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篇一
标题: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以“加减法的教学”为例
引言: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加减法作为数学的基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关键作用。本报告将以小学数学课例研究的视角,探讨加减法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策略。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减法是最基础、最常见的运算形式,也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次课例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过程和方法:
1. 引入新知识:通过小组合作游戏,让学生了解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示意图和实例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3. 练习巩固: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分级提供,让学生逐步掌握加减法的技巧和方法。
4. 拓展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将加减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和反思: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对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运算规则的掌握仍有困难,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反复训练。
结论:
本次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以加减法教学为例,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需要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帮助。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篇二
标题: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以“分数的引入”为例
引言:
分数作为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难点和痛点之一。本报告将以小学数学课例研究的视角,探讨分数的引入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策略。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数的引入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本次课例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二、教学过程和方法:
1. 引入新知识:通过实物和图形的展示,让学生感知分数的存在和实际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示意图和实例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3. 练习巩固: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分数的计算和比较方法。
4. 拓展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将分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和反思: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运算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分数的概念理解和运算方法掌握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反复训练。
结论:
本次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以分数的引入为例,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分数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和实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分数的相关知识。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篇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备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喜的是,情境创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和偏差也不断出现,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为此,我校展开了校本教研活动。全体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对创设情境教学的几点看法。
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困惑,我们上网查阅各种有关于创设情境、动境进行教学的资料,并一起研读、讨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头脑逐渐清晰,但是,谈到课堂实践,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做不到胸有成竹。我正好参加我们响水中心小学教研活动,我就决定上一节研讨课。
我挑选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周长》一课,课后大家对我的这节课展开了评论。
1、整堂课因为创设的情境、动境过于多,使本节课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
2、学生在动境(小组合作测量)中,老师有些要求没有讲清,学生合作时出现了乱、散现象,有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里面,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做到小组之内责任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
3、有些环节过于拖沓,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时间过长。
于是我们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认真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悉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我发现数学情境创设,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1、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一个数学情境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
2、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
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3、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
当前学生的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且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乐于通过图形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有趣的活动来解决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建立周长的概念,就要创设有效而有趣的活动使其有所体验,所以我又精心修改教学设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教学的: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缝、剪花边用的时间可能会太长,影响教学进度,所以我冲破了教材的束缚,创设了描树叶引入概念的情境,一方面此活动直观、简便,利于学生操作,另一方面在课件音乐的熏陶下也可以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一些常见图形和物体内化周长的概念,此环节我首先出示课件设计让学生说一说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再引导学生找一找,摸一摸教室内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层层递进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3)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如果单凭学生个人逐一地去测量每一个图形,那所需的时间无疑是漫长的,所以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这样还能靠集体的智慧想出测量周长的简便途径,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务实的学生基本功。在自主探究周长含义与合作学习测量方法的基础之上,利用红红的新居让学生独立完成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案: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 同学们,秋天是落叶纷飞的季节,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秋季的美景,你们想欣赏一下吗?请看(播放课件),这些树叶飘飘洒洒地落了下来,你们能不能把它们美丽的轮廓描下来呢?
生:能。(跃跃欲试地说)
师:好,请你们拿出一张纸和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学生们纷纷认真地画了起来)
师: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
师: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一名学生拿着他树叶和笔上前演示)
师:描的对吗?(全体学生肯定)你表达得非常清楚,请回。
师:你们是从哪里开始描,又到哪里结束的?
(再找几名树叶形状不同的学生来说一说)
师: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课件动态演示)。
师: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线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尽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基础为切入口。组织学生欣赏落叶图和描数叶。创设了感知动境。
二、结合实际,理解内化。
师:老师这有一些平面图形,看看谁有一双机灵的眼睛能够找到他们的周长。(课件演示,指名让学生上前用教棒指出图形的周长,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看来咱班聪明的孩子还真不少,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就等待着细心的孩子去发现,你们想一想,再看一看,你能找到哪些例子呢?
(学生们有的思考,有的环视教室,纷纷举手发言: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指导学生尽可能地边摸边说)
师:看,老师这也有一些物体,谁能指出他们表面的周长?
(指名让学生上前分别指出钟表、光盘、硬币、人民币的周长)
通过列举生活中有关周长的事物,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的含义,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需求。创设生活情境。
三、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师:看来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如何去计算图形的周长呢? 现在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形、圆形卡片还有数学书和树叶,先估算出它们的周长,利再用你们身边的直尺或细绳,小组合作一起测量,边测边填表。注意,在测量的过程中你们要结合图形的不同特点想一想怎样才能测量得更快一些?
学生们分成10组,按要求先估算,边测量边填表。教师参与各组内指导,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简便方法测量周长。
师:请测量好的小组坐好,老师要找表现最好的同学来发言。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纷纷坐好)
师: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你们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发现正方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一条的长度再乘4就行了。
师:恩,你的方法很简便。还有哪些图形只要测量出一边的长度就行?
生2: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再乘10可以了。
生3:等腰三角形,只要量出一边再乘3就可以了。
师:你们说的真好,这说明你们在学习中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继续努力!请大家接着说说你发现的好方法。
生4:我发现长方形的周长,不必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师:这位同学能够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知识进行周长的测量和计算。
生5:我发现圆形的周长很难量,用直尺不行,我们用细绳绕它一圈儿,然后再用直尺量出细绳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生6:我有一个好办法,可以把它对折,这样只绕出它半圆的长度,然后乘2就行了。或者把它再对折,量出其中的一部分,再乘4就行了。
师: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生7:我是用直尺量出它的周长的,我先在圆上做个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你的做法真是与众不同啊。
师:那么如何测量一片叶子的周长呢?
生8:我是用细绳仔细地绕树叶圈,再量细绳的长度得到的。
师:因为树叶是不规则图形,所以我们没法用直尺去量它,只能用这个办法了。
师:看来大家真是集思广益,想出用直尺量、细绳绕和滚动法这么多的好办法来测量周长。你们知道么,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大的用处呢!例如老师想做一顶帽子,就要用软尺测一测我的头围。想做一条裤子,就要测一测腰围。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是多少呢?就和你的同桌一起互相量一量吧!
同桌之间互相量头围和腰围。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为自己的测量结果而高兴,谁来说说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是多少?
生9:我的头围是28厘米,腰围是61厘米。
师:测量时有没有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10:测腰围时,我发现从外面量就把衣服的厚度也量进去了,不准确,应该贴着肚皮量。
师:刚才在小组活动中,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还从这些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这与你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只有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探究活动的时间,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我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去表达、去交流,在大量“探索周长测量方法”的开放性操作活动中体验、内化周长的实际含义。创设实践动境。
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师: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红红搬家了,你们看这就是她家新买的房子的平面图,(出示课件)你们能帮她算算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结果?
生11: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我是把这几条边的长度都加起来算出来的。
师:你算得很准确,我代表红红一家向你说声谢谢!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实际测量,对红红的新居进行计算,使学生切
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容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创设应用情境。五、问题讨论,拓展延伸。
师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周长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想老师想出一道小难题考考你们 ,有信心完成吗?请看问题卡片,想一想图形a和图形b谁的周长长?
生12:图形a的周长长。
生13:图形b的周长长。
生14:图形a和图形b的周长一样长。
师:看来大家的答案有3种,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需要你们给我一个有利的证据,咱们分组合作,可以动脑分析,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量一量,结果自然会见分晓。开始吧!(学生分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回你们找到正确答案了吗?
生15:我们组把图形a和图形b剪下来量了量,发现它们的周长一般长。
师:怎样量的?能演示一下吗?
生16:我们用直尺分别去量两个图形的长和宽,再用细绳分别量它们不规则的边线,把它们俩所有的边线加起来发现一般长。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17:我是思考出来的,我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知道图形a和图形b的宽和长一样长,再想他们里面都用的是同一条线段,所以他们的周长一样长。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多多学习。
拓展问题环节学生通过剪图形比较周长的活动,培养了学习积极动脑,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更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愿望。 创设了问题动境。
六、总结交流,畅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吗?
生18:我知道了围成一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度叫周长。
生19:我学会了如何测量周长。
生20:我知道了测量的一些简便方法。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能够再接再励!(宣布下课)
通过前一次的修改和经验的总结,这节课我上的很成功,得到了教师的一致好评。通过本次活动,我对“创情境,设动境,体现学生主体性”这一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一、创设情境要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你都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观察、去交流、去实践、去创新,让学生在”描”中感知, 在“找”中理解,在“做”中内化,在“算”中巩固,在“比”中升华,从而真正在经历求知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含义,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创设动境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开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时空的开放、思维方式的开放、评价形式的开放等等。这些开放交织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呈现多维开放的格局,教学也由此从封闭、单一、机械走向了开放、多维、灵活。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周长等;有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树叶的周长等;还有头围、腰围等的测量活动,使每个测量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动脑的全新的探索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学生在合作探究测量周长的简便方法时,教师鼓励学生归类,例如“除了正方形,还有哪些图形只要量出一条边的长度就行了”学生想到了五角星和等边三角形,这都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三、体现学生主体性要关注以人为本的理念。
《新课标》提出: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它们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本节课我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例如“你的做法真是与众不同啊。”“看看谁有一双机灵的眼睛,”“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多多学习。”“这与你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等等这些充满激励与鼓舞的话语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还有在课堂的最后,我还鼓励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真正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