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素材整理:孔融让梨我不让【优质3篇】

时间:2016-03-01 04:19: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考素材整理:孔融让梨我不让 篇一

孔融让梨我不让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士,被誉为“千古第一贤人”。他在《论语》中有一则著名的故事,即“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让位,懂得尊重他人。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懂得让位,他们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并且还以此为荣。在这个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首先,让位需要一种高尚的品质,即宽容和谦虚。然而,现代社会强调个人利益,个人主义思潮泛滥,很多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不愿意为他人让步。他们认为只有争取自己的利益才是正确的,让位是软弱和失败的表现。这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让位不被重视的现象。

其次,让位也需要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现代社会普遍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成功,这使得很多人忽视了道德和公共利益。他们认为只有争取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而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权益。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变导致了让位行为的减少。

然而,让位并不等于放弃自己的权益。相反,让位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让位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成长。正如孔融所说:“让梨,是为了给人们树立榜样,让大家学会互相尊重和关爱。”让位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品质和修养。只有懂得让位,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在我看来,让位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行为。我们应该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权益。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摒弃个人主义思潮,培养宽容和谦虚的品质,以实际行动践行让位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高考素材整理:孔融让梨我不让 篇二

让梨之道:互相尊重与和谐共处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经典典故,它告诉我们要懂得让位,懂得尊重他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懂得让位,他们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并且还以此为荣。这种现象引发了我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如何通过让梨之道实现互相尊重和和谐共处。

首先,让梨之道需要我们树立起尊重他人的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他人也有自己的权益和需求。我们不能总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权益和需求。只有当我们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重要性时,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

其次,让梨之道需要我们培养起包容和谦虚的品质。包容是一种宽容和理解他人的态度,它可以使人们和睦相处,减少冲突和矛盾。谦虚是一种谦逊和虚心学习的态度,它可以使人们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只有当我们具备了包容和谦虚的品质,才能真正做到让梨之道。

然而,让梨之道并不等于自我放弃。相反,它是一种互助和合作的行为,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通过让梨之道,我们可以建立起互相支持和帮助的关系,实现和谐共处。只有当我们懂得让位,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在我看来,让梨之道是一种智慧和力量的体现。它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品质和修养。我们应该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权益。只有通过让梨之道,我们才能实现互相尊重和和谐共处的社会。

总之,让梨之道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行为。我们应该通过培养尊重他人、包容和谦虚的品质,实践让梨之道,实现互相尊重和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高考素材整理:孔融让梨我不让 篇三

2016高考素材整理:孔融让梨我不让

  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回顾事件

  孩子坚信自己没有答错!

  昨晚,记者联系上孩子父亲,他告诉记者,这个微博引发的热议,他也没有想到。孩子就在本市中心城区一所小学读一年级,当他看到试卷后也问过孩子,孩子说自己不是搞恶作剧,“我问:你为啥写‘我不会让梨?’他答:我认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的。我问:为什么呢?他答:因为他只有4岁。”他还说,孩子十分坚信自己的答案,所以这道题他没有订正,在父亲跟他沟通时,孩子非常确定地说要问一下老师后才订正。

  在网上热议中,大部分网友认为“老师判错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良好的行为品质并不是做题考试就能学会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务求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诚实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在这件事上,老师的做法确实有点武断,我们可以批判道德教育的方式有问题,但不能据此便理直气壮地说:孔融让梨我不让就有理!

  一位网友说,这是一道好题,但需要老师去引导孩子。这个红叉很粗鲁,其实孩子答案原本无可厚非。第一,孩子是讲规则的,父亲授权,严格按照年龄大小来分,自己的比弟弟的梨大,可以不让。道德教育不应该要求人人都做圣人。第二,这个孩子至少说了真话,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让梨”的好。[1]

  还有人表示,老师不让孩子说真话,“怎样才能使整个社会有诚信呢?不管是作为语文题还是德育题,这样判都不合适。”还有人质疑:题目明明问“你会怎么做?”只要答出自己做法就可以了,只要没答非所问,怎么能打叉呢?如果题目改成“你认为应该怎么做?”这才可以凭价值观来判断正误。当下,在21世纪,我们强调个人权益较多,或许“不让”才更符合主流。

  有人表示同感,他举例说:我小外甥上小学时遇到一道语文题,说,把“大”字加上一点,是什么字?我外甥写成“犬”,被老师判了“×”,据说唯一正确答案是“太”。

  还有不少人认为,这道题出得有问题,“教改这么多年了,语文这门学科仍偏重于德育,真正的语文知识却很弱,文言文、世界文学、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些核心点反倒没人重视,看看成年人平均每年读几本书,知识面多窄,且以读书为兴趣的.人少得可怜。”

  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这道题有问题,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和思想道德课其实无法完全脱节,在语文试卷里出现这样的题无可厚非,“中国教育的问题确实很多,可拿这个说事就很无聊了。人和兽的区别是人有抑制力,有是非观,懂谦让和礼貌。这题本身就包含了对孩子是非观的培养和引导,和教人说谎根本无关。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抢最大的,就是释放人性吗?”

  有人猜测,也许这是一道逻辑题,“这题没毛病,孔融是让梨的,如果你是孔融,那你就得让梨,这是基本的逻辑。如果题目问:如果是你,会怎么样?那可以答:我不会让梨,也可以回答:会让梨。”因此,这道题和德育、智育、诚信、启蒙……都没有关系。

  让记者有些惊讶的是,这位孩子家长也不完全认为问题出在老师一方,“语文老师在试卷上打叉没有错,换位思考的话,我也会在错误答案上打叉。正因为是语文课,教会孩子如何阅读,正确理解短文中心思想很重要,我也认为这样回答确实是错的。”

  不过,他对题目本身,即使“是否需要用这个典故来教育下一代中华美德”这件事,则持保留意见。他认为,德育课和语文课很难完全分开,德育教育是贯彻在所有行为习惯和细节方面的,不是喊口号,不仅可以在语文课上体现,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如果要教育孩子,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告诉孩子‘安全带不系,车就不动’,‘出电梯,帮忙按住开门钮,让别人先走’等”。在他看来,教孩子这些规范,都要比让梨更贴切、更有效。

  他还表示,打算一直保留着这条微博,“可能过10年后给儿子看,会非常有意思。”

  网友观点

  观点1:说心里话不算错

  看到这位小朋友说真话却被判错,网友纷纷站出来“鸣不平”。“说真话怎么能算错呢?这道题既然问"你"的想法,那写出自己的实际想法就对了啊,凭什么说不让梨就是错?”一位网友这样说道。而更多网友则认为,这是一道开放性考题,“言之有理”就算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更不能算错。

  观点2:学完课文该学会让梨

  在大多数网友支持小朋友“说真话”的时候,也有一些网友站在了改卷老师一方。他们的观点是,既然学完了《孔融让梨》这篇课文,就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如果学了课文却学不会让梨,“那课文不是白学了吗?”所以,他们认为这题应该判错。

  网友评论

  让不让梨可以讨论,这是一种开放性的题目,怎么能要求你有标准答案?

  哈哈,如此真性情的回答,这才是人性化的表达,我如果是老师,一定给打钩。

  @耐操的心:这种题都能分出对错?你问的是人家的主观想法,人家说实话,你怎么能说错了呢?你难道要逼孩子说谎吗?

高考素材整理:孔融让梨我不让【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