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展观摩报告范文模板【实用6篇】

时间:2013-09-08 07:50:4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设计展观摩报告范文模板 篇一

标题:《探索创新设计的无限可能——参观设计展览报告》

正文: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一场设计展览,展览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设计师的作品。通过观摩展览,我深深感受到设计的无限可能性,并对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次设计展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览规模庞大,包括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多个领域,每个展区都展示了设计师们的创意和智慧。我特别被一件名为“未来城市”的室内设计作品所吸引。设计师运用了现代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城市的未来形象展现出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未来城市的生活场景,这让我对设计的创新力和影响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设计展览也展示了设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产品设计展区,我看到了许多智能家居产品和智能穿戴设备。这些产品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设计,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例如,一款智能镜子能够根据用户的面部特征给出护肤建议,让人们更好地保养自己的皮肤。这些设计不仅让我看到了技术与设计的结合,也让我认识到设计的价值在于为人们带来便利和舒适。

最后,这次设计展览让我深刻感受到设计的社会责任。在平面设计展区,我看到了一系列环保主题的海报设计作品。设计师们通过视觉表达,向人们传达了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共同行动起来保护地球。这些作品激发了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并让我认识到设计的力量不仅在于创造美,更在于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共鸣。

通过这次设计展览的观摩,我对设计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设计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为人们提供便利、增加生活品质的工具。设计师们通过创新的思维和技术手段,为社会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我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设计师,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设计展观摩报告范文模板 篇二

标题:《创意与艺术的碰撞——设计展览观摩报告》

正文:

近日,我参观了一场设计展览,展览中展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设计作品。这次观摩让我深深感受到创意与艺术的碰撞,也对设计师们的无限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赞叹不已。

首先,这次设计展览展示了设计师们的独特创意。在展览的平面设计区域,我看到了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海报设计。这些设计作品不仅在形式上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它们传达了设计师对于世界的思考和观察。例如,一幅名为“城市之心”的海报,通过抽象的形式表达了城市中繁忙而纷杂的生活,让人们思考自己在这个都市中的位置和意义。这些作品让我认识到创意是设计师们灵感的源泉,也是他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解读。

其次,设计展览中的艺术元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展览的室内设计区域,我看到了一件名为“光影之舞”的作品。设计师利用灯光和投影技术,创造了一个梦幻般的空间。在那里,观众可以感受到光影的流动和变化,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世界中。这次观摩让我明白到艺术是设计的灵魂,设计师们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情感和内涵。

最后,设计展览中的创新技术也给我带来了启发。在产品设计区域,我看到了一款名为“智能家居”的产品。这款产品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设计师们通过技术的创新,为人们带来了更便捷和舒适的生活体验。这让我认识到设计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与科技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

通过这次设计展览的观摩,我对设计的理解更加深入。创意、艺术和技术的融合是设计师们创造出令人惊叹作品的关键。他们通过独特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我希望将来能够学习和借鉴这些设计师们的经验,为创意和艺术的融合做出自己的贡献。

设计展观摩报告范文模板 篇三

2007年4月20日在天津刚刚邀请冯骥才、马国馨等共同出席“瑰宝”丛书建筑文化研讨会,4月23日京津两地几十位建筑师又聚在天津院图书馆展开了纪念“世界读书日”的非建筑弼读的AT。自3月发布“风雅运河全国摄影大展”后,申报作品已十分踊跃,为此在“烟花二月”的4月24日下了扬州,确定了可供“大展”的扬州博物馆的场地等事宜。26日滨海新区“京津沪”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研讨会,则体现了一种新思维,它已展示根植沃土的规划师及建筑师滨海新区的作品。同在4月29日,上午看望了文化学大家王世襄,品读了讲述他学兼中西长、盛不衰风范的《奇人王世襄》,下午由BIAD传媒协办且支持的“费菁+傅刚及其中央美皖等学生设计作品”展在泰康顶层空间画廊开幕,我认为,它更意味着一种建筑与艺术的文化教育状态的生成,表达了一批有志向的中国青年建筑师对文化自觉的追求。

对建筑的理解建筑家有太多的定义,但作家冯骥才的一席话,会使建筑师“吃惊”:“建筑是历史留下的活着的空间,它是一方水土的创造……”这是别有意味的文人的建筑学评说,同样“世界读书日”的茶座,读到建筑师们的“非建筑阅读”的体会,使之相互渗透,沟通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而是在推进着文化的普及。为此我在“建筑师的书缘”茶座上倡言:我们的努力是希望让城市可读,让建筑可读让建筑师可读。因此,所有这些活动的推进都会营造起最广博且“原创”之沃土

在4月29日造访学辈王世襄老人时,他送我三本书刊有“李庄琐记”的《读书》杂志2007年3期;名家笔下的俪松居主人《奇人王世襄》及由王世襄书的《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当我向他汇报《建筑创作》杂志自2006年11期开始系列刊出“田野新考察报告”时老人连连赞同,他希望这份“报告”应是对“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一个继承,应该成为当下反映中国建筑传统并能思考传统与现代如何结合的“新”营造汇刊。4月18日的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为“文化景观和自然纪念物”,恰恰这一天《中国文物报》刊出徐苹芳、罗哲文谢辰生、傅熹年的专家建议督促古建筑等遗存调查修缮报告的编写出版,我想,建筑文化考察组所坚持的“田野新考察报告”或许正为此做出了一个有益的实践。

“写在建筑艺术学院成立之时”是中国美术学院许江院长在4月21日《美术报》发表的文章,他提出蔡元培先生是在一个民族文化行将褪色的时期提出创建艺术大学的理想,他认为中国美院是一所备受活的历史煎养的大学,对于学院的架构,蔡元培先生早年就提出四大院设想即绘画院、雕塑院、建筑院、工艺美术学院。面列蔡元培先生构想的实现,讷江认为,建筑学科落户美术学院,本身就是对传统的工程学科的跨界和超越,其文化指向必须更为重视建筑的文化品格。这些联想,或许是我们探讨为建筑创作营造原创“土壤”、并最终走向世界的基本立意。

设计展观摩报告范文模板 篇四

【摘要】 问题探究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法。学校坚持不懈探索,寻求到创新根源在于问题探究;把问题探究作为增知、长智、强能、冶情和励志的过程;把问题探究作为教学活动的策略,促进了学生成长。

【关键词】 小学生;问题;探究;成长

重庆市渝北实验小学从2001年开始“小学生科普教育问题探究模式研究”。我们以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问题探究为索引,把学校内部的学科教学活动与社会(社区)及家庭结合起来,探究结合点和学习的最佳途径与方法,促进学生有效的开展各项问题探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问题探究作为增知、长智、强能、冶情和励志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追寻问题探索研究。

1 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研究都要学会提出问题,我们在实践中着重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提问。如,提出“人为什么天天要吃饭?为什么天天要刷牙?为什么不能乱扔废弃物?”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如果让学生真正弄清楚,这对于学生自觉形成科学文明的习惯是会有好处的。

从学习中提问。如,提出“大雁为什么要往南飞?牛顿发现地球引力有什么用?为什么圆周率是”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只要老师善于引导,便会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

从活动中提问。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参观“城南污水处理厂”和“人和空气监测站”时,许多学生提出“什么是生活污水?国家生活水排放标准是什么?空气污染物有哪些?空气污染指数是什么?”等问题这些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但又是我们生活无法回避的,引导学生去主动了解这些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

2 激励学生主动实践探索,获得结论

任何问题提出之后都需要鼓励学生经过实践探究,去主动获得结论。

猜测或提出假设。在提出某一问题之后我们往往不知道其结论是什么,这就需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或提出假设。如有的孩子看见自己的爸爸经常吸烟,但从未见到有什么异常,身体健康,便提出“吸烟真的有害吗?”的疑问,这时可以假设吸烟无害有益。

设想探究路径或制定计划。在对某一问题提出假设之后,就应设想一下该如何开展探究活动或制定探究计划。若要说明“吸烟是否有害”,可引导学生从有关资料中获得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调查和实验来获取信息,并设想或制定探究的过程。

实验研究。当设想和制定出探究计划后,就可以通过查寻、访问、调查、实验来展开研究活动。如有学生通过阅读有关书籍了解道“静电可以除尘”,更提出利用静电吸尘技术来解决重庆工业废气的污染,在老师引导下,经过探究实验终于设计制作出了“静电除尘烟囱”,此项设计在重庆市首届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竞赛中荣获集体项目一等奖,该项实验效果明显,还在重庆卫视“成长”栏目中演播。

收集各种相关信息。无论采用那一种方法,都应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应该包括考察报告、统计数据、实验报告等一系列的信息资料,为后面的分析、解读提供丰富翔实的材料。

分析和解读信息。当我们从各方面收集到许多信息之后,就应开始分析和解读信息。请看这是学生对自己压岁钱的统计分析:

设计展观摩报告范文模板 篇五

教学背景

《化工设计概论》是一门综合专业课程,要求将一个系统(如一个工厂、车间或一套装置)全部用工程制图的方法,绘制成图纸、表格及必要的文字说明等方法编制成相关的技术文件,指导生产、技改和建设。PVC(聚氯乙烯)的生产工艺成熟,极具化工生产过程的代表性。通过该工艺流程的考察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对照《化工工艺设计概论》这门课程,学习现实生产中的工艺流程设计,加以验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水平,仅重点考察整个工艺流程中的聚合工段,其他工段作为辅助考察,了解其工段的任务即可。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中职精细化工专业二年级下学期学生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已经对化工生产过程有所了解,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对化工原理、化工生产过程、工艺条件的确定和设备的选型等有了深入的学习,为考察法学习化工设计和化工工艺课程打下一定基础,但查找资料和数据的处理能力不足,需要重点引导。

[教学时数]课外两星期:考察的计划与准备。课内10课时:考察5课时;整理资料与展示成果2课时;学生评价和总结1课时;教师点评和总结1课时;反馈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PVC生产工艺进行实地观察、体验、研究,巩固、验证、扩大已学的化工知识,获得实际生产方面的知识;

2.丰富其专业经验,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工艺设计与生产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相互交流与学习;

3.锻炼学生组织协调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专业精神,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教学方法]总结性考察。以小组形式,每组由4-5人构成。

设计展观摩报告范文模板 篇六

[摘 要]“多元教学模式”是我们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它基本做到了“三个结合、四个转变、五个提高”,初步实现了政治理论课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目标。

[关键词]教改 探索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83-02

[收稿时间]2013-05-27

为学生上课状况,优化教学效果,使中国新现代史纲要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课程组决定开展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论证、探索、总结,我们终于在2012年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措施凝练为“多元教学模式”。本学期,我们又对此模式作了进一步完善,现公之于众,以求同行指教。

一、“多元教学模式”的一般定义

所谓“多元教学模式”,就是将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元素有机结合、综合运用的教学模式。

二、“多元教学模式”的一般形式

1.在上课形式上,将原来教师讲课为主的“满堂灌式”、“注入式”教学模式置换为理论课(教师讲课)、研讨课(学生研讨)、实践课(社会实践)并重的“三合一”教学模式,每种上课形式教师均要根据教学内容写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2. 在施教地点上,将原来只在教室内上课拓展为教室内、校园内(教室外)、社会上(校园外)多地点上课。一般情况下,教师讲课、学生研讨统一安排在教室内进行;社会实践中教师推荐的纪录片、相关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观赏由学生自选时间在学校图书馆视听室、电子阅览室等地方完成;社会实践中的课外考察、参观等项目,安排学生在校园外教师推荐的地点进行;社会实践中的课外阅读,由学生自选地点阅读教师推荐的众多参考书目中的一部分书籍(可以是电子书籍)。

3. 在时间分配上,一般情况下教师讲课安排一课时,学生研讨也相应安排一课时(即每次上课,采用“一节讲课+ 一节讨论”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不单独占用上课时间。

4.在作业形式上,将原来在书上找答案、抄答案的“死”的作业形式改为动脑、动手、动眼的形式多样、内容不一的“活”的作业形式。如老师推荐书目的读书报告,相关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纪录片的观后感,相关历史遗迹景点、纪念馆、博物馆考察报告,相关历史问题的小论文等。

5. “多元教学模式”的简明公式为:教师讲课 + 学生研讨 + 社会实践 + 灵活作业。

三、“多元教学模式”实施的前置条件

1.教师能对教材内容透彻理解、灵活处理,从而能将原本两节课才讲完的内容安排在一节课讲完且不伤大意。这是实施“多元教学模式”的前提。

2.教师能准确抓住每一章的核心问题、理出其内在逻辑并围绕它设计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领会问题的本质。这是实施“多元教学模式”的基础。

3.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很好的研讨题目和社会实践项目。这是实施“多元教学模式”的关键。

4.课程组成员齐心协力。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课程组成员只有相互合作,彼此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专长,才能在业务水平上相互促进和提高,最终使大家对教材都有更深、更好、更透的理解,从而把教改推向深入。这是实施“多元教学模式”的保证。

四、“多元教学模式”实施的规则

1.先讲课后研讨。先讲课后研讨并不是说讲完课就研讨。因为研讨的前提是事先布置研讨题目,并指导学生去查阅参考资料。只有在掌握一定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学生研讨时才能言之有物、持之有故,才能达到让学生开阔视野并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目的。由于查阅资料、消化资料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特地做了这样的安排:第一周讲完课留下相关的研讨题目,等第二周上课时,第一节课就安排课堂研讨(研讨上一周留下的问题),第二节再讲新课并布置下一次的研讨题目,以此类推。在学生研讨的过程中,老师主要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负责安排学生发言的顺序,提炼学生发言的观点。等学生研讨结束后,老师再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进行点评。点评主要是指出学生观点的可取之处,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针对个别错误的观点,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究竟错在何处。

2.教材内容合理优化。理论教学课由于要将原本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浓缩为一节课完成,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优化,优化的原则是“增、减、删”并重:凡中学教材涉及的内容,要一带而过或干脆删掉;凡能反映主题的材料,教师要在教材已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充实,努力增强其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总之,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将原来需要两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讲完。有些课堂上没时间讲但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去认知,并在下次研讨时适当地顾及到这些问题。

3.理论教学多管齐下。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时,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口头表述、图片展示、影视回放、原声再现、专家视点等。理论课除教师主讲外,有些历史问题还要请学生讲述,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4.研讨题目数量适中。每次理论教学课结束时,教师布置的研讨题目数量最多不要超过三个。太少(如一个题目)不利于学生选择,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太多(超过三个)课堂上也没时间展开讨论,达不到深化理解教材的目的。

5.酌情划分学习小组。为保证研讨课的质量,教师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10人左右,选举一位组长。组长根据研讨课题的需要,负责组织本组学生查找资料、整理材料、撰写研讨课答辩文稿、指定本组答辩人。教师要鼓励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阐述自己的观点。

6.事先公布评分标准。为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和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的兴趣,教师要合理制定并事先公布评分标准,及时给参与研讨发言的同学打出成绩并计入期末总分。评分的标准以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度、引证材料的广度、论证逻辑的严密程度为基准,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均给予相应的分数。鉴于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研讨内容,再加上每次研讨课因时间所限(45分钟)一般只能安排七八个学生阐述观点,所以每位学生回答问题的得分,均认为是该学习小组全体同学的得分。但为鼓励学生踊跃代表本学习小组阐述问题,特对阐述问题的同学每次额外奖励一定的分数(不超过所得分数的10%)。

7.精心选择社会实践项目。教师要根据讲课内容精心选择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每一章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参加或不参加,但整个学习过程每个学生至少应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到相关的历史遗址、景点考察,观看相关的纪录片、影视剧,自编自演历史情景剧,阅读相关的专著。每次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应撰写考察报告、心得体会(观后感、读书报告)。根据学生所写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的质量,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分数。考察报告、心得体会是平时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期间每人不少于三份。

8.合理分配各项活动所占期末成绩比例。学生的学业成绩由期末考试得分、课堂研讨发言得分和社会实践得分总加而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40%,课堂研讨成绩占30%,社会实践成绩占30%,总分100分。

五、“多元教学模式”的初步总结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基本实现了“三个结合、四个转变、五个提高”。

所谓“三个结合”,是指“多元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实现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教学与学生研讨”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资料、影视剧、历史场馆”相结合。“三个结合”丰富了“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深化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程度,提高了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认识水平,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所谓“四个转变”,是指“多元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实现了由单纯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转变;由教师讲解历史结论向教师指导学生推导历史结论转变;由教师释疑解难问题向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探索、解答疑难问题转变;由学生被动学习向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转变。“四个转变”扭转了学生听课没精打采的状态,激发了学生上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所谓“五个提高”,是指“多元教学模式”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思辨历史问题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搜集、阅读课外资料的能动性;明显提高了学生口头、书面论证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五个提高”最终落实在教学效果上,就是初步实现了政治理论课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目标。

总之,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与传统的“满堂灌式”、“注入式”教学模式相比,“多元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向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2] 周向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探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3] 易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研讨式教学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

[4] 娜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

[5] 桂署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研究式教学活动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2,(9).

设计展观摩报告范文模板【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