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3篇】

时间:2018-03-06 03:28: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篇一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清明节是为了纪念和追思祖先而设立的,同时也是人们祭扫墓地、悼念逝去亲人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踏青赏春、祭祖扫墓、参与各种民俗活动,既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

清明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在古代,人们认为阳气在清明节时最旺盛,所以在这一天祭祖扫墓可以得到更多的祝福和保佑。清明节最早的祭祖方式是献食品和祭祀祖先的饮食器皿,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祀祖先的丰盛餐食和烧纸钱。人们相信,通过祭祀祖先,可以让先人在天堂里得到安宁和幸福,也能得到他们的保佑和庇护。

除了祭祀祖先外,清明节还有踏青的风俗。这一天正逢春季,气候宜人,树木绿意盎然,所以人们选择在这个时候踏青赏春。踏青是一种欢乐祥和的活动,人们会结伴出游,欣赏自然美景,同时也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在踏青过程中,人们会采摘嫩绿的野菜,品尝各种春季美食,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另外,清明节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扫墓。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整理墓地附近的环境,清扫墓碑、修剪枝叶,然后在墓碑前献上鲜花和香烛,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扫墓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仪式,更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敬意。

总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它不仅是对祖先的纪念,也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通过祭祀祖先、踏青赏春和扫墓等活动,人们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展示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这一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篇二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据说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人们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举行祭祀仪式,以纪念逝去的亲人和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节日。

清明节的风俗主要包括祭祖、扫墓和踏青三个方面。首先是祭祖,人们会回到自家的祖坟前,献上食物和酒水,点燃纸钱,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这一传统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家族和血脉的认同感,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其次是扫墓,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整理陵园、清扫墓碑,献上鲜花和香烛。这一活动既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逝者的思念。扫墓过程中,人们还会在墓地附近野餐、聚会,共度愉快的时光,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最后是踏青,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宜人,大自然万物复苏。人们会结伴出游,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恢弘与生机。在踏青的过程中,人们会采摘嫩绿的野菜,品尝春季的美食,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除了这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如今的清明节还有一些新的活动和形式。比如,一些地方会举办清明文化节、清明祭祖大典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传统文化。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人也会通过网络祭祀、虚拟扫墓等方式来纪念亲人。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对祖先的纪念,也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通过祭祀祖先、扫墓和踏青等活动,人们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展示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这个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篇三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传统节日清明“属”阳历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起源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做“寒食” 迎清明

  风俗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作清明节的来历典故

  典故一: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典故二: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典故三:

  重耳在流亡期间饿晕,跟随他的忠臣介子推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汤给他吃,他当上皇帝后,忘了他,后来想起来去请他请不来,有人出了个主意,逼死了他,他抱着柳树,拿着血诗,诗中有清明两字,故称清明。

  典故四: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典故五: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