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重力》教学设计【实用4篇】

时间:2013-07-03 09:49: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科学《重力》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探索重力的力量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物体落地、水往下流、树木向上生长等现象。这些现象都与一个重要的力量——重力有关。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一起探索重力的力量,了解它的作用和影响。

一、目标:

1. 了解重力是什么,以及它对物体的作用;

2. 能够观察和描述重力对不同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落地现象,引发学生对重力的思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落地?为什么物体会往下掉?

2. 概念解释(10分钟):

向学生介绍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个使物体往下掉的力量。

3. 观察实验(15分钟):

将不同重量的物体(如小球、石块、铅笔等)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并观察它们的落地速度和路径。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重的物体下落得更快?

4. 小组探究(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物体(如小球)和一张斜面。让学生通过调整斜面的角度,观察物体滚下斜面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滚下斜面的速度与斜面角度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滚下斜面的速度会随着斜面角度的增加而增加?

5. 总结概括(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重力对物体的影响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越大,下落速度也越快。同时,重力还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滚动的速度,斜面角度越大,物体滚下的速度越快。

6. 拓展延伸(5分钟):

通过观察其他重力现象,如水往下流、树木向上生长等,让学生思考重力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和影响。

7. 课堂练习(5分钟):

布置练习题,检验学生对重力的理解程度。

8. 课堂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小学科学《重力》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实践探究重力的力量

引言:

重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往往难以直观地理解它的作用和影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力,本节课将以实践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和实验,从而深入感受重力的力量。

一、目标:

1. 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能够通过实践探究观察和描述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重力现象,如物体落地、水往下流等,引发学生对重力的思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落地?为什么水会往下流?

2. 实践探究(2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些小球和斜面。让学生通过调整斜面的角度,观察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滚下斜面的速度与斜面角度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滚下斜面的速度会随着斜面角度的增加而增加?

3. 概念解释(10分钟):

向学生介绍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个使物体往下掉的力量。通过实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重力与物体的质量和斜面角度的关系。

4. 观察实验(15分钟):

将不同重量的物体(如小球、石块、铅笔等)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并观察它们的落地速度和路径。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重的物体下落得更快?

5. 总结概括(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重力对物体的影响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越大,下落速度也越快。同时,重力还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滚动的速度,斜面角度越大,物体滚下的速度越快。

6. 拓展延伸(5分钟):

通过观察其他重力现象,如水往下流、树木向上生长等,让学生思考重力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和影响。

7. 课堂练习(5分钟):

布置练习题,检验学生对重力的理解程度。

8. 课堂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探究心得和体会。

小学科学《重力》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学习有关牛顿的资料,了解前人对重力的研究。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

  在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力的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思考水往低处流的原因,然后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地球上存在着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再通过学习有关牛顿的资料,了解前人对重力的研究。

  本课让学生探究与重力有关的事实和实验,在此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讨论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不断发展。

  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再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到地球引力的存在,最后交流收集到的牛顿及其发现地球引力过程的资料。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践活动——分析整理——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四)重点难点: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重力,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瀑布图、棉花、地球仪、地球引力方向图、铁架台、细绳、乒乓球(橡皮)、剪刀;

  视频:瀑布、牛顿研究地球引力的过程。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小学科学《重力》教学设计 篇四

  【课题】

  【教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重力》教材

  【授课教师】

  徐泽心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学情分析】

  1、认知特征:热爱物理,思维敏捷。

  2、背景知识:知道什么是力,对重力有感性的认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老师引导,让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中途进行必要的实验论证。

  2、学习方法:积极配合老师,努力思考理解内容慨念,进行交流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资源】

  人教版课本,重力ppt课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重力定义,重力的大小: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发展空间,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小学科学《重力》教学设计【实用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