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素材:孔融让梨我不让(推荐5篇)

时间:2015-04-08 08:14:3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考素材:孔融让梨我不让 篇一

孔融让梨我不让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智慧和谦逊而闻名于世。而他与曹操之间的一段关于让梨的故事更是广为传颂。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尤其是在高考备战阶段,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孔融让梨,以及我们自己是否应该效仿他的行为。

故事发生在曹操出征的时候,当时曹操身边的人都对他非常恭敬,只有孔融保持着平常心。有一天,曹操在路上遇到了孔融,曹操问孔融是否愿意让梨给他,孔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曹操问孔融为什么愿意让梨给他,孔融回答说:“人之常情,得到好处时会感到高兴,而丧失好处时会感到痛苦。既然您是天子的大将,每天都在付出辛勤的努力,我为什么不能给您让梨呢?而且,您是我的上司,作为下属的我,更应该尊敬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融的让梨之举并不是出于怯弱或者势利,而是出于对上司的尊重和对人情的理解。他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世间没有绝对的利益,每个人都会有得失,只有把握好人际关系,才能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机会。这也是孔融之所以能够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孔融让梨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孔融让梨的精神并不是要我们放弃自己的权益或者追求无条件的妥协。相反,他的行为是建立在对他人尊重的基础之上。在高考备战阶段,我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盲目追随他人的意见。但是,我们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妥协,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这样才能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其次,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尊重他人并不是一种弱势,而是一种智慧和勇气。在高考备战中,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相互推动,共同进步。如果我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与他人分享和合作,那么我们将会错失很多机会和资源。而如果我们能够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我们将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和竞争力。

最后,孔融让梨的故事还告诉我们,成功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在高考备战中,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进步。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总之,孔融让梨的精神告诉我们,尊重他人并不是一种弱势,而是一种智慧和勇气。在高考备战中,我们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妥协,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这样才能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高考素材:孔融让梨我不让 篇三

让梨与人际关系

孔融让梨的故事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让梨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而让梨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解决方式。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争执和冲突。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与他人发生摩擦,而这个时候,让梨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让梨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屈服于他人,而是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做出妥协和退让。当我们懂得让梨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维护好人际关系。

让梨也是一种修养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人。在与这类人交往时,如果我们能够懂得让梨,尊重他们的意见,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化解矛盾,维护好人际关系。让梨并不是软弱和妥协,而是一种智慧和胸怀。只有懂得让梨的人,才能够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取得更好的交往效果。

然而,让梨也需要我们保持适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一味地退让和让步,否则我们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利益和尊严。因此,我们需要在让梨的时候保持适度和平衡,既要考虑到他人的需求,也要为自己争取合理的权益。只有在维护好自己的同时,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让梨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谦逊和宽容的心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让梨。让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更是为了展现自己的高尚品质。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孔融一样,在生活中做到让梨,成为更好的自己。

高考素材:孔融让梨我不让 篇四

高考素材:孔融让梨我不让 篇五

  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回顾事件

  孩子坚信自己没有答错!

  昨晚,记者联系上孩子父亲,他告诉记者,这个微博引发的热议,他也没有想到。孩子就在本市中心城区一所小学读一年级,当他看到试卷后也问过孩子,孩子说自己不是搞恶作剧,“我问:你为啥写‘我不会让梨?’他答:我认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的。我问:为什么呢?他答:因为他只有4岁。”他还说,孩子十分坚信自己的答案,所以这道题他没有订正,在父亲跟他沟通时,孩子非常确定地说要问一下老师后才订正。

  在网上热议中,大部分网友认为“老师判错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良好的行为品质并不是做题考试

就能学会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务求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诚实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在这件事上,老师的做法确实有点武断,我们可以批判道德教育的方式有问题,但不能据此便理直气壮地说:孔融让梨我不让就有理!

  一位网友说,这是一道好题,但需要老师去引导孩子。这个红叉很粗鲁,其实孩子答案原本无可厚非。第一,孩子是讲规则的,父亲授权,严格按照年龄大小来分,自己的比弟弟的梨大,可以不让。道德教育不应该要求人人都做圣人。第二,这个孩子至少说了真话,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让梨”的好。[1]

  还有人表示,老师不让孩子说真话,“怎样才能使整个社会有诚信呢?不管是作为语文题还是德育题,这样判都不合适。”还有人质疑:题目明明问“你会怎么做?”只要答出自己做法就可以了,只要没答非所问,怎么能打叉呢?如果题目改成“你认为应该怎么做?”这才可以凭价值观来判断正误。当下,在21世纪,我们强调个人权益较多,或许“不让”才更符合主流。

  有人表示同感,他举例说:我小外甥上小学时遇到一道语文题,说,把“大”字加上一点,是什么字?我外甥写成“犬”,被老师判了“×”,据说唯一正确答案是“太”。

  也有人说:"这件事情是不对的,现代人的思想,必须改观,毕竟人士在进化的."还有不少人认为,这道题出得有问题,“教改这么多年了,语文这门学科仍偏重于德育,真正的语文知识却很弱,文言文、世界文学、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些核心点反倒没人重视,看看成年人平均每年读几本书,知识面多窄,且以读书为兴趣的人少得可怜。”

  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这道题有问题,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和思想道德课其实无法完全脱节,在语文试卷里出现这样的题无可厚非,“中国教育的问题确实很多,可拿这个说事就很无聊了。人和兽的区别是人有抑制力,有是非观,懂谦让和礼貌。这题本身就包含了对孩子是非观的.培养和引导,和教人说谎根本无关。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抢最大的,就是释放人性吗?”

  有人猜测,也许这是一道逻辑题,“这题没毛病,孔融是让梨的,如果你是孔融,那你就得让梨,这是基本的逻辑。如果题目问:如果是你,会怎么样?那可以答:我不会让梨,也可以回答:会让梨。”因此,这道题和德育、智育、诚信、启蒙……都没有关系。

  让记者有些惊讶的是,这位孩子家长也不完全认为问题出在老师一方,“语文老师在试卷上打叉没有错,换位思考的话,我也会在错误答案上打叉。正因为是语文课,教会孩子如何阅读,正确理解短文中心思想很重要,我也认为这样回答确实是错的。”

  不过,他对题目本身,即使“是否需要用这个典故来教育下一代中华美德”这件事,则持保留意见。他认为,德育课和语文课很难完全分开,德育教育是贯彻在所有行为习惯和细节方面的,不是喊口号,不仅可以在语文课上体现,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如果要教育孩子,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告诉孩子‘安全带不系,车就不动’,‘出电梯,帮忙按住开门钮,让别人先走’等”。在他看来,教孩子这些规范,都要比让梨更贴切、更有效。

  他还表示,打算一直保留着这条微博,“可能过10年后给儿子看,会非常有意思。”

高考素材:孔融让梨我不让(推荐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