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孟子被称为“亚圣”的故事【3篇】

时间:2011-04-04 08:25: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历史名人孟子被称为“亚圣”的故事 篇一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被誉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亚圣”。那么,孟子为什么被称为“亚圣”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段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的鲁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贫穷的书生,因此孟子在年幼时就过着艰苦的生活。然而,孟子聪明好学,对于学问有着极大的兴趣和渴望。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儒家经典,如《诗经》、《书经》等,也经常去拜访其他知名学者,向他们请教。

孟子的故事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为人民呐喊助威的情节。据传,在鲁国的一个春秋时期,人民生活困苦,饥荒严重。孟子看到人们挨饿,感到非常心痛,便自费购买了大量的粮食,分给了鲁国的百姓。同时,他还动员其他富有的人士一起捐助,以帮助更多的人度过难关。

孟子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赞赏。他们称他为“亚圣”,意指他在品德和智慧上虽然不及圣人孔子,但也是位卓越的人物。孟子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相反,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和为人民服务,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福祉。

除了为人民做出贡献外,孟子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人民的素质,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就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后世的教育和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被称为“亚圣”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不仅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伟大人物。

历史名人孟子被称为“亚圣”的故事 篇二

孟子,字轲,又名子舆,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

孟子的故事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善行和仁爱之心。据传,孟子曾受到一位富商的邀请,前往他的家中拜访。当孟子进入富商的家门时,却发现富商的妻子正病重躺在床上,而富商却旁若无人地在一旁嬉笑打闹。孟子见状十分愤怒,他责备富商不顾妻子的病情,而纵情享乐。孟子的话让富商感到十分愧疚,他立刻改变了态度,对妻子表示关切和照顾。

这个故事显示了孟子对人的关爱和责任感。他不仅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困境,还勇于站出来批评不义之事。他相信人人都应该具备善良的品质,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引导,才能使人们成为真正的人。

孟子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他不仅是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个积极参与政治事务的人。他曾多次奔走于各个国家之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福祉。他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如以仁爱为中心的治国思想、君臣之义等,为后世的政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孟子被称为“亚圣”,意味着他虽然在智慧和品德上不如圣人孔子,但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行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和政治事务中,我们都可以从孟子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成为有担当、有爱心的人。

历史名人孟子被称为“亚圣”的故事 篇三

历史名人孟子被称为“亚圣”的故事

  故事是在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为大家带来历史名人孟子被称为“亚圣”的故事,快来看看吧。

  说起儒教,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孟之道”。似乎孔、孟两家的思想代表儒学的全部。的确,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孔孟之道作为统治阶级推崇的思想,一直在历代社会生活和多种学术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教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达2000余年。历代许多学者一直这样认为,汉武帝独尊的“儒术”也就是孔孟之道。近年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当时,孔孟尚未并尊。岂但孔孟没有并尊,而且孔子也没有被独尊。公元前后刘歆为了帮助王莽做皇帝,说周公才是儒教的教主,孔子只是传播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的第一个传教师。一直到唐初,周公仍然是“先圣”,孔子仍然屈居“先师”之位,在国立太学举行祭祀先儒仪式时,座位排在周公侧面,不能正面接受皇太子奉献的“太牢”,至于孟轲,连站在周孔两边陪祭的资格都没有,更谈不上并尊了。

  一直到唐代,唐太宗用杀兄逼父的手段登上皇帝宝座后,下令将周公庙从太学里迁出去,从此孔子才由“先师”升为“先圣”,唐太宗同时下令封孔子大弟子颜回为“先师”,让他顶替孔子原先的位置。“周孔之道”,成了“孔颜之道”。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诏孔子庙以颜回配称“亚圣”。而孟轲,无论官私史籍,都还是将他看作战国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尚没有跨进孔庙的'门槛。清朝著名的考据家赵翼,作过一则考证,题为《尊孟子》,说是孟轲被尊于宋朝,“宋人之尊孔子,其端发于杨绾、韩愈,其说畅于(皮)日休也。”杨绾是唐代宗的礼部侍郎,在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即“安史之乱”结束的那一年,上疏要求皇帝批准《孟子》与《论语》、《孝经》同列一经作为科法考试的必读教科书。这一建议,虽然未被采纳,却是孟轲被统治阶级看作可与孔子并列的首次记录。与杨绾同时代的赵匡,是经学更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特别表彰孟轲。以后又过数十年,韩愈着《原道》,说是中国有一脉相承的“道统”,由尧舜开始,经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周公,直到孔子传给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本意是说唯有他韩愈才能上追孔孟,复兴“道统”。但效果或许出乎他的预料,从此人们对《孟子》以更大注意了。以后又是数十年,皮日休在唐懿宗时曾向朝廷连上二本:《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请(孟子)为学科书》。他宣称,如果《孟子》不列为教科书,则势必“儒道不行”、“圣化无补”。晚唐以后,孟轲其人其书的地位,便在不断上升,割据“天府之国”的后蜀君主孟昶,首先在其石刻儒学教科书中,列《孟子》于十一经之中。北宋统治者翻刻的儒家经典也将后蜀“石经”作标准版。南宋之后,尊孟之风步步升级。

  孔子和孟轲都以严分夷夏着称,但是所谓“夷狄”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无不喜欢同他们拉关系,金朝不仅加封孟轲为邵国公,还将孟轲在孔庙中的地位,由后堂移至正殿,建塑像于孔子右侧,与颜回相对侍坐。

  “孟子的升格运动”在明清两朝还在继续,明世宗宰相张璁提出孟轲代替颜回成为“亚圣”的主张,理由是孟轲与孔子一样,“少也贱”,而且自幼失父,有人说他是子思的弟子,其实他自己说那是“私淑”,没有正式拜师。清朝统治者入关后,立足甫定,又大力表彰孔孟之道。乾隆九年,清朝皇帝又正式下令封孟轲为“亚圣”,但作为心理补偿,又封颜回为“复圣”,曾参为“宗圣”,子思为“述圣”,自此,孔孟之道的名实统一,总算完成。

  但是也有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孟子被尊为“亚圣”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东汉学者赵岐在《孟子题辞》一文中,就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只不过封建统治者还没有公开承认罢了。据《元史》记载“至顺元年,以汉儒董仲舒从祀。……孟子,邹国亚圣公”。至今在邹县孟庙仍然存立着元文宗至顺二年御制圣旨碑。碑上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皇元圣制,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孟子百世师也……可加封邹国亚圣公。‘“这是皇帝首次尊孟轲为”亚圣“。《明史》也记载”嘉靖九年,大学士张璁言:“先师祀典,有当更亚者……’帝命礼部与翰林诸臣议……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孟子之所以被尊为“亚圣”,也并非是由于和孔子一样“少而贱”,又无师徒名分拘束,不受父子关系的牵累。而是他继承、坚持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有殊功于圣门。元文宗的圣旨对为什么追封孟子为“亚圣”有段说法:“孟子百世之师也。方战国之纵横、异端之充塞,不有君子,孰任斯文?观夫七篇之书,倦倦乎致君泽民之心,凛凛乎拨本澄源之论。黜霸功而行王道,距坡行而放淫辞,可谓有功圣门……可加封为邹国亚圣公。”

  以孟轲与也曾被历代统治者尊崇为“亚圣”的颜回相比,他们虽同为儒教大师,但各有特点。颜回亲承孔教,德才过人,倍受孔子赞赏,可惜寿命不长,仅留下了些与孔子的对话,后人对他的尊崇,其主要原因出自对孔子的赞扬。而孟轲后孔子百余年,正是儒家传统衰微时期,正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说:“仲尼殁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唯独孟子能倡导儒学,宣扬周孔之道。韩愈说:“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孟子的七篇着述,早在汉代就由“子”书地位上升到“传”,五代开始列为经书。宋、元、明、清各代都为科举必考之书。《孟子》与《论语》并称,儒家学说也被通称为孔孟之道。

  由此可见,孟子被称为“亚圣”是后人对其评价不断发展的结果。

历史名人孟子被称为“亚圣”的故事【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