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鬼节的由来及意义 篇一
七月十五鬼节,又称为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祭拜祖先和敬奉亡灵。这个节日的由来和意义与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有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据传统文化记载,七月十五鬼节源于佛教的盂兰盆节。佛教认为,在这一天,地府门户开放,亡灵可以暂时离开地府,到人间接受子孙们的供养和祭祀。人们为了敬仰亡灵和祖先,会在这一天上香、烧纸钱、祭拜祖先墓地,并在家中设立供桌,摆放各种食物和饮品,以示对亡灵的敬意。
七月十五鬼节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尊重祖先和敬畏亡灵的传统观念。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一,是对祖先的敬仰与纪念。通过举行鬼节祭祀活动,人们既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可以向祖先祈福,以求家族的繁荣与安康。
七月十五鬼节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即借助祭祀活动来安抚和感化亡灵,以保护人们的平安和健康。传说中,七月十五这一天,鬼魂会四处游荡,人们会点燃大量的纸钱和香烛,以供给亡灵,帮助他们返乡,使其不会伤害活人。这种做法体现了人们对邪恶力量的抵抗,也是一种驱邪避灾的方式。
总的来说,七月十五鬼节的由来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对祖先的敬仰与纪念,也是一种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方式。这个节日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于维护家族的连续性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七月十五鬼节的意义仍然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七月十五鬼节的由来及意义 篇二
七月十五鬼节,又被称为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七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供养祖先和敬奉亡灵。这个节日的由来和意义与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教义密切相关,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的体现。
七月十五鬼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教教义。道教认为,在这一天,地府的阴门会打开,亡灵可以离开地府,到人间接受子孙们的供养和祭祀。这种观念融合了中国古代的祖先崇拜和道教的思想,形成了七月十五鬼节的独特风俗。
七月十五鬼节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族观念和孝道伦理。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通过举行鬼节祭祀活动,人们可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可以向祖先祈福,以求家族的繁荣与安康。
七月十五鬼节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即通过供奉和祭祀来感化和安抚亡灵,以保护人们的平安和健康。人们相信,在这一天,地府的阴门打开后,亡灵会四处游荡,可能会伤害活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人们会点燃香烛和烧纸钱,以供给亡灵,帮助他们返乡。这种做法既是对亡灵的尊重和关怀,也是一种驱邪避灾的方式。
总的来说,七月十五鬼节的由来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也是一种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方式。这个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族观念、孝道伦理和对亡灵的尊重。虽然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七月十五鬼节的意义仍然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七月十五鬼节的由来及意义 篇三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七月十五鬼节的由来及意义,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七月十五:被边缘化的鬼节
8月21日是农历七月十五。与春节、清明等节日相比,七月十五在当今中国的节日体系中已处于边缘化状态,许多人对其节俗活动已是语焉不详,仅留下一个神秘背影。
鬼节的由来及意义
鬼节的神秘背影
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处境尴尬,常被视作阻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旧文化的一部分。除了春节、清明等极少数节日在被有计划地予以 “革命化”改造之后,允许在现代生活中具有一席之地,很多节日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冷落、轻视甚至批判,七月十五更是被视为“迷信活动”而大受压制。时过境迁,七月十五在中国节日体系中已处于边缘化状态,许多人对其节俗活动已是语焉不详,仅留下一个神秘背影。
然而,关于七月十五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感情,千百年来已经渗入我们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甚或进入成为每一个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当春花秋月时光流逝,蓦然回首,在往日时光的记忆中,或许就有香烟缭绕、纸灰飘飘的鬼节。
2010年5月,香港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香港盂兰胜会这一民俗活动,因保留潮汕文化传统根脉而别具风采,成为现代都市中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情。或许,七月十五进入国家“非遗”更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
人鬼共欢的节日
七月十五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道教、佛教和民间三方力量汇流而成的鬼节,在一些地方甚至重于过年。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而在民间则有更多称谓,如七月半、过月半、阴节、瓜节、施孤节、麻谷节、河灯节等等。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节期长短不一,习俗亦有差异,但都以祭祀先祖、超度鬼魂等为主。中元节的节期多数以阴历七月十五为正日,有些地方包括十四和十五两日,但也有以十六为节的,另有些地方始于初七、十三等,持续三至七天不等。意即在七月初七或十三举行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直到七月十五送回为止。也有的地方如港澳台地区,以七月十五为核心的祭祀活动要持续一月之久,且举行普度活动的具体日期各地并不一致,呈此起彼伏之势。当地人认为,七月作为鬼月,第一天开鬼门关,最后一天关上,整个七月都是安置大小诸鬼之期。
七月十五的主题以祭祖祀先、超度亡灵为主,其主要节俗有秋尝荐新、放焰口、放河灯、普度等活动。传说这天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民间有“七月半,鬼乱串”的谣谚。俗谓人死后灵魂不灭,有祀者回家接受子孙的祭拜,无祀者容易飘荡为害。“七月半”节主要进行两大祭祀活动:一是寺观、里社或街区作盂兰盆会。每逢七月十五,社区便有社会贤达礼请佛道做法事普度
亡灵,设坛作醮,祀无主孤魂,为公祭。二是以家户为单元祭祀先祖,供奉如仪,有的还要举行家宴,为私祭。故在民间社会,七月十五实际上是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以家人团聚为活动形式的祭祖节。七月十五溯源
七月十五节俗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与独特的形态特征。大致看来,这种节俗形态的构成有内外两方面因素的作用,内部因素主要是人的灵魂不灭等思想观念的影响,而外部因素则是诸多社会文化与生活对这类观念的表达与铺衍。
七月十五节俗是上古时期荐新祭祖古俗的遗续。秋祭的具体日期最初可能并不确定,以后才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这种国家祭典迎合了民间的祖先崇拜观念,虽早就在国典中消失,却在民间延续至晚近。
在节俗祭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孝文化起着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国家将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思想统治之根基,千方百计将孝文化灌输到民众的道德伦理观念体系之中。而祭祀先人的仪式本身又成为彰显后代孝心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从而为佛、道教以及诸多意义的附会创造了适宜的土壤。
基于民间根深蒂固的孝道观念与魂灵信仰,佛教、道家的思想教义得以迅速生根发芽,所谓盂兰盆节、中元节便是与七月十五节期相附会而产生的宗教活动。公元538年,梁武帝在同泰寺举办“盂兰盆斋”,设斋供佛及僧,求其灭罪增福。这是中国最早的盂兰盆会,此后这个仪式遂在民间普遍流传。“盂兰盆”一词,来自《佛说盂兰盆经》中的目连救母故事,乃梵文音译,原意为“救倒悬”,也就是解救在地狱里受苦的鬼魂。佛教徒兴起盂兰盆会以追荐祖先、安抚孤魂。这则佛教孝义传说符合了当时民众的忠孝观念,七月十五也借此更加强化了其祀先、安魂的民俗内涵。
道教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个月圆之夜定为上元、中元、下元,分别为天官、地官、水官的诞辰,形成了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三元节。中元日为地官清虚大帝诞辰,地官主赦罪之事,传说会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下界考察,核定人间善恶并为人间赦罪。因其宫属地,主管鬼神幽冥之事,所以道士于是日讲诵经文,超度众鬼,而追宗怀祖者也要在此日祭祀地官,为亡人祈福。
七月十五是一种文化设置
虽说七月十五与清明节、十月一并称为“三大鬼节”,然而中华民族的神鬼意识却在七月十五期间有着特别集中而突出的展示与培育,并以多样化的节俗活动为支撑。人们以祖先神鬼的名义完成七月十五期间的种种仪式活动,借以调谐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的心灵世界。这些仪式所以能够长期传承,是因为人们在其中寄寓着常在常新的生命情感与生活愿望,并在千百年间凝聚为一种群体意志,成为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某种整体性文化诉求。
作为一种文化设置,七月十五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休养生息,缓解疲劳,而是集中调理人际关系,包括整个人与社区的关系,还要借虚拟的饿人鬼关系调整个人的内心世界。如果社会生活中没有这种调理人类精神活动的文化设置,社区传统将难以为继,人的心灵世界也许会变得疑影重重。丰富多元、历史悠久的七月十五,由此对于国民的宗教观、生命观有着极为深厚的影响,也是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窗口。而附着其上的至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社会功能,仍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阐释。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七月十五鬼节的习俗有哪些?
2.七月十五鬼节
3.七月十五鬼节禁忌
4.七月半鬼节禁忌及鬼节的由来
5.2017鬼节是七月十四还是七月十五
6.农历七月十五鬼节有哪些禁忌
7.农历七月十五鬼节有什么禁忌
8.七月十五鬼节的烧纸禁忌
9.2014七月十五鬼节的禁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