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3篇】

时间:2016-07-04 08:36: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篇一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其由来与传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始于周朝时期,当时的人们会在每年的清明时节祭祀祖先和扫墓。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习俗和民间传说。

传说中,清明节与伟大的古代文化英雄——贤人杜牧密切相关。据说,在唐代,杜牧曾在清明时节追思故友,为了纪念他们,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明》诗。这首诗中描绘了人们在清明时节扫墓、祭祀的场景,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成为了后人纪念清明节的重要诗作之一。因此,杜牧被誉为清明节的“始祖”,他的诗歌也成为了后来清明节习俗和文化的重要参考。

另一个与清明节有关的传说是关于著名的古代诗人屈原。据说,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但由于政治斗争的阴谋,他最终被贬谪到了汨罗江。在屈原投江自尽后,楚国的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的清明时节都会划船赛龙舟,以示对屈原的怀念和哀悼。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以上的传说,清明节还与农耕文化和自然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古代农耕社会中,清明时节正是春季播种的关键时期。人们相信,在清明节期间祭祀祖先和扫墓可以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因此清明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祭祀和感恩的时刻。

总的来说,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丰富多样,从杜牧的诗歌到屈原的故事,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尊重祖先、怀念英烈和感恩自然的价值观念。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清明节的内涵,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具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意义。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篇二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它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和尊重祖先的传统。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清明时节是阳气初生、万物复苏的时刻,因此在这个时候举行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活动,以感恩祖先和祈求来年平安和丰收。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有着许多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贤人杜牧和屈原的传说。贤人杜牧是唐代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清明时节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描绘了人们在这个时候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情景。由于他的诗歌影响广泛,后来的人们将他视为清明节的“始祖”,并将他的诗作作为纪念清明节的重要参考。

另一个与清明节有关的传说是关于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忠臣,但由于政治斗争的阴谋,他最终被贬谪到了汨罗江。在屈原投江自尽后,楚国的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的清明时节都会划船赛龙舟,以示对屈原的怀念和哀悼。这一传统至今仍然保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以上的传说,清明节还与自然变化和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古代农耕社会中,清明时节正是春季播种的关键时期。人们相信,在清明节期间祭祀祖先和扫墓可以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因此清明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祭祀和感恩的时刻。

总的来说,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丰富多样,从杜牧的诗歌到屈原的故事,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尊重祖先、怀念英烈和感恩自然的价值观念。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清明节的内涵,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具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意义。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篇三

  相传,春秋战国期,晋国人介子推,有恩于遭难时的晋文公。晋文公当了国君后曾放火烧山,希望逼出带母亲上山隐居的介子推,领取俸禄。哪知介子推宁死不仕,结果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为此悔恨不已,此后每到放火烧山那日,宫中便禁止生火,以此纪念怀念介子推,慢慢形成了“寒食节”。寒食节后,晋文公又定下了祭祀介子推、为其扫墓的“清明节”,清明扫墓又成风俗。此传说可信与否暂且不说,不过介子推确有其人,《左传》上便有记载,但名叫“介之推”,仅称他是“隐而死”,并无晋文公放火烧山的情节。但不论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寒食节和清明节由来已久。

  寒食节其实是一个“励志节”。在隋唐之前,人们重寒食、轻清明。到李隆基(唐玄宗)做皇帝时,将清明节扫墓正式编入礼典,属当时的“五礼”之一,清明节的地位因此得到抬升,清明假期与寒食节连在一起,成为当年继元宵假期之后春天里的“小长假”( 4天)。到李亨(唐肃宗)当皇帝时,或许觉得小长假不够长吧,又增加了寒食清明节的假期天数,将唐玄宗定下的寒食清明假期4天增加到7天——在中国节假日史上,清明节首次成为了真正意义的`“黄金周”。“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寒食城东即事》,描绘了人们在清明节纷纷走出户外,踢球、荡秋千,十分热闹。王维还感慨说,年轻人应该每天出去游玩,何必要等到清明节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在清明节写下“留饧和冷粥,出火煮绿茶”。清明节生火品茶,佐以麦芽糖、冷粥,想必别有一番风味。

  到了宋代,清明节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宋代继续了唐代喜欢放假的做法,寒食与清明两节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而且两个节日已完全融合为一体,并移植进了上古时“三月三”上巳节的某些娱乐功能,人们出游喜欢来到水边。清明节也是宋人重要的节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扫墓的风俗更浓,这从北宋人张择端绘于清明时节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时人从汴京(今开封)野外扫墓归来的情景。宋代清明节里,皇家和民间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热闹程度不输元宵节。时开封人孟元老在后来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当年京城过清明节的气氛:“京师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清明弄柳”这一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了极致。此外,清明节插柳枝,赏杜鹃,也受到诗人歌咏,让今人感受到清明节的独特魅力。

  随着唐宋的远行,清明节的繁华和热闹也不复存在。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务员多假制度被否定,节假日大为减少。但元时清明节与寒食节从功能和活动内容上看,在事实上合成了一个节日,仍与元正(旦)一样,是元代最重要的节假日之一。朝廷会放假3天——要知道,元代皇帝的生日天寿节(唐时称天长节)和冬至才放假2天。到了明、清两代,寒食、清明二节则完全退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序列,政府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3大节假日。虽然不放假,时人仍喜欢过寒食节、清明节,要外出扫墓、春游。

  由上可知,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祭奠亲人、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和朋友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祭拜祖先,并不是封建迷信,这是对故去的亲人的一种思念、想念,告戒后人不要忘记先人,故去的老人。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的接力传承!

  【拓展】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