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登泰山记》的背景和作者,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意图;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2.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 应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分析文章;
2. 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
教学准备:
1. 课文《登泰山记》的复印件;
2. 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3. 课堂互动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泰山的美景图片和介绍泰山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阅读理解(10分钟)
让学生先独立阅读《登泰山记》,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2. 文章的结构如何?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写作技巧?
3. 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有什么作用?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并在白板上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同时,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材料,探究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修辞手法。
Step 4:整体讨论(10分钟)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作者要用“登泰山记”作为文章的标题?它与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关联?
2. 作者在文章中通过描写泰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底蕴来表达什么?
3.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吗?为什么?
Step 5:拓展延伸(15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或地方,用《登泰山记》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写一篇游记,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评。
Step 6:总结反思(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反思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探究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目标:
1. 理解《登泰山记》的主题和意义;
2. 分析文章中的具体细节和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2. 分析具体细节和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运用批判思维分析文章的意义。
教学准备:
1. 课文《登泰山记》的复印件;
2. 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3. 课堂互动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泰山的图片和介绍泰山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阅读理解(10分钟)
让学生先独立阅读《登泰山记》,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2. 文章中的细节和描写手法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细节或描写手法进行分析,并在白板上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同时,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材料,探究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细节和描写手法。
Step 4:整体讨论(10分钟)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作者要用“登泰山记”作为文章的标题?它与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关联?
2. 作者通过描写泰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底蕴来表达什么?
3. 文章中的细节和描写手法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吗?为什么?
Step 5:拓展延伸(15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或地方,用《登泰山记》中的描写手法写一篇游记,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评。
Step 6:总结反思(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反思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文言文教学是高一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学习兴趣受到影响。而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恰恰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保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更是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设计就是想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设计提要〕
本设计根据各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画图法第二段:导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摘要法第六段:讲解法
〔实施步骤〕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
2.在课文疑难处打上记号。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二、学习第一段
每大组推举一名代表上台,根据第一段内容在黑板上画出详图。
画完后比一比,哪一组的代表画得最好。
各组的学生都可以为本组上台的.代表提供帮助和参考意见。
〖说明〗本段有“阴”“阳”“东”“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词,有“汶水”“济水”“谷”“古长城”“日观峰”等表示地点的词,如果能准确画出详细示意图,就说明这一段读懂了,示意图上出现的问题也正是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多个示意图一比较,孰好孰差,谁对谁错,也就清楚了,教师再适时点拨,问题也就解决了,学习兴趣也激发起来了。
三、学习第二段
每两人一小组,分好工:一人根据第二段内容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另一人根据登山路线图写出游览导游词,二人必须紧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组抽一个小组上台演示:一人画一人讲(边画边讲)。教师根据情况作些提示或指导,最后讲评。
〖说明〗此段是重点段,有叙述有描写,难点较多。画登山路线图着重熟悉作者所经过的地方:京师(起点)、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东谷、天门(终点);导游词着重解决登山时间、行走距离、登山情况、途中所见,以及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读懂、读通,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四、学习第三段
要求学生根据第三段的描写,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日出的情景,分别描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发言,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发言作出评论,教师作小结。
〖说明〗此段是写得最好、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但作为文言文,今人读来稍嫌简略,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经验不够,所以学生难以真正领会作者笔法的高超,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五、学习第四、五段
要求学生从第四段中摘录出表现泰山人文景观的词语;从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无”的自然景观。
〖说明〗
这两段没什么难点,不难读懂,但关系到游人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不能忽视,用摘要法做一个总结,能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留下较深的印象,。
六、学习第六段
教师介绍“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学成就及其艺术特征和风格,重点介绍本文作者姚鼐。
〖说明〗有关作家生平创作及重要文学流派的知识是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
七、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语言简洁生动的特色。
〖说明〗本文的艺术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体会得到,不需过多讲解。
八、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说明〗可适当补充一些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