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3篇)

时间:2019-07-07 02:16: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篇一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禁火寒食,祭祀祖先和英雄,祈求平安和幸福。那么,寒食节究竟是为了纪念谁呢?

寒食节最初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文学家屈原。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是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誉为楚国的国民英雄。然而,由于政治上的阴谋和诽谤,屈原最终被贬为楚国的外臣。在贬谪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离骚》。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家国沉沦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据说,在屈原被贬谪期间,他曾多次呼吁国君改革政治,保护百姓利益,但是却遭到了朝廷的冷遇和诬陷。最终,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寒食节那天,绝望地投江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为了纪念屈原的贡献和悲剧的结局,寒食节被设立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在每年的寒食节,人们会禁火寒食,不生火煮饭,以示对屈原的哀悼。同时,人们还会前往山川河流等地,祭祀祖先和英雄,感谢祖先们的恩德,并祈求他们的庇佑和保佑。

寒食节的习俗也非常丰富多样。除了禁火寒食和祭祀祖先的活动外,人们还会举行划龙船、放风筝、踏青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对屈原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寒食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的表达。通过寒食节的庆祝活动,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屈原的事迹和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情感纽带。寒食节的举办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篇二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寒食节并不是为了纪念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为了纪念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

寒食节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据传说,楚国的国君在一个寒食节的时候,突然感到非常寒冷,但是他并没有生火取暖。当时的宫廷官员非常担心国君的身体健康,但是他们却不敢轻易违背国君的意愿。最终,国君在节日结束后才让人生火,但是他却发现自己的宠物狗已经冻死了。

国君非常伤心和悔恨,他后悔没有听从宫廷官员的劝告,为了纪念这个悲伤的事件,他下令将这个节日定为寒食节,人们在这一天都要禁火寒食,感受冷风的寒冷。国君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人们记住他的教训,不要忽视身边的人和事情。

寒食节的习俗也因此形成。每年的寒食节,人们会禁火寒食,不生火煮饭,以示对国君的敬意和怀念。同时,人们还会前往山川河流等地,祭祀祖先和英雄,感谢祖先们的恩德,并祈求他们的庇佑和保佑。

寒食节的庆祝活动也非常丰富多样。除了禁火寒食和祭祀祖先的活动外,人们还会举行划龙船、放风筝、踏青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对国君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寒食节的庆祝活动,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故事和其中的寓意。寒食节的举办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团结合作和珍惜生活的价值观。同时,寒食节也成为人们表达敬意和怀念的方式,让人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感受生活的真谛。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篇三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清明寒食,为缅怀晋国大夫介之推介休绵山——清明(寒食)节的发源地 在我国悠久的民俗文化中,因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只有两个:一是五月端午,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一是清明寒食,为缅怀晋国大夫介之推。对此,叶剑英元帅有过精辟论述:“以寒食寄托哀思,为了怕引火再烧了绵山。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子死难日乘龙舟往汩罗江丢粽子一样,一来为了纪念屈原,一来也怕鱼类再糟蹋屈子的躯体。这是无权的人民群众怀念他们所热爱的历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时期的两位贤哲,一南一北,双星辉映;一水一火,赴义成仁;一江一山,永载史册。寒食节起源,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文公上绵山悼念介之推。当时,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郦姬迫-害而流-亡国外,行至五鹿,在最困难的时候,随臣介之推“割股奉君”。

  十九年后,重耳返国为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赏当年随他流-亡的功臣时,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认为自己顺应天命辅君复国,不愿再同那些邀功争赏之人同朝为伍,便携老母隐居到介休绵山。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便亲自来到绵山寻而不获。文公无奈,听人之计,放火烧山,本想逼他出来,但直到大火熄灭后,才发现介之推母-子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悼念介之推,文公下诏,在介之推忌日,禁烟寒食。第二年寒食节的次日,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那棵被烧死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他触景生情,想起介之推割股奉君时对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赏,只愿你做一个清明的国君!”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以上故事,在先秦时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庄子·盗拓篇》、屈原《离骚·惜往日》、《吕氏春秋·介立》及西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刘向《说苑》等历史名著中都有记载。后来,介之推隐居被焚的绵上成为介休县的来历,《左传》云:“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司马迁《史记》说得更明白:“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秦始皇统一全国划分郡县时,将介之推隐居之邑命名为“界休”县。按《辞源》注: “界”的本义为“边界”;“介,作界”。而“休”,《说文解字》注曰:“息止也,从人依木”。可见“界休”与“介休”本为同义,都有以绵山一带为子推封田“疆界”或“边界”之义,且含有敬仰子推安息的'意思。秦时“界休”县,隶太原郡,两汉沿袭,《汉书·地理记》、《后汉书·郡国志》都有明确记载。到了晋代,自称为“左传癖”的著名学者杜预在其《春秋左氏传集解》中注:“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从那时起,“界休”改为“介休”,介之推隐居在介休绵山成为定论。后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记》以及历代《山西通志》、《汾州府志》、《介休县志》,都有详细而准确的记载。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休绵山介之推被焚的确切记载,最早当为西汉末年桓谭《新论》卷11《离事》中说“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虽病不敢触犯。为介之推,故也。”显然,西汉时期,为纪念介之推而禁火寒食的习俗已扩大到太原一郡甚至更大的地域了。稍后《后汉书·周举传》记载更为明确:“太原一郡,旧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这里不仅说明了寒食是因“介之推焚罕的“旧俗”,而且寒食时间延长到一月。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在《明罚令》中云:“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之推。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文中不仅提到寒食范围已由太原一郡扩大到三晋各地,而且时间增加到“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可见三国时期寒食习俗愈演愈烈。到了两晋南北朝以后,记述寒食习俗是为纪念在介休绵山被焚的介之推的文章随处可见。周斐《汝南生贤传》曰:“太原旧俗,以介之推烧死,至其亡时,民为绝火食,老少多死。”东晋陆翙《邺中记》载记确切:“冬至后一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三日。”《晋书·石勒传》、《十六国春秋》皆有记载:“石勒时,雹起西河介山,大如鸡子,平地三尺,洿千余里,树木摧折,禾稼荡然。勒问徐光,光曰:‘去年禁寒食,介推帝乡之神,历代所遵,或者以为未宜替,故有此灾矣。’勒下书曰:‘寒食既并州之旧风,朕生其俗,不能异也。’尚书其促检旧典,定议以闻。”北魏太和二年(496)二月,魏孝文帝下诏禁止国人绝火寒食,诏曰:“除介山之邑听为寒食,自余禁断。”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昔介之推怨晋文公赏从亡之劳不及己,乃隐于介休绵山中。”“介之推抱树而死,百姓哀之,忌日为之断火,煮醴而食,名曰寒食。”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记载:“绵山火禁,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介之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禁,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不举火。”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