2.49
特种障碍
3.14±3.42
2.06±1.92
计算检出率:以总体的总分平均分以及各个因子的平均分加上一个标准差为界,高于此标准的人数所占比率。统计结果见表2:
表 2.小学生MHRSP因子分偏离情况
因子
留守儿童(56人)
非留守儿童(32人)
统计结果(z)
总分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障碍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行为行为障碍特种障碍140.25070.125150.26890.161110.19490.161130.232100.17920.03620.06350.15620.06320.06340.12530.09440.12550.15620.0632.1870.4082.4321.3360.8310.8801.2230.2760.583从表2 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总分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z=2.187,p<0.05),同时情绪因子分数检出率也存在显著差异(z=2.432,p<0.01)。其它方面差异不明显。
五、结论
本研究中留守儿童所占比率为62.6%,比段成荣的调查结果多。原因可能是本调查与别的调查取样不一样,所调查学生来源于父母外出打工频率较高的大别山区。大别山区经济条件落后,物资缺乏,土壤贫瘠,农民生活水平低,仅靠几棵板栗树和几亩薄田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许多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外出打工谋求生计。而省会武汉市自然就吸引大量的外出务工者。同时,外出务工确实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提高,于是外出者越来越多,并形成代际传承之势,留守儿童的数目也在不断扩大。由于留守儿童的数目和比率均较大,可能会对调查结果构成一定影响。
本研究中,留守儿童的情绪障碍检出率明显的高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委屈难过和敏感自卑是留守儿童的"代表性"情绪体验,忧虑情绪主要表现在初中留守儿童中。 (刘霞、赵景欣等, 2007)留守儿童不定期的与父母分离,家庭环境的不稳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受。与父母分离,其他监护人如祖父母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交流互动,导致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没有有效的情感表达和发泄的方法途径,更易作用力转向内部,委屈难过,而这种孩子是很敏感和脆弱的,一旦有足够刺激出现,就可能引发激烈的情绪表达,甚至问题行为的出现。
至于学习障碍的检出率,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差异不大。这推翻了调查前的假设。其原因可能是,学龄儿童的学习主要与学校教育相关。访谈中发现,学校对不同背景学生的教育并不存在差异,甚至老师会更多关心那些留守儿童,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不足。调查中也有发现留守儿童成绩好于非留守儿童成绩现象的存在。
本研究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对儿童心理健康存在较大影响,尤其是在情绪方面。而该年龄段的学生又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怎样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值得广大父母及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而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教育相协调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