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情况报告【优秀6篇】

时间:2015-04-01 04:39: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农民增收情况报告 篇一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增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本报告将对农民增收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首先,我们来看农民收入的总体增长情况。根据最新的数据,近年来,中国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5302元,比上年增长了5.6%。这主要得益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提高。

其次,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数据显示,农业生产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通过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高产优质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为农民增加了不少收入。此外,农村发展新产业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

然而,农民增收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农民增收的空间仍然有限。尽管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农民的增收效果还不够明显。农产品价格波动大、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制约了农民增收的步伐。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农民增收的潜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其次,加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最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加强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农民增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我们有信心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农民增收情况报告 篇二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增收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本报告将对农民增收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首先,我们来看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农业生产是农民增收的核心。近年来,农民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了收入。此外,农村发展新产业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收入来源。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和农村企业,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其次,我们来看农民增收的效果如何。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是,农民增收的效果还不够明显。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的收益不稳定。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限制了农民增收的潜力。此外,农民的收入差距也较大,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增收效果有限。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其次,加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最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加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农民增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我们有信心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农民增收情况报告 篇三

  20xx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市场周期性规律影响,我市农民增收形势严峻。日前,市委农工部就今年农民增收问题组织人员深入xx等地进行调研。

  一、不利因素

  1、农民工大量返乡,务工收入减少。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纯收入的40%。从20xx年9月份开始,沿海地区一些外向型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导致我市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外务工农民75.8万人,同比减少4.2万人,返乡农民工减收10.2%。预计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农民工返乡将持续增加,这将极大地影响今年我市农民增收。

  2、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农民存在“惜售”心理。进入20xx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农产品价格几乎呈“普跌”态势。我市主要农产品平均收购价为:晚稻86元/百斤,比上年同期下跌7%;籽棉2.6元/公斤,下跌54%;黄豆3.4元/公斤,下跌48%;花生3元/公斤,下跌53%;椪柑0.8元/公斤,下跌43%;生猪13元/公斤,下跌28%。农产品价格下跌,造成部分农民对农产品“惜售”。

  3、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基本冲抵种粮补贴。20xx年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虽然补贴力度有所增加,但难以冲抵农资上涨所产生的价差。如奉新县20xx年早稻肥料成本由20xx年的每亩95元上涨到20xx年的170元,增加75元;农药成本由每亩50-70元上涨到70-80元,增加10-20元。该县农民仅农药、肥料两项成本就增加近100元,加上人工成本、运输费用的上涨,与每亩100多元的补贴基本相抵。

  二、有利因素

  1、农业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中央将进一步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力度,预计补贴资金将增长10%以上。同时,还将增加产粮大县、油料大县的奖补资金,扩大农机具补贴范围和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

  2、粮食最低保护价大幅度提高。今年中央决定粮食最低收购价在去年的基础上平均每斤提高0.11元。此项政策有望带动农副产品价格上扬。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今年各级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农村能源、交通、人畜饮水、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

  三、几点建议

  1、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农业各项补贴政策,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户。

  2、加大水稻“单改双”力度,增加播面,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提高单产。

  3、规范农资市场,稳定农资价格,建立农资信息网络,推进农资连锁配送。

  4、加大“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转岗再就业技能。

  5、引导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可侧重考虑使用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职工。

  6、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

农民增收情况报告 篇四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

  为了更好的做好农牧民增收工作,成立同志任组长,让副组长,各台站负责人为成员的农牧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农牧民增收工作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明确阶段性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举措,使全县农牧民增收进程始终在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下健康发展。

  二、以职能职责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按照县委的安排,我局根据工作职责要求有序开展“村村通“工作和乡村有线电视网建设工作,全县农牧民增收工作的宣传报道,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村村通”方面

  今年,我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安装任务为44套,其中舍联乡20套、吉居乡24套。目前已完成吉居乡20套设备发放安装,剩余4套正在由新都桥广播电视站安排配发,舍联乡20套待乡镇分配方案确定后庚即实施。

  (二)乡村有线电视网建设方面

  我局在姑咱、雅拉、新都桥、金汤站四个站点有有线电视网用户约420户。因电信网络的介入,我局有线电视网的用户有减少趋势。下一步,将通过努力扩大用户。

  (三)宣传报道方面

  积极配合县农办、发改局、人社局、农牧和科技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等相关单位开展好农牧民增收工作的宣传报道。6-9月份,对农牧民增收工作的相关报道30余条。

  虽然我局的农牧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领导的要求和农牧民民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已任,将其作为发展民本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尽最大努力帮助我县的人民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为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做出新的贡献。

农民增收情况报告 篇五

  为全面摸清我县产业扶贫、农民增收现状,找准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实现如期脱贫摘帽的目标,3月上旬,县政协组织6个视察组,分别由六位主席带队,深入到11个乡镇、选择22个贫困村(20xx年出列村2个,20xx年出列村10个,20xx年计划出列村10个)、220户非政策兜底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视察分析;召开由部分县直部门、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采取县内视察与县外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考察组到宜昌五峰、远安考察学习产业扶贫经验,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专题视察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各地认识程度较高,产业发展合力不断增强。各级各单位都把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抓住产业扶贫“命根子”,认真落实产业扶贫规划。县农业局、扶贫办、发改局、财政局、林业局、农商行等部门通力配合,紧密结合部门实际,整合政策项目资金,全力服务产业扶贫。各乡镇和村认真对照村出列、户销号的标准,深入调研,科学谋划,群策群力,合力攻坚,大力实施“5117”产业扶贫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黄堡镇寨湾村通过流转农民土地,推动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寺坪镇龙凤村将贫困户300亩土地流转给神农本草公司,网络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马桥镇白果村20xx年发展土豆xx40亩,草场3000亩,今年计划发展银杏xx00亩,户均

产业基地达到13亩,成为产业发展重点村。一批市、县驻村工作队坚持吃住在村,真帮实扶,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好评。

  (二)奖扶政策落实较好,农民发展积极性不断提高。各乡镇深入贯彻落实《xx县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扶持意见》、《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引导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兑现产业奖扶和小额信贷政策,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据视察了解,20xx年全县兑现产业奖扶资金6650.12万元,发放小额信贷1.06亿元,扶持2.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建特色产业基地14.7万亩,辐射带动7000户、1.88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走访调查的220户贫困户中,20xx年发展1至2个产业项目的有102户,占46.4%,3至5个产业项目的有118户,占53.6%。

  (三)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各乡镇和村按照建基地、扶龙头、联农户的思路,积极探索建立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产业发展链条,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据视察了解,全县共注册农业龙头企业35家,专业合作社657家,家庭农场70家,20xx年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定帮扶协议1.4万份,辐射带动贫困户新建特色产业基地6万余亩,发展畜禽养殖30余万头(只),实现特色产品订单销售2.8亿元。如:寺坪镇依托南河渔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大畈、天子坪等5个村、112户贫困户发展渔业养殖和乡村旅游,户均增收6000元;过渡湾镇茶庵村依托襄阳佰蒂蓝莓公司,带动180户贫困户就近务工,户均增收14000元;店垭镇依托楚原欣茶叶公司,带动500多户群众发展茶叶产业,户均增收12000元;歇马镇白竹村依托九路寨景区开发,带动70户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到景区务工,人均增收1800元。

  (四)配套建设力度较大,产业发展基础不断改善。各级各地高度重视,整合政策资金,全面加强水、电、路、田等产业配套建设,农村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实。据视察了解,20xx年县水务局投入2740万元,集中解决了31个贫困村安全饮水问题;县供电公司投入2522万元,对31个贫困村、128个台区,193个集中安置点实施了农网改造;县交通运输局完成了4条县乡旅游公路改扩建工程,新修水泥路211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42.8公里,加宽窄路面103公里;县国土资源局投入7036万元,对7个乡镇、54个村的30000亩土地实施了开发整理,硬化田间水泥路74049米,新建田间道26170米、生产路6056米。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扶贫措施落实不够。通过视察,我们认为各级各部门虽然对产业扶贫认识程度较高,但真正静下心、沉下去抓落实还不够。客观上讲,20xx年是易地搬迁年,各乡镇和村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啃易地搬迁这块“硬骨头”上,导致部分乡镇和村对本地产业发展宏观谋划不够,产业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编制的规划指导性不是很强,特别是对集中安置点后扶产业规划还正在谋划之中,对贫困户产业发展缺乏微观指导,存在规划与实际“两张皮”现象。从调查走访的220户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规划项目与实际发展相吻合的只有108户,占比不到50%。少数村对产业扶贫压力传导不够,政策宣传不够,上热下冷,坐等观望,存在“你能脱贫、我也能脱贫”的消极思想,扶贫工作手册、政策汇编等资料还放在村委会,没有发到贫困群众手中,个别村干部对产业扶贫政策和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说不清楚。少数部门工作重心和精力还没有完全倾注到贫困户,小额信贷门槛较高,手续复杂,贫困群众贷款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视察的22个贫困村、220户中只有6个村、33户获批了小额信贷,马良镇峡峪河村2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xx年没有一户获批小额信贷;农民技能培训针对性和时效性还不是很强,培训内容和方式还不是很接地气,20xx年全县虽然组织开展了47场(次)的劳动技能培训,但只覆盖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90人,仅占建档立卡总人口的4.2%;光伏发电项目推进不快,全县报备光伏发电52个村,目前仅建成3个试点。

  (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乏力。通过对11个乡镇、22个贫困村、220户贫困户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等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农民增收仍面临严峻形势,如果不从根本上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很难保证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从产业结构看,各地对长效产业发展认识还不够,缺乏特色意识、品牌意识、规模意识,发展项目小而全,没有特色,科技含量低,产品商品化率低,组织化程度低,据视察了解,11个乡镇中发展项目最多的达23个,22个贫困村中发展产业项目最多的达17个,220户贫困户近70%选择发展生猪、土鸡、山羊、蔬菜等传统种养项目;从劳力结构看,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人员思想保守、体力不支,承接产业发展能力有限,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现象,据视察统计,220户贫困户共有9xx人,如果按人均2000元产业奖扶计算,20xx年应兑现奖扶资金183万元,而实际只兑付126万元,产业发展空间还很大;从收入结构看,抽查的22个贫困村,经营性收入平均占比29%,最高达64%,最低只有3%,务工收入平均占比50%,转移性收入平均占比14%,最高达27%,最低为6%,说明农民发展产业的水平还参差不齐,农业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从空间结构看,部分集中安置贫困户由于人地分离,产业发展难度较大,与“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视察了解到,20xx年兴建的部分集中安置点产业配套建设还不够到位,贫困户要往返数公里去耕种;从收入情况看,被视察的22个重点贫困村,20xx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5万元的只有8个,仅占36%,走访调查的220户贫困户,20xx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255元脱贫销号标准的还有21户、79人,如果扣去产业奖扶资金,有44户、xx5人低于3255元脱贫销号标准,说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还不强,贫困户收入还在靠政策的硬性拉动,持续增收渠道狭窄、后续乏力。

  (三)新型经营主体实力不强。通过视察和考察学习,我们认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产业扶贫的重要引擎,是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的中坚力量。据视察了解,目前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实力不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较弱,融资难、扶持政策落实难等问题严重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受产业规模、资金、技术、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龙头公司和专业合作社规模不大、产品不精、销路不畅、带动力不强,经不起市场调整,起不到龙头带动作用。据视察统计,全县目前真正运行健康、管理规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左右,仅占28%;专业合作社250家左右,仅占38%。视察中,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反映,20xx年县委、县政府出台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能人大户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举步维艰。如:马良镇农信兴专业合作社管理运行比较规范,带动力较强,20xx年基地扩大到2000亩,带动峡峪河、东风头、老岭垭等5个村发展甜玉米和旱黄瓜,产前急需xx万元资金信贷,找到银行多次协商未果,只得找亲朋好友拆借。

  (四)产业奖扶机制不够完善。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去年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25类产业到户奖扶政策后,各地通过一年的实践,普遍认为政策撬动效应明显,但仍然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盼望能够调整优化。如:在奖扶项目上,类别偏多,容易分散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注意力,不利于全县主导产业发展;在奖扶标准确定上还不够合理,对全县重点产业的政策倾斜还不够,对像药材等投入较高的产业项目标准过低,对像土鸡、露天白菜等投入相对较低的产业项目标准过高;在奖扶方式上,简单地货币化注入,容易造成短期内“奖扶脱贫”,带来产业扶贫福利化和贫困户选定项目趋利性倾向,使有限的帮扶资源使用率不高。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强化督办部门工作责任落实,转变服务方式,将更多的精力和重心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注。进一步放大金融扶贫风险补偿金政策效应,鼓励金融部门降低信贷门槛、优化信贷服务;提高劳动技能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紧盯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培训到合作社、到产业、到农户、到田块;按照“放管服”要求,加强对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管理与服务,为农产品走向市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加大光伏电站建设项目推进速度,确保建好的光伏电站尽快并网发电,在建的光伏电站在6月底全部峻工投入使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解决科技创新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助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提高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建设的服务水平,畅通“农产品进城”通道,为全县广大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脱贫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二)进一步突出地域特色,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建议县委、县政府借鉴五峰、远安“一县一品”产业发展经验,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色,确定3至5个最具xx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给予重点奖励扶持,激励和引导各乡镇按照全县统一规划布局实施产业扶贫,避免同质化发展和无序竞争,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之路,以特色产业为引领,助力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确保每个乡镇和村都有1至2个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骨干增收项目,为全县培植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品”打基础、增后劲。

  (三)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建议县委、县政府借鉴远安县“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设立产业扶贫专项基金,选择确定几家骨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培育,通过建立贫困户与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把更多的贫困户组织起来,把各种资源要素聚集起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让广大贫困户分享更多的增值效益;对于集中安置贫困户和产业承接能力不足的分散贫困户,鼓励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建设群众参与度高的特色种养业基地,带动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就近务工得薪金、入股经营得分红等方式,真正实现如期脱贫、长期脱贫。

  (四)进一步完善奖扶机制,放大政策裂变效应。建议县委、县政府对产业奖扶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在产业奖扶项目和标准确定上,对全县确定的主导产业,适当提高奖扶标准,实行重奖激励,对比较效益低的产业项目果断拿掉,集中力量培植骨干支柱产业;在政策操作上,改一味货币化注入为奖钱与给物相结合;在产业奖扶兑现上,改变过去验收后一次性拨付资金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提前预拨资金,以解决贫困户产前投入问题;在奖扶内容构成上,兼顾考虑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比如对养殖项目要设定前置条件,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产业验收上,在保证产业发展真实的情况下,尽量减化验收程序,按时令确定最佳时间组织验收;在集体经济发展上,用活用足有关政策,支持村集体合理处置农村闲置资产,利用荒山和抛荒地发展高效经济林、药材等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农民增收情况报告 篇六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部署,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财经工委的同志对我市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我们先后听取了市农林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海洋与渔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单位以及**、**、**等镇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今年以来,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多次召开农民增收推进工作会议,并认真抓好落实。农林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部门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抓农村,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全力推进项目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涌现了一批农民增收新的亮点,项目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负增收、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特别是项目农业和农业外资引进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去年9月,全省*个县市中有*个县市被省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榜上有名。去年在**市农业综合表彰会上,我市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年1-9月份,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3858元,同比增长15.9%,是多年以来农民增收形势较好的一年,农民增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农民种养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去年秋播以来,由于狠抓了夏熟作物的培管措施,今年夏熟生产和蚕桑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实现夏粮总产8.38万吨,其中,油菜籽收入达1.68亿元,农民增收1869万元;蚕茧总产值811.5万元,增收1185.6万元。全市畜牧业在禽流感、饲料价格上涨、外贸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并存的情况下,畜禽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畜禽产品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逐步加快。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加快中介组织建设,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今年8月份,我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03万人,异地转移1.17万人,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增加226元,增长17.7%。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年收入一般在1-1.2万元之间,收入较高的是建筑行业,年收入一般在1.5-2万元之间。

  (二)近几年,市镇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帮助农民增收上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在农民增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低”,即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在我市尚未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35岁以上的占7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无一技之长的占8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成为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的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随之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大多数农民则有些无所适从,结果导致农业产业化步履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是“高”,即农业成本高。近二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了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增产不增收,再加上农资市场混乱,农民担心高价买了假种子和劣质化肥农药,到时候低价卖出农副产品,里外赚不到钱。近几年,柴油等渔用物资价格也一路上扬,各类费用急剧上升,渔业成本不断增加,广大渔民的增收问题也成了“纸上谈兵”。

  三是“少”,即农业投入少。由于我市财政支付能力弱,用于农业的技术、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推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动力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滞后,农业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今年我市遭遇干旱,由于水利设施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使农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有些镇乡由于财政困难,争取到的有限的农业项目资金没有真正投入农业,而是挪作他用,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发展。

  四是“重”,即农民负担重。近几年,国家通过实施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一些不合理的收费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涉渔收费部门还是不少,收费项目繁多,渔民负担仍然很重。与此同时,农民的“隐性负担”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医疗、教育等负担加重。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比不上城镇,但是其开支并不比城镇低,有了病往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为了让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许多农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除了缴纳高额的借读费,不少家长还进城“陪读”,既耽误生产,又增加费用。其次是婚嫁成本居高不下,人情消费有增无减。在农村,子女婚嫁仍是农民开支的头等大项,尤其是为儿子成家,几乎要用尽全部积蓄,很多人还要举债。大部分农户每年用于各种人情的礼金占了家庭开支的很大比重。

  (三)如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和我们人大常委会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等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是弱势群体,弱就弱在素质上。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实现农民长期性增加收入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消除农民的“低素质屏障”。

  一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建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围绕农民增收来建立政绩考核体系,坚持不以gdp 为目标取向,不以表面繁荣为政绩,以把党的富民政策创造性地惠及到农民身上为己任,形成农民增收稳定的政绩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指导,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发展村级组织带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带农户、农户自己联农户等多种形态的合作组织,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既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更要注重加大对产前信息体系建设和产后加工流通的扶持力度,以及对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扶持力度,从而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农民增收问题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三是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起着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经纪人”、“田秀才”、“土专家”等新型农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支不可缺乏的新生力量。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扩大视野,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之成为现代农业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业人才后备库,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谋划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政府:

  一是进一步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所以建议政府要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

  二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农村集体保障功能不断削弱,农村因病因灾返贫和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的处境不容乐观。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要构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援助体系,让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体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要完善财政对低保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资金落实。二要构建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尽快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 三要构建农村教育救助体系,重点是逐步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四要构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村养老之忧。

  三、坚持城乡统筹的思想,加快农民增收

  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我市人多地少,大量农民和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人均占有农业资源偏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农民收入、特别是来自农业收入长期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加快农村劳务输出,顺应城市化规律之要求,采取相关措施,由过去人为地限制农民进城,到鼓励农民进城,进而发展到允许农民进城定居。这既需要改变以往不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摒弃以往限制农民进城的一些做法,降低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要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在国民待遇上的差别,对进城务工一定时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允许其申请变为城市居民,并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为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适应新的环境,迅速转换角色,在城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从长远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的根本出路。因此,要逐步提高城镇化科学规划水平,合理布局,以现有的市区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要把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小城镇功能,壮大县域经济,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向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城镇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农村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农业产业不可能支撑如此多的农业人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因此,要在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要通过资金的集中投放、综合运用金融、财税杠杆,使民营企业向规模化、外向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农民增收情况报告【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