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报告范文(实用6篇)

时间:2015-09-06 03:41: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报告范文 篇一

标题: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报告——以古镇为例

一、项目背景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成为了许多地方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报告以古镇为例,对文化旅游基地建设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二、项目概述

古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貌。本项目旨在将古镇打造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基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三、项目目标

1. 保护和传承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古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3. 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古镇的整体形象和旅游环境。

四、项目内容

1. 古建筑修复和保护:对古镇内的古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确保其保存完好,展示出历史的魅力。

2. 文化活动举办:定期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非遗展示等,吸引游客参与。

3. 旅游设施建设:完善古镇的旅游设施,包括停车场、厕所、导览系统等,提高游客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4. 旅游产品开发: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如主题展览、演出表演、手工体验等,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5. 商业开发:在古镇内建设商业街区,引进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等商业项目,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

五、项目预算

根据初步估算,本项目总投资约为XXX万元。其中,古建筑修复和保护约占投资的30%,文化活动举办约占投资的20%,旅游设施建设约占投资的15%,旅游产品开发约占投资的20%,商业开发约占投资的15%。

六、项目进展及效果评估

目前,本项目已经完成了古建筑修复和保护的工作,并成功举办了多场文化活动。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有显著增长,古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得到了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旅游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和商业开发的工作,进一步提升古镇的旅游魅力和竞争力。

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报告范文 篇二

标题: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报告——以博物馆为例

一、项目背景

随着人们文化消费观念的提升和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度增加,博物馆作为传承和展示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报告以博物馆为例,对文化旅游基地建设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二、项目概述

博物馆作为文化旅游基地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教育功能。本项目旨在将博物馆打造成为一个集展览、教育、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基地,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和知识学习的机会。

三、项目目标

1. 保护和传承文物和文化遗产,提升博物馆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品位。

2. 提供高质量的展览和教育活动,满足公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

3. 加强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与交流,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4. 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四、项目内容

1. 文物保护与修复: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文物的保存完好,展示出历史的辉煌。

2. 展览策划与设计:开展丰富多样的展览,包括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介绍不同主题的文化内容。

3. 教育活动开展:开展面向不同群体的教育活动,如讲座、讲解、工作坊等,提供专业的文化教育服务。

4. 社会交流与合作:与其他博物馆和文化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开展共同项目和展览,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5. 服务设施改善:完善博物馆的服务设施,包括停车场、餐厅、商店等,提高游客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五、项目预算

根据初步估算,本项目总投资约为XXX万元。其中,文物保护与修复约占投资的30%,展览策划与设计约占投资的20%,教育活动开展约占投资的15%,社会交流与合作约占投资的25%,服务设施改善约占投资的10%。

六、项目进展及效果评估

目前,本项目已经完成了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工作,并成功开展了多场展览和教育活动。博物馆的参观人次和收入均有显著增长,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展览策划与设计、教育活动开展和社会交流与合作的工作,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学术价值和服务水平。

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报告范文 篇三

一、旅游发展与文物古迹保护

文物作为遗存和见证,承载着人们成为历史的过去。从平遥县这些年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来看,旅游开发经营与文物古迹的保护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平遥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古迹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在国家文物资金拨付有限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平遥县政府也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古城保护中。近几年,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对古城墙、双林寺、日升昌、镇国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实施了护城河、环城路、城门综合整治工程;积极借助平遥旅游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古城保护中。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的形式,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对文庙、县衙署、城隍庙实施修复,如今都开辟成为景点向游人开放,成为古城的骨干景点。再就是实施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工程。以前,古城内有近5万常驻人口,多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聚集在古城内,人口密度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出十几倍,超负荷的人口密度对保护古城、管理城市及发展旅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古城人口承载压力,平遥县把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作为有效保护古城的重要举措,做为市政建设的重点,持续予以推进。底,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率先迁出了古城,至共带动8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搬出古城,累计投资2亿多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古城内2万多人口外迁,古城内人口减少到现在的万人,为保护古城、发展旅游创造了宽松的条件。旅游业的发展为平遥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效应和经济效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准,由此人们对于古城保护的意识也就更加强烈,更具危机感,促使所有的人自觉地加入到保护古城的行列中来。

另一方面来看,旅游业发展与文物保护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旅游业的发展,商业人口及游客的大量涌入,使古城也承受着一定的环境压力、生态压力。污水、生活垃圾、汽车尾气等已经平遥古城最大的污染源,也对古城文物古迹的保护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文物保护中,过于标本化、死板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古城的旅游吸引力。

二、旅游发展与传统民俗文化保护

平遥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和明清金融都市的地位积淀着浓厚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平遥方言、服饰、民俗、节庆等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进行了系统的抢救、整理与传承、保护,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传统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有力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春节、元宵节期间,各种各类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吸引来了天南海北的各路游客。

旅游开发使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得到整理挖掘。积极利用文物旧址,开设博物馆、展览馆,增加文化遗产内涵。利用城墙陈列古代兵器展览;利用店铺旧址和遗物开设票号,钱庄、当铺、镖局等博物馆和展览馆;利用县衙旧址设立古代xxx展览馆等等。挖掘整理出城墙古战场文化、双林寺彩塑艺术文化、日升昌票号文化、清虚观道教文化、城隍庙道教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县衙礼制文化、高跷、秧歌等地方风俗民情文化等等,都使游客在观光旅游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感受和体验。其次是各类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发扬。近年来,平遥县先后开发并提升了平遥大戏堂《晋商乡音》和云锦成演艺中心《一把酸枣》两大节目,填补了古城旅游文化娱乐项目的空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县太爷升堂、状元祭孔、镖局走镖、县太爷迎宾等娱乐表演项目;利用摄影大展这一平台举办“漆文化艺术节”、推出了“平遥中国年”系列活动等文化娱乐项目。

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但平遥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游客的大量涌入,商业人口的比例提高,平遥原住居民的大量减少,必然对古城原有的民俗、民风文化等造成严重的冲击。失去原生态文化生生不息传承的土壤,脱离原有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体系,也造成一定程度文化内涵的缺失。

三、旅游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传统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是旅游业最具吸引力的基础和卖点,越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旅游地越能吸引游客的目光。

旅游业直接促进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平遥“永隆号”漆器店店主原是国有漆器厂职工,随着现代漆艺的兴起,平遥原有漆器厂全部倒闭,推光漆器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正是随着平遥旅游业的兴起,平遥漆器作为非物质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才重新进入市场,这一技术才避免失传于世。目前,平遥已经建立了平遥漆器博物馆,有匠人现场演示漆器的做法,而且镇上的小作坊主也在出售着自己加工的各种漆器工艺品。正是靠旅游业为纽带,类似平遥漆器这样的文化遗产才保留下来,并不断融入旅游获得新生。剪纸、盲书等民间艺术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得到了复活和光大;手工布鞋、黄酒酿造、银器加工等传统手工艺产业获得了新生,推光漆髹饰技术、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纱阁戏人制作技艺等四个项目正在申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力构建旅游服务体系,实现了以市场化、商业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原南大街、西大街等传统商业旧街,开设古玩,民间工艺品和乡土特产商店,将平遥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全县各类宾馆、酒店和民俗客栈达到130余家,平遥牛肉、推光漆器、长山药粉、手工布鞋、佛像雕塑、平遥火柴、剪纸等数10种极具平遥特色的旅游产品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刺绣、根雕、泥塑、古刀剑制作、黄酒酿造等民间传统工艺类项目,也大量占领市场,让游客消费感觉,体验文化差异。

能够从旅游中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的多是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一定生产能力和广泛市场消费特征的品牌或项目,部分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整理和挖掘的、市场效益不高的民俗传统文化项目难以通过市场化渠道得到保护。

四、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文化

社会的变化总是伴随着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动。平遥这些年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以及商业人口,不同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给平遥人带来了巨大的文化价值观念冲击,促进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

封闭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被逐步打破,推动了平遥现代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遥人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思想、小农意识,思想更加开放,价值道德观念也趋于多元化。旅游经济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旅游环境的改善,而这又依赖于古城环境秩序和居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平遥这些年旅游经济的大发展正是得益于这一点。尤其是随着“爱古城、讲诚信、争做文明平遥人”和“家家是景点、人人是形象”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古城居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正在朝着文明、和谐、诚信的方向不断发展,平遥古城逐步塑立起了环境整洁、服务规范、秩序井然、和谐文明的国际型旅游城市新形象。

另一方面,旅游经济对原有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快速市场化、商品化,原有的传统文化逐步丧失,道德价值观念更加趋于市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平遥旅游业的勃兴,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促进了文物古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不是一种互不相容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共存共荣的关系。旅游发展改变着平遥文化的原生态,如何在保持平遥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以促进文化传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报告范文 篇四

旅游业发展至今其文化属性表现愈发突出,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我县旅游业不变的灵魂和永久的主题。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进一步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牌,根据县委、政府部署和安排,永顺县民族事务局日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县的芙蓉镇旅游进行调研:

一、芙蓉镇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主要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全县万人,土家族有万人占总人口的75%。历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不断的传承、不断光大、不断变革。这里沉淀着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她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土家特色建筑等,而芙蓉镇更是土家族重要聚居区和发祥地,之所以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之所以被县委政府不遗余力将其打造为我县旅游黄金带,其核心就在于除了分布自然旅游景观之外,更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是一座千年古镇,陈列着溪州铜柱等土家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的、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众多人文旅游景观,这里遗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土家民族特色建筑,而这正是大批游客心仪芙蓉古镇的重要理由。

1、历史文化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的古镇,它是土司统治溪州800年重要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号称“酉阳雄镇”,原名王村,因中国电影泰斗导演谢晋、著名明星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土家族起源于斯、统一于斯、建都于斯、发展鼎盛于斯。被专家誉为“土家源、千年古镇”。因得舟辑之利,可上通川、黔,下达沪、杭。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发起土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溪州之战”,公元940年双方言和立铜柱(现存该镇,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该镇会溪坪。明嘉靖年间,“东南战功第一”的抗倭英雄彭翼南就是由该镇起程,率部三千前往东南抗倭。而这里发现和挖掘的汉代古墓与xxx堂、红军医院等见证着该镇的历史。

2、自然生态文化

古镇三面环水,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窜镇而过的营盘溪瀑布连着瀑布,尤其是王村大瀑布,高101米,宽60米,飞流而下,声响如雷,故芙蓉镇又被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沈从文先生曾对古镇王村赞道:“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清脆,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镇内还有著称“天下第一漂”的漂流和猛洞河沿岸秀丽宜人的美景。这些鬼斧神工朔造的奇特美丽的芙蓉山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家饮食文化

土家族具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土家族酸辣香的饮食特性,积累并创造了品种繁多、风味各异的民族特色佳肴。天下第一螺、土家腊肉、猛洞河桂花鱼、土家酸菜等传统饮食和小吃蒿子粑粑、刘晓庆米豆腐等都使很多游客吃了忘返;而伴随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樱花蜜酒、牛头宴、土王全席等具有千年历史的美食开始重放光彩。即传承推广了土家饮食文化,又达到了以食促游,以食创收。

4、特色建筑

土家族先民古居溪州,早在采集狩猎时期,土家先民以树筑巢、以石垒屋、以石洞而居。“洞穴居”后来与兄弟民族建筑文化交融后发展成明清时期的封火统子大屋;“树巢居”则是土家先民为防潮湿防野兽在树上搭建居住的简陋窝棚,后与兄弟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发展成今日的转角吊脚楼,成为溪州土家族当代的主要建筑风格。土家族民歌唱到:“唱支山歌难开头,木匠难起吊脚楼,铁匠难打钓鱼钩……”,转角吊脚楼的主构特征为吊脚转角,下吊金瓜,上挂猫弓眉枋;吊脚廊栏、门窗多扎“万”字花格;吊脚下栏廊枋多通雕“万”字浮雕花边。屋顶坡面小青瓦,飞檐翘角,翘角以雄为美。而在芙蓉古镇这种转角吊脚楼有土王行宫、红军医院等与古镇五里石板街构成了古镇标志性建筑,而石板街上磨光发亮的石板更是见证了古镇千年发展历史。

5、土家服饰文化与民间工艺

自古以来,土家族的服饰就是别具一格,分男装、女装和童装,头戴青丝帕,脚穿麻草鞋,彩丝绣钩花……形成自己的服饰文化。土家人善于绣花和织锦,自称“西兰卡普”,在古镇依然建着具有土家特色的织锦作坊,生产出土家服饰、土家织锦和绣花鞋垫。芙蓉镇上土家人与织锦作坊一样建有独具特色的竹篾加工作坊,编织出土家人特有的筛、簸以及xxx歌中精致的小背篓,同时还有石雕、木雕、根雕等,并以此来招揽游客。

6、民风民俗

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学。其内容丰富,有神话、歌舞、传说、民歌、丧葬文化等。取材极为广泛,主题明确,表现生动,流传深远,具有多学科价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如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梯玛歌、土家族民歌、土家族过年赶年等,而这些民风民俗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在芙蓉镇都有了一定的尝试。

二、芙蓉古镇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契机

1、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打造。永顺县委政府连续几年经济会议提出了旅游发展王村的战略决策,从资金、政策上给予了倾斜,给芙蓉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2、良好的发展空间。新建的国家二级公路1828线穿镇而过,张家界-王村-凤凰旅游线路已成精品旅游线路,电影《芙蓉镇》的拍摄,《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取景拉动了芙蓉古镇民族文化旅游向前发展。

3、土家族原始戏剧舞蹈毛古斯入选奥运开幕式。原始戏剧舞蹈毛古斯产生于土家族祭仪式中,土家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拔步卡”。作为湖南唯一入选奥运开幕式的表演节目,在国人和世人面前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土家族文化。这也给土家族聚居区和发祥地芙蓉镇发展民族旅游提供了天赐良机。

三、芙蓉古镇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旅游硬件建设,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搞好民族文化旅游,应重点突出、特点鲜明、丰富多彩的展览出民族文化,应避免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因地制宜,加强组合,包括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组合,主题不同的文化遗产景观组合等。加强民俗村,歌舞广场等硬件建设,如发展土家族民俗游,把当地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包括服饰、居住、饮食、歌舞、婚俗、土家织锦、刺绣等)组合后向游客集中展示,吸引游客。同时也给那些没有机会向更多游客进行展演的单项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展示平台,可谓一举多得。加强行业管理,对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区居民进行专门培训,进行民族统一着装,学会简单的土家语。对古街进行集中改造修建,构建土家吊脚楼群,打造土家一条街。

2、重视节庆、广泛宣传。土家族民间节庆尤其是土家族节庆本身就是一项价值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在这一大项目下又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子项目,可以说民间节庆是集中展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佳平台,例如,土家赶年过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首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不断引导、积极宣传民间节庆。其次,在重视开展民间节庆的基础上,汇集众多的遗产项目,策划举办了多项融经贸、体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节庆活动,如“中国土家族毛古斯节”、“土家族社巴节”等,通过多种媒体的全方位宣传,使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土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不同的展演形式闪亮登场,让参观者大饱眼福,也让来自民间的艺人或表演者,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得到收获,提高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3、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与可持续发展。一是以旅游开发促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两者并不对立,只要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所用,而科学的开发行为带来的效益是促使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二是用民族文化促进旅游发展,随着芙蓉镇旅游品牌价值升位,应抓紧对弥足珍贵的土家族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在遵循保留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开发出我县区域内的以展示土家族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众多旅游活动与旅游景观,进一步丰富芙蓉镇旅游内容,突出芙蓉镇文化旅游内涵,保持芙蓉镇旺盛的生命力与吸引力。三是搞好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我县民族文化遗产、特色工艺的多数传承者和拥有者因开展旅游增加了自身收入,改善了生活,甚至脱贫致富,使他们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要把我县民族文化遗产、特色工艺的传承者和拥有者更多的投入到我县的旅游经济发展,促使他们提高保护自身文化的'自觉性,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从而保证我县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最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报告范文 篇五

按照“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要求,近期,就文化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近年来,我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生态立区、民生为本、城乡一体、绿色发展”,特别自列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用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全面发力,“把山亭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建设,全方位、深层次的全域旅游现代治理体系已经形成,山亭旅游业走上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的快车道。为推动这项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区政协把文化旅游发展作为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组织部分委员进行了深入调研。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我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拥有4A级景区5处、3A级景区4处,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5处、省级旅游强镇10个。全区新增接待床位1000张,总数达到7200张;新增接待餐位4000位,旅游购物店发展到36家;全区接待过夜游客48万人次。我区成功举办全国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培训班,并以全国第九的优异成绩荣登“中国全域旅游魅力指数排行榜”。

一是党政统筹发展,打造山亭旅游战略性产业。从区域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把山亭建成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一方面,把生态旅游列为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去年,我区召开了全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大会,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全域旅游领导机构,并强化全域旅游工作履职监督,全域旅游发展指标纳入各镇街和相关部门年度考核。建立区域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强化全域规划、全业融合、全链提升、全程创新等统筹发展,形成了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另一方面,打破行业部门界限,整合各类资金政策,集中向旅游产业倾斜;采取项目化运作模式,一个重点旅游项目成立一个指挥部,由县级领导亲自挂帅督导推进。柜族部落获评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并成功创建全省金星级文化主题酒店;八路军抱犊崮抗日根据地遗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二是强化依法治旅,构建旅游现代治理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规划先行、强化监督”原则,在旅游市场治理的制度和手段方面进行创新,加快构建全域旅游联合执法机制和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我区建立了旅服、消防、公安、市场监管、食药、法院“六合一”旅游综合执法联动机制,开展全域旅游“百灵鸟”志愿者行动,形成了全民共创共建氛围。2016年5月,成立了全省首支旅游警察大队,在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为游客提供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又相继成立了全市首家旅游巡回法庭、山亭旅游市场监管分局,实践证明旅游市场治理的“创新体”, 真正推动旅游治理工作真正进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同时,在行业经营准入和监管、经营方式、服务规范等方面加强旅游行业标准建设,建立“山亭人家”农家乐评定验收机制,不断提升旅游业的治理水平。全区已成功创建“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102家。

三是抓好顶层设计,描绘全域旅游发展蓝图。为保护好特色山区的青山绿水,我区从顶层设计入手,在编制完成《山亭区中长期服务业发展规划》《翼云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抱犊崮-熊耳山旅游区5A级景区提升规划》等一批重大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坚持多规合一、科学发展,面向全国招标,完成《山亭区全域旅游发展与提升规划》,科学布局“一核一环两轴四区+四大综合体”,制定全域旅游发展重在产业培育的全区旅游三年行动方案,这为全区旅游业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有力引领旅游业科学持续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当前,我区全域旅游风生水起、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是旅游规划的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目前,我区旅游开发建设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缺少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未能做到全区旅游产业一盘棋,存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现象,不利于全区旅游事业整体发展。

二是旅游服务设施不健全。至今还没有区级旅游集散中心,道路交通指示系统延伸不够,一些旅游特色村道路较窄,景区及乡村旅游点普遍缺少生态停车场、休憩场所,区域之间衔接不够紧密,还没把景点串成“画卷”、把“珍珠”串成“项链”。

三是旅游招商力度不够,有好的规划项目,但缺乏大企业集团投资项目。我区自然资源丰富,引人入胜的景区很多,但是缺少开发资金,缺少有实力的企业对我们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能形成景区和企业强强联合、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是旅游服务水平、旅游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缺少对于信息化旅游的正确认识,没有理解“旅游业既是信息密集型的产业,又是信息依赖型产业”的真正内涵。大多数旅游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商业模式,信息服务能力非常差,完全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三、加快推进全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下步,我区将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积极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落地生根。特别是今年,将持续放大生态优势,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打造精品景区,举办品牌节会,推动整合营销,加速文化旅游发展,构建“龙头带动、多点开花”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报告范文 篇六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北湖区深入实施“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紧贴郴州“锦绣潇湘、别样郴州”旅游形象,打造“养生福地、水月北湖”旅游品牌,有力推进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一)资源禀赋较优。北湖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民俗文化丰富,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瑶族文化、义帝文化等在五岭大地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郴阳对子调、剪纸、龙女与柳毅传说、劝农故事、金仙传说等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历代涉足北湖区的文人墨客、达官名臣众多,如名相王陵、张九龄、寇准,名将周勃、马援、岳飞,文化名人沈佺期、宋之问、韩愈、柳宗元、秦观、王船山,理学家周敦颐、张栻,地理学家李吉甫、徐霞客等,都曾在北湖驻足,并留下了剑泉、燕泉、韩愈北湖叉鱼等历史古迹。北湖区还是湘南革命的发源地之一,有龙广洞革命根据地、邓华故居、十八红军墓等红色旅游资源,以骡马古道为代表的商埠文化,以中国女排“五连冠”为代表的体育文化,也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旅游资源,更有溶洞峡谷、草原丛林、湖泊温泉等原始资源,充分彰显了北湖文化旅游资源的魅力。

二、主要问题

尽管我区在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但我区旅游业仍处于观光型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整体规划不全。目前,我区文化旅游产业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发展还相对滞后,缺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消费趋势以及对各种文化市场发展应有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和引导,文化行业的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

(二)文旅产业发展不优。一是文化产业规模较水,层次较低。文化动漫、文化传承、娱乐演出、广告、印刷、教育培训业等整体上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无法形成大品牌,没有发挥产业的效应,无法起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作用。旅游方面有一定资源,但文化底蕴挖掘、开发不足,文化对旅游的影响力有限。如区内的瑶族文化、湘南民居木雕、大布江拼布秀、鲁塘砂罐烧造技艺等深入系统挖掘、研究不够,不能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较难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旅游产业链条不长。在传统旅游“六要素”中,我区目前只能基本满足游客“吃、住、游”的需要,在“行、购、娱”上还是短腿,具有北湖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少、开发力度不够。我区现有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山水产品多,文化产品少;观光产品多,休闲度假产品少;欣赏产品多,体验产品少;粗放产品多,高端产品少,难以留住游客,增加消费,延长消费链。

(三)旅游品牌不响。资源开发品位不高,缺乏像张家界、南岳这种在国际、国内叫得响的旅游精品,到北湖旅游的游客以郴州本地人为主,省外、境外游客占比不大。一些优秀的旅游资源还处于粗浅开发阶段,像仰天湖高山草原、仰天巨佛、永春的杜鹃花等景点,还缺少配套服务设施,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匆匆而去,留不住游客,无法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又带动不了当地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亟待挖掘现有旅游资源,塑造旅游品牌,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区内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文旅融合度不高。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躯,没有文化的旅游就缺乏内力,没有活力,没有旅游支撑的文化同样缺乏张力,难有生命力。北湖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民族民俗文化比较丰富,但挖掘不深,整合不够,培植力度不大,旅游的文化品位没有得到很好提升。

(五)文旅专业人才匮乏。我区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偏低,特别是文旅产业经营管理高端人才稀缺,导致文化旅游产品质量不高。

三、发展对策

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发展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北湖区在文旅融合发展上要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遵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文旅发展新途径,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加强统筹,因地制宜长远规划。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修订完善全区旅游总体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区文旅广体“十四五”规划,充分利用山、水、人、物四大资源,对全区文化旅游资源统一保护规划,开发和营销,做好产业布局,产业聚集,新型业态融合发展以及产品创意开发,产业链高端发展目的地体系建设等规划,力求突出北湖特色,找准景区(景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结合点,实现文化旅游的联动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同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产业发展和景区(景点)开发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区相关职能部门要从严把关,强化监督,确保我区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开发旅游资源,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二)立足区情,大力丰富文化体验活动。一是采取“文化+”模式,重点打造演艺综合体,围绕“湘南文化”“红色文化”“都市文化”等特色资源,策划凸显北湖区特色的标志性文旅项目,如北湖公园商贸圈、五岭广场金融圈,逢节假日组织消费节、赏灯节等,五岭广场组织大型综合文化演出,策划组织昆曲、音乐、电影、非遗、红色文化等主题文化活动,提升文化软实力。充分利用北湖公园人群集聚的优势,组织文化、体育、舞蹈等协会在北湖公园周边广场开展文艺演出、太极拳展演等系列文体活动,穿插互动娱乐项目,在友阿综合体集中规范发展美食、KTV、酒吧、足疗、电竞等一批休闲娱乐场所,提升夜生活品质文化,满足市民及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构建北湖公园夜间经济文化圈,培育夜间消费亮点。二是立足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结合湘昆剧、郴阳对子调、剪纸民间艺术和龙女与柳毅、劝农故事等民俗文化,在“夜听”字上做文章。以环五岭广场夜间休闲聚集区为主,五岭阁、市博物馆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带动文化消费和人气。三是充分利用我区西南山区道路曲折、森林覆盖率高等优势,开辟自驾游与露营房车聚集地,同时开辟攀岩、速降、探险等娱乐项目,让大量游客参与其中。四是打造一批文旅结合特色业态聚集区。如集中建设特色工艺品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酒吧茶楼一条街、休闲娱乐一条街和民宿一条街等。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活动内容,使游客完成日间游览后能有另一种精神享受和文化观摩。

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报告范文(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