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生态振兴调研报告范文【优秀6篇】

时间:2019-04-01 04:43: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济宁生态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篇一

标题:济宁生态振兴策略分析及建议

摘要:济宁市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开发,济宁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破坏和危机。为了实现济宁市的生态振兴目标,本调研报告对济宁市的生态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一、济宁市生态现状分析

1. 自然资源丰富:济宁市拥有大片的森林、湿地、水库等自然资源,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基础条件。

2. 生态环境破坏:近年来,济宁市的水质、空气质量呈现下降趋势,部分地区出现土壤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3. 资源过度开发:由于经济发展需要,济宁市部分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已被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

二、济宁市生态振兴策略建议

1. 强化生态保护: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等生态重点区域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2. 推进环境治理: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水质净化效果;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3. 资源合理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三、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

1. 建立科学规划:制定生态振兴规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2. 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督和处罚,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3. 增加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振兴工作。

结论:济宁市的生态振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环境治理、合理利用资源,才能实现济宁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济宁生态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篇二

标题:济宁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济宁市作为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本调研报告通过对济宁市的生态旅游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一、济宁市生态旅游现状分析

1. 自然景观资源:济宁市拥有丰富的山水景观、湖泊和湿地等自然景观资源,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

2. 人文资源:济宁市是孔子故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民俗,具备文化旅游的优势。

3. 旅游基础设施:济宁市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住宿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济宁市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建议

1. 挖掘旅游资源:加强对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打造具有济宁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

2. 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3. 加强旅游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媒体渠道,积极宣传济宁的生态旅游资源,提高济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 探索农村旅游发展: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旅游的结合。

三、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

1. 增强政府引导作用:加强政府对生态旅游的引导和规划,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2. 加强企业合作: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 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

结论:济宁市的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推广不足等问题。只有通过加强资源开发、提升基础设施、加强宣传推广,才能实现济宁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济宁生态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篇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xx 市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精准扶贫,实现了高质量的脱贫摘帽。现结合 xx 市脱贫攻坚实践,就其以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实践,实现高质量脱贫,推动乡村全面发展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与思考。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xx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来的。明确要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脱贫攻坚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与首要任务,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相互统一,共生共融,共同作用于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xx 市以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实践与典型经验 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首先要选准、发展扶贫产业。xx 结合自身优势及产业发展实际,确定发展农特产业及旅游业,带动脱贫。

为推动农业发展,xx 在稳定发展粮、油等传统农业的同时,扶持发展了茶叶、瓜蒌、油茶等六大特色农业。在精准脱贫实践

中,实行“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分类指导贫困户发展茶叶、瓜蒌、蚕桑等特色种养业实现脱贫;结合村发展情况,确定贫困村发展能够带动覆盖多数贫困户的主导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据统计,xx 市有 1000 余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 60 个贫困村、8500 多贫困户,60 个贫困村主导产业均达到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标准,26176 户发展了农特产业,全市茶叶、蚕桑、瓜蒌、油茶、食用菌等农特产业规模扩大至了 万亩。

在精准脱贫实践中,xx 大力发展旅游+、+旅游,推行景区包村和旅行社、酒店、农家乐等旅游主体包户,以订单、入股、劳务、创业等不同形式,带领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发展带动脱贫。全市 30 多旅游经营企业及旅游专业合作社结对 17 个贫困村,8000多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三年来共投入 1270 万元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旅游商品,18 个贫困村引进实施了投资旅游项目,规模近 2 亿元,xx 年以来,xx 全域旅游共带动6526 户、22589 人脱贫。

农村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 亿元,1200 多名贫困群众走上旅游商品电商脱贫之路。

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要扶志启智激内生动力。农民是农村主体,是农村建设的生力军。xx 注重对农民进行常态化的技术技能培训。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对贫困户加大了技术培训及服务力度,如农业农村局在 xx——xx 两年间,共举办 48 期培训 2300多贫困人口,并对 600 余户贫困户提供保姆式服务;致力于对贫困户进行志、智双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扶贫夜校等各阵地充分发挥阵地效应,扶贫夜校密集地“送思想、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仅 xx 年就举办了 2389 场次,参加人数 万人次。

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要打造宜居生态。在精准脱贫工作实践中,xx 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加大产业扶持,使贫困户能安居乐业。创新运用市场化方式保洁,推

进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业。

xx 创新方式,真抓实干,在精准脱贫工作中探索出了多个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的亮点做法与典型经验,主要有“一抓双促”的“xx 经验”。xx 村抓党建促发展、促脱贫,把“负债村”建成了“富裕村”、明星村。在脱贫工作中,xx 村实行三级—村干+党员+理事长包保贫困户制度。在村级发展上,xx 村成功探索出“村社一体、村企共建”模式。“一抓双促”的“xx 经验”被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并在全省予以推广。

xx 还建立起就业扶贫驿站、就业扶贫基地等,让贫困群众以家为中心,在 20 分钟左右路程半径范围内就业,以“家门口”就业方式使贫困群众既能看家,又能养家,实现脱贫,稳定一方。

这些实践促使脱贫增收短期目标与乡村产业长远发展的有效衔接。xx 市因地制宜,选准发展农特产业及旅游业扶贫,很好地减少了盲目发展新产业的市场风险,带动贫困户稳定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并推动了产业的进一步壮大。

xx 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在全面推进乡村发展中重点突出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与脱贫,以贫困地区问题的解决推进了整体的发展。产业发展、“双基”建设、生态宜居等方面,在要素、投入、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倾斜的同时,都重于激发、引导贫困地区的动力和发展,逐步坚实产业基础、补齐公共设施与服务短板,实现高质量脱贫的同时,又因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力推动了乡村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形成了相互支撑的格

局,实现了两者的有机互动。

三、精准脱贫工作的启示与思考 xx 在精准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发现工作中尚存需提升的空间,如农民中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帮扶干部积极主动性尚需 充分发挥等。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村的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 必须要进一步形成在党委领导下责任明确的协同大扶贫格局。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xx 党委政府主力推动、各方面齐心努力,实现了高质量的脱贫摘帽,将党委政府为主体的帮扶模式进一步升级为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市场、社会群体、贫困户等责任明确的协同帮扶大格局,明确政府、社会和企业作为帮扶主体、贫困户作为脱贫主体的责任,使社会群体、经营主体等由在政策推动下的带领脱贫上升到以责任自觉担当脱贫,让贫困户或农民真正发挥脱贫及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无疑会为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进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用之不竭的动力源。

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建设人才队伍,培育农民。xx的脱贫攻坚工作实践,有力地彰显了党组织的统领作用。农村发展,重要的是要有强有力的“当家人”及战斗堡垒,xx 村的巨大变化就是很好的见证。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培育好村级党组织、发挥好党员的作用。选好配强农村

党组织书记,培育好懂农业善经营的人才,注重从高校毕业生、乡村本土人才中选拔优秀人才,尤其是要注重培养本土人才,抓好村后备干部培养工作。

在脱贫攻坚巩固乃至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必须加大力度培育农民。有计划地培训农民,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选择发展项目,制订发展计划,参与计划的执行和项目的实施监督管理。通过充分参与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xx 村“五议三公开两参与”做法,让广大群众全面参与进来,群众的意志得以充分表达,也确保了决策的科学与合理,确保着全村健康有序发展。

必须要注重制度设计,聚焦实效改进考核机制。制度具根本性、持续性、长远性,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原则性的同时,要注重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政策既具可操作性,亦能最大限度体现政策关怀。如我们在关注既有贫困人群的同时,也要关注更广泛的贫困群体——表面上看较好,但实际生活水平较低的相对贫困人口。

从顶层设置一些享受低保及相关扶贫政策的前置条件。如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凭参加就业培训、务工凭据享受有关政策补助,享受产业分红等;动态化管理贫困人口,把“好事做好”贯穿于扶贫乃至一切工作的始终。

考核制度就是工作指挥棒,考核内容就是工作推进方向标。

考核评估是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的最有效工作机制。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及乡村振兴进程中,要聚焦实效来改进、完善精准体系,建立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促进真抓实干,落地生根,避免重形式走流程的评估工作;并注重结果运用,打造出一支懂农村、爱农村、会扶贫、作风硬的驻村干部队伍。

【篇二】

一、基本情况 xx 乡、xx 乡、xx 乡都是 xx 区的农业大乡,也是最早实现乡级农合联全覆盖的乡镇。三个乡的经济产业各有特点。调研过程中,许多村民、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干部向我反映,农村“三位一体”改革有效促进了农民利益联结“紧”起来、涉农资源“统”起来、合作运转“实”起来,让农民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区级部门和基层“七站八所”找到了改革路径、明晰了改革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化运作体系基本建立。围绕来料加工、柑橘、中草药、农家乐等十大产业,我们成立了覆盖主要农业产业和主要涉农经营领域的互助会。同时组建 4 个区域性“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中心,把全区 540 家农合联会员都纳入服务范畴,并由十大产业互助会作为农业主体对接市场,农合联全力高效协助配合,实现农民与市场无缝衔接。

2.实体化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区农合联运营资产经营公司和农民合作基金两大平台,优化整合涉农资源,有效破解农业生产

过程中的销售拓展、资金来源等一系列难题,形成了以 xx 乡方向明、xx 乡郑华丽、xx 乡徐志辉等一批能人带动下的合作创业格局,打造农民共建共享、共创共富的利益共同体。

3.精准化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比如,xx 乡种粮大户郑华丽通过农合联将现有的 45 台农机农具和 2 条加工设备生产线以租赁方式为全区 40 家种粮户提供服务,将全区 2100 亩的种粮面积扩大到 8450 亩,并实现每亩节本增效 300 元以上。xx 乡村民方向明注册成立 xx 早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产品经纪人+农户”模式,仅一个经纪人就带动辐射 500 多户农民,户均年增收 1 万元以上。

二、存在问题 1.缺少大机制保障,农合联服务功能的完善和涉农部门职能的转移还有待提升。农合联是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对农合联的介入并不是越深越好。按照省委文件“两分离”要求:管理与服务分离,监督与执行分离,需要将涉农部门的服务和执行的职能委托给农合联。但调研中发现,农合联毕竟是一个合作经济体,不是行政机构,不具备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资质。而各涉农部门的服务职能是在相对封闭管道内运行,职能转移涉及权力再调整、利益再分配。有些涉农部门在职能转移时存在“挑三拣四”“拖泥带水”的现象,服务职能“打架”情况仍然存在。比如,农民技能培训涉及农办、农业局等部门,让农合联来承接这项服务后,各方之间协调难度较大,在培训计划、资金保障等方面也难以统

筹安排。

2.缺少大主体引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目前产业互助会成员均为本地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大户,新引进的资本主体很少。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为 ,在全省来看不算低,但平均经营耕地规模不足 亩,全区 100 亩以上的经营大户不足 100 户,20 亩-100 亩的不足 200 户,经营规模偏小,土地分割零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仍显不够。此外,各类农产品品牌过多过滥,在产品营销、品牌打造、流通创新方面有效方法不多,缺少对接市场的龙头企业和品牌,柑橘等主导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3.缺少大规划统筹,资源的挖掘开发、综合利用不够。各农业主体更多的还是陷于“小农业圈”,就农业而发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拉伸得不够。“多规合一、多态融合、一体整治”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还不到位,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之间的多要素联动推进还不足,农村各类要素潜能的挖掘以及农民财产的赋权等力度不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与农村“三位一体”改革结合得不够紧密。这也导致乡村许多沉睡的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还没能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4.缺少大产业带动,愿意回归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人才不多。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确实带动了一些产业增效、一部

分农户增收,但离形成燎原之势、推动全面振兴还有差距。全区农业户籍人口为 万人,可是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为 万人,而且 50%以上是 60 周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农民收入的构成中农业收入只占 26%左右。“小农意识”普遍存在,一些农民将承包地视为私有,有些兼业农户把种植业当成副业,即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或放弃承包,土地流转难度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依然稀缺,很多农户不论是生产还是经销都与市场脱节。甚至二十多年过去了,区里的农业大户和带头人仍旧是当年那批先闯先试的人。

三、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我们应该把“三位一体”改革放到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去思考,系统谋...

济宁生态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篇四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紧扣发展要务不放松,一定要牢牢把握全县发展不足、发展不快的基本县情,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发展为了谁、靠谁发展,至关重要。归根结底,发展是为了xx人民,靠的是xx人民。对xx来说,全县求发展的共识基本形成,但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靠谁发展的“以人为本”还没有真正解决,资本的文化生态还没有真正形成。如何在xx发展和招商引资中,解决好这些问题,我认为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关键点。

一、以人为本,营造招商引资“政治生态”

要海纳百川。“水积而气聚,木茂而鸟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一个地方开放的意识有多强,开发的力度就有多大,发展的步伐就有多快。东莞人自豪地称他们这xx年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全世界最有钱的人吸引到东莞来投资;二是把全中国最缺钱的人吸引到东莞去打工。我们最大的差距还是在思想观念和开放意识上。招商引资实质就是开发开放的过程,当年海螺落户我县,就对我县行政机关的服务效能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大家转变观念,提高效率,这为推动全县上下思想解放、扩大招商引资,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外商投资不是扶贫。一个封闭排外的县,一个小家子气息浓厚的县,是注定发展不快、发展不好的。全县各级领导都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待招商引资,坚持局部服从全局、当前服从长远,算好大账,不算小账。

要万众一心。招商引资不是一出“独角戏”,而是一部大合唱,招商引资既是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更是关系全县发展的政治大局,各级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的理念,自觉服从、服务于招商引资开展工作,只有切实做到全县上下同吹一个号、同唱一个调,万众一心,同频共振,才能排除干扰和杂音,共同演奏出美丽的乐章。

要始终如一。招商引资、优化环境,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一个大项目的引进和成长,既需要众志成城的合力,更需要锲而不舍、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定力。xx海螺落户xx十年的历程,就是一个例证。在招商引资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勇往直前、义无返顾,争创新业绩,再铸新辉煌。

二、以人为本,培育招商引资“文化生态”

积极培育亲商、安商、和商的崇商文化。xx是桐城文派的发源地,传统的文化中,官本位意识较为浓厚,破除习惯性思维,需要领导干部带头,主动与外商交朋结友。先交天下朋友,后引八方资金。苏州市委书记为抓招商引资,在“三八”节把生活在苏州的外商的太太和台商的太太请到市会议中心,专门为她们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八”妇女联谊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望江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他们的手机上储存有上千位客商的手机号码,随时保持联系,这对我们都是很好的启示。如果我们一味在家等着客商上门来找,再大的投资也只能是“过路财神”,打水漂。

我们县就已经出现过洽谈项目落户周边县市的情况。更有在建项目因为种种原因迟迟无法开工建设,企业处在进退两难的困境。招商而不亲商,招商不能安商,不如不招。积极培育有为、互助、包容的创业文化。誉为“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xx,素有崇文尚武经商的传统,水运经济发达的明清时期,xx是与芜湖齐名的全国知名商埠码头。改革开放初期,精明的xx人踏遍全国各地,开展商品营销,用辛勤的汗水建设起美好的家园。现阶段,xx迫切需要加快工业化步伐,迫切需要一大批民营经济的兴起,迫切需要培育有为、互助、包容的创业文化。有为,就是要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敢闯敢试,勇于做大做强。互助,就是互帮互带,团结协作,不相互拆台,不内耗、不折腾。当前,要进一步加强政企、银企、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共渡难关。尤其是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成长性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包容,就是对企业在创业初期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多引导、多鼓励、多扶持,少批评、少挑刺、少评说。xx总理在今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说,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同样要以发展的眼光和一颗包容的心看待我们开发区以及乡镇落户的新生企业。

积极培育诚信、务实、精细的服务文化。坚持诚信为本,言必行,行必果。现有的政策规定要不折不扣的落实。对外商承诺的事项要坚决兑现,不能兑现的不要轻易许诺。对超越我们权限的事项,要尽最大所能帮助解决。务实,就是对投资者而言,“你有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一些同志在工作中习惯于开“空头支票”,工作推三落四,找种种理由和借口,有些几乎到了失职、渎职的地步。所谓精细,就是我们的服务要规范、细致,切实让客商感到温暖、便捷,很容易到达终点站,而不是始终停留于“中转站”。做到精细,就要强化一系列制度建设,切实改变办事散漫、拖拉的作风,做到提速提效、言之可行、落地生根。我们去外地考察,经常看到餐桌上每个来客面前都制作了精致的席位卡,上面写明来客姓名和职务,一坐下来,就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受。工作细致到这一步,可想而知工作人员在背后投入了多大的精力,也可想而知,对于这样的.团队,有什么事情办不了、办不好呢?所以说,“软实力”也能形成生产力。

三、以人为本,激活招商引资“民智生态”

弘扬亲历亲为的招商精神。招商引资,“一把手”是关键。作为各级领导,要努力做到“四个带头”:带头抓招商。今年改变以往县直捆绑招商制度,实行县干领衔招商机制。各位领衔县干既要挂帅,又要出征,不仅要带头完成自己的招商引资任务,还要督促、协调本组的招商引资工作,确保本组的招商任务也能按期完成。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是招商引资的第一责任人,要努力在本地区、本单位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头宣传推介。要掌握必要的招商推介技巧,知己知彼,便于交流。特别要善于抓住投资方的心态,围绕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围绕我们能够提供的资源、项目重点推介。带头接洽客商。领导接洽的过程,就是加强沟通、增进感情的过程,就是给客商增强投资信心、投资勇气的过程。带头解决问题。项目引进来,还只能说是一个好的开始,在项目审批、征地、拆迁、建设等环节,还有大量的协调服务工作,有一些是工作人员推进不了的,领导要亲自过问,跟踪问效,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弘扬群策群力的招商精神。招商引资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好两个方面积极性:一个是调动好广大干群的积极性,让广大干部热衷招商,让人民群众支持招商。空谈易,实干难。要让大家都来做志愿者、实践者,不做评论家、空谈家。另一个是,调动好广大xx在外人员的积极性。人脉资源优势是我县最大的优势之一,要通过深入细致地工作,加强亲情、乡情联系,调动广大xx在外人士的爱乡爱土情结,激发他们支持家乡、服务家乡、投资家乡的热情。

弘扬锲而不舍的招商精神。与一位客商从相识到相知,招一个项目从洽谈到落户,更多的是“持久战”,是“马拉松”。为之,要有一股钻劲。搜集招商线索,是招商引资的基础工作,我们要有钻研信息的本领;要有一股粘劲,不怕吃闭门羹,不怕碰钉子,不怕坐冷板凳;要有一股韧劲,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沉下心来,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做到不灰心、不气馁、不言败。今年,区位和资源条件较差的钱桥镇能够实现规模工业项目“零”的突破,白梅乡能够落户多个工业项目,都是与其负责同志有一股韧劲分不开的。

四、以人为本,创新招商引资“环境生态”

要举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全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招商引资的“强磁洼地”。

提升开发区层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经xxx同意并指定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建设规划。这是我省迄今为止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规划,机遇千载难逢。作为皖江北岸重要县份,我们一定要锲而不舍地抓好项目申报工作,确保将我县开发区纳入示范区建设区域,并争取先行先试,努力将我县开发区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为加快县域经济崛起打牢坚实的基础。

形成全县支持开发区的合力。坚持项目引进向开发区集中。县开发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要尽可能的到县开发区落户。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具备独立建区的乡镇都可以实行“飞地”政策,所引进的项目与县开发区实行税收共享。县开发区今年要确保新增入园工业项目不少于0家,力争达到xx年支持海螺一样服务、支持开发区发展。在项目审批、金融融资、规费收取、用工服务、治安保障等方面,对开发区企业实行全方位的支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开发区还可出台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措施。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提高开发区自我发展能力。县开发区要坚持走“以园养园、共建园区、园政合一”之路,提高自主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继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抓好土地储备工作,加强用地管理,提高集约用地水平。要创新投入机制,多方筹措建设资金。要千方百计加大安商工作力度。

济宁生态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篇五

关于大学生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优秀五篇【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化和减少,农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逐步滞后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坎。近年来围绕落实农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难题

街道村地处街道北面,距离城区 公里,下辖 7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519 户,农业人口 1781 人,现有耕地面积 1947 亩,人均耕地约 亩。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散分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如村 5 组其中一户农民 亩旱地被划分成 10 余 块,最小的一块地只密植了 3 株柑桔。分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 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相互掣肘;

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

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难以协商一致;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围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通过承包权入股、土地预流转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构想

在村调研发现,虽然

群众意识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种弊端,也有将土地“集零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具体路径,缺乏组织者。如农户间相互可以进行土地调换,但各怀心思,效果有限;外部业主整体流转集约经营因农户意见不一难以达成。鉴于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听取民意的基础 上,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的构想:以生产社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农户的耕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 对农田进行集中整理,引进专合社、龙头企业进行成片经营。在具体探索过程中,我们分别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经营试点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流转协议》等,组织街道及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宣传动员并与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情况下,以书面协议形式,每户农民将所有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所在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和村集体资产公司完善入股相关手续,实现土地标准化整理和规模化经营。

三、土地股份制的实践和成效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街道以村为试点村,通过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吸引民间投资,以村集体资产公司为主要载体,建立“公司+ 合作社+农民”的互利共赢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血橙基地,切实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一)落实三权分置。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后,推进土地股份制改革, 要坚持推进“三权”分置并行,落实好集体所有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这是开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实践中,稳定农户承包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权权能;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行由农民一次性出租让渡土地经营权向入股经营、合作经营等共享土地经营权方式转变,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

(二)规范资源管理。街道村 2017 年注册成立市区社区集体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现有山坪塘、渠道、提灌站、村道、村级公益性房屋等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通过回收分散的集体资产,对村级“三资”开展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村集体经济共有人进行确认,为下一步村集体收益分配提供依据。按照“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思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公司,集体公司聘请专合社和农村经纪人负责生产经营,通过把村集体资源资产折股量化组建村集体公司,并整合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吸收民间资金,实现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赢。

(三)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以区大规模绿化行动项目(混交林)为支撑,通过新栽苗、嫁接等方式,规范化种植塔罗科血橙 1000 亩。注入社会化资本,完成“伙儿山牌”血橙商标注册,通过电商平台开展前期市场拓展、销售。

二是林下种植蔬菜、芽菜等,并与公司签订蔬菜订单收购合同,培育近郊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

三是发展特色水产和肉牛生态养殖,利用嘉隆竹木专业合作社竹笋加工废料为牛饲料,牛的粪便作为种植血橙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种养循环。

四是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血橙、蔬菜种植、有机草莓等产 业,融合新村发展和七洞湖休闲体验,打造村田园综合体品牌,建立 1-2 家星级农家乐、农业公园,形成轻纺园区和南观路农业旅游示范点。

(四)优化利益机制。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对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村集体公司争取区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 90 万元投入血橙种植项目,专合社吸收民间资金和技术,通过采取“村集体资产公司+专合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户、村集体公司和参与“三变”改革的新型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和合作机制,确定村集体与合作社共占 4 成、入股农户占 6 成的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拟实施经营收益二次返利,切实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股东权益。同时,聘请本村种植大户、贫困户进行长期或临时性工作,以工资收入的形式回馈种植大户和农户。

(五)开展新村建设。加快“四好村”创建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实施农村房屋改造、风貌改造、环境整治、洁净亮化工程;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三大革命”,示范区内农房、道路及沿线人居环境改善逐步提升,适度统一,彰显特色;推进乡风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完善“一约三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反黑会),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院落等评比,开展法律明白人、法律进乡村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大力弘扬自强不 息、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

关于大学生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优秀五篇【二】一、我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力资源匮乏制约我市乡村振兴发展。

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市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 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 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乡村人实用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乡镇街道人因为政府最近几年大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导致人才集中于几个乡村。

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市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乡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

济宁生态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篇六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林业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同时把兴林之计、富民之策作为重要地位,在抓好实施通道绿化、交通沿线绿化、镇村绿化、环城绿化作为大造林绿化工程,提出建设生态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创新营造林机制、经济林产业富民、强化资源管护的四大战略,整体推动绿色林业建设进程。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4306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83%,林木绿化率达到。

(一)退耕还林工程。XX年开始试点,XX年全面实施,各级党委、政府把退耕还林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明确把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是否具有战斗力的试金石,退不下坡耕地就退官退位。截至XX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29293公顷。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XX年启动后,进一步加强管护工作,建立森林管护站20处,竖立护林宣传标语30个、小型固定标志牌117块,配备专职护林员108人;累计完成封山育林29293公顷,为4个国有林场的1180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社会统筹,使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

(三)四大造林绿化工程。两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重点通道绿化648公里,补栽路段公里,植树483万株,在出县际交界处,高标准建设绿化树120公里,绿化面积2100亩;完成交通沿线绿化1900亩,环城绿化1200亩,村屯绿化82个,渠系校院绿化101个。

林业建设主要做法与特点

XX年以来,**县采取超常规举措,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投资,高质量施工,相继实施了四大林业重点工程,推动**林业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成为**林业史上发展最快、投入最多、质量最好的时期。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县政府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先后下发了(关于搞好四大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工程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县、乡两级政府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部门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严格实行政府负责、部门组织、年度考核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考核机制。XX年开春后,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动员会和推进会,及时进行安排部署。近期,县委、县政府实施以木兰交界处至**道两旁进行绿化工程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近年来,**县把依法治林、强化森林资源管护作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违法征占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精心组织,摸底排查,累计查处各类林政案件18件,给予行政处罚43人,罚款万元,补种树木2300株,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万元。二是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历来是个森林火灾高发的地区,境内有2个省直林局所属24个林场,有1000多万亩的森林和未成林地需要管护。面对日益繁重的森林防火任务,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决定)和(全县林区山区实施封山禁火的命令),通过层层签订防火责任状,加大督察力度,及时组织扑救,取得了近29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和无扑救人员伤亡的好成绩,有力地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推进了吕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问题与建议

调查发现,**县是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3%的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治理与破坏矛盾突出。通过实施“四大战略”,林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是,林业建设还面临着任务重、难度大、产业发展滞后等不少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森林资源管护任务越来越重,经费更加缺乏。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退耕还林、通道绿化管护任务日益繁重,乱砍、乱采、乱挖屡禁不止,加剧了地表植被破坏。建议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强化管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努力提高林分质量水平。

林业产业开发相对滞后。产品加工开发力度不够,龙头企业发展缓慢,销售信息渠道不畅,森林旅游和林下产业开发利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借鉴“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经济林产业化基地建设,实现富民强县。特别要重视经济林优良品种选育,坚持以优良品种带动优质发展,避免一哄而起的低效盲目发展。同时,重视加工产品的品牌意识,严把原料和加工质量关,尽快形成拳头产品和品牌,提高发展效益。

林业技术力量不足,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林业站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由于人员、经费、管理体制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建议加强县、乡林业站和技术推广站队伍建设,科学核定编制,调整充实人员,落实经费,真正承担起科技服务、技术指导、维护森林资源安全的重要作用。

这次调研,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林业发展”为主题。在全党全国掀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高潮的新形势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林业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线践行科学发展观要突出解决什么问题,用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来审视林业发展的轨迹,通过调研,我们得到两点重要启示:

(一)生态建设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环节入手,让广大群众尽早感受到生态建设的成效。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怎样才能使林业生态建设进一步持续发展?我们在深入分析县情、林情的基础上,提出了“身边增绿”的林业发展新思路。就是从“身边增绿”抓起,从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民居环境入手,把传统意义上的对林业生态建设长周期、慢效益与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紧密联系和结合起来,使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效尽快造福于广大群众。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环城绿化,先后组织实施城区乡镇村绿化重点工程,完成了环城林绿化和防护林建设,完成道路两侧绿化,基本形成环城“绿色长廊”,使整个县城被浓绿环绕。居民有了休闲的好场所,民居环境大为改善。“身边增绿”工程的实施,使广大群众充分感受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效,从而更进一步调动了人民群众造林的积极性,把投身林业生态建设变成了自觉的意愿与行动。

(二)林业发展必须与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使广大群众从林业发展中受益。过去一提起林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长周期、慢效益。这样的状况使得广大农民不愿投身林业,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和发挥。把群众经营林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林业长期效益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有机联系起来,使林业发展真正与广大农民致富意愿、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融为一体。农民群众一旦从林业发展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际利益,必然从根本上焕发起建设林业、发展林业的热情,必然把林业作为自己的致富源泉而备加珍惜,林业的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切实的保障。

通过对**县林业发展的调研,我们深切体会到,林业战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林业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林业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为广大群众提供日益丰富的林产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林业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把林业发展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林业的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区施策,分类指导。这就是我们通过对**林业的调研,对林业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初步思考。

济宁生态振兴调研报告范文【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