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带来端午节的故事【3篇】

时间:2012-06-04 04:50:1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伍子胥带来端午节的故事 篇一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一个重要的故事是与伍子胥有关的。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他的忠诚和智慧使他在楚国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他的一些政治对手的诽谤和嫉妒,他被楚王废黜并流放到越国。

在越国,伍子胥受到了越王的热情接待,并被任命为越国的将军。他以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表现赢得了越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然而,他对楚国的思乡之情始终未曾磨灭。

一年的端午节,伍子胥决定通过一个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对楚国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他命令士兵们在军营内外竖起了五色的旗帜,并点燃了五色的火焰。五色的旗帜代表着五行的象征,而五色的火焰则象征着五谷丰登和平安。这个特殊的仪式吸引了越国人民的注意,他们纷纷围观,并向伍子胥祝福和致意。

伍子胥在这一天还特意准备了一种特殊的食物,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粽子。他让士兵们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并加入了各种馅料,如豆沙、蜜枣、肉等。这种特殊的食物代表着对楚国人民的思念和祝福。

由于伍子胥的努力和智慧,端午节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并且延续至今。人们在这一天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饮雄黄酒等,以纪念伍子胥的忠诚和对故乡的眷恋。

伍子胥带来端午节的故事 篇二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一个重要的故事是与伍子胥有关的。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他的忠诚和智慧使他在楚国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他的一些政治对手的诽谤和嫉妒,他被楚王废黜并流放到越国。

在越国,伍子胥受到了越王的热情接待,并被任命为越国的将军。他以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表现赢得了越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然而,他对楚国的思乡之情始终未曾磨灭。

一年的端午节,伍子胥决定通过一个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对楚国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他命令士兵们在军营内外竖起了五色的旗帜,并点燃了五色的火焰。五色的旗帜代表着五行的象征,而五色的火焰则象征着五谷丰登和平安。这个特殊的仪式吸引了越国人民的注意,他们纷纷围观,并向伍子胥祝福和致意。

伍子胥在这一天还特意准备了一种特殊的食物,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粽子。他让士兵们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并加入了各种馅料,如豆沙、蜜枣、肉等。这种特殊的食物代表着对楚国人民的思念和祝福。

由于伍子胥的努力和智慧,端午节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并且延续至今。人们在这一天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饮雄黄酒等,以纪念伍子胥的忠诚和对故乡的眷恋。而且,端午节也成为了一个家庭团聚的机会,人们会回家与亲人共度这个重要的节日。

伍子胥带来的端午节故事,不仅让人们缅怀过去的历史和传统,更重要的是传递了对忠诚、家国情怀和团结的价值观。这个节日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传统的传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伍子胥带来端午节的故事 篇三

  在江浙一带,端午节的起源倾向于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

  吴王阖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噽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便命人把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伍子胥的死,也预示着吴国灭亡不远了。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悔之晚矣。死前唯一的请求,是以三寸布帛盖住双目,以示自己死后无面目去见伍子胥。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伍子胥的故事,《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都有书写。司马迁对伍子胥推崇有加,赞美之词溢于言表,称他为“烈丈夫”。

  吴越之战,在江南一带留下了许多遗迹,也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千百年常说常新。传说,伍子胥死后,尸体浮到太湖,当地百姓怜惜他,把他的尸体打捞起来安葬。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把挂过他头的城门叫“胥门”,把投他尸体的河叫“胥江”,把湖口称为“胥口”。胥口附近的一座山也命名为“胥山”。胥口太湖边上有一座胥王庙,庙内有伍子胥的衣冠墓,墓碑上写着:“吴相国伍公之墓”,还封他为镇湖的湖神。

  《越绝书》记载,吴王派勇士把伍子胥尸体抛向江心,只听见阵阵巨响,气若奔马,威凌万物,过了很久,尸体才随着潮流归入大海。过后,那声音还响个不绝,仿佛水仙也。最神奇是《吴越春秋》:“越王葬种于国之西山,楼船之卒三千余人,造鼎足之羡,或入三峰之下。葬七年,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候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在江浙一带民间向有传说:潮头坐有潮神,来潮是伍子胥,回潮是文种。这都是老百姓为纪念伍子胥和文种这两位冤死的`忠臣,因同情而敬重为神灵。故事是虚,思想是实。

  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伍君”便是伍子胥。

  浙江两岸“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东汉王充《论衡书虚篇》)。许多临江的山被命名为胥山,最为著名的是杭州胥山,就是现在的吴山,当时吴山濒临钱塘江,在山上建有子胥庙。

  说到胥山,嘉兴也有一处。嘉兴的胥山,位于城东三十里外的大桥。因相传春秋时,吴国大将伍子胥在此练兵,死后葬于此而得名胥山。元代大画家吴镇绘《嘉禾八景图》,其七“胥山松涛”,写的即是此地风光。另一位大画家、清末海上画派的先驱之一蒲作英,别号“胥山野史”,曾独自一人踏雪上胥山探梅。胥山旧有伍子胥的墓、祠、磨剑石、石龟……俨然成为一个纪念忠良伍子胥的专门的场所。可惜这么一座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胥山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采石。

  嘉兴的胥山不在了,在嘉兴一带,因纪念伍子胥而生成的端午节,千百年来却不曾间断。

  2006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胥门是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墙,至今仍保存完好。

  端午的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竞渡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已在太湖流域盛行,是“龙图腾祭”的一种表现。自伍子胥被谗杀后,龙舟竞渡被赋予人物纪念意义和节日的固定化,这在《曹娥碑》、《荆楚岁时纪》、《清嘉录》等古人著作中都有明确的说明,伍子胥是春秋时人,早于屈原二百多年,而且端午的其他习俗如“斗百草”、“吃粽子”等均来源于吴地。

  端午节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伍子胥带来端午节的故事【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