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中元节七月半习俗 篇一
潮汕中元节是潮汕地区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这一天,潮汕人民会举行各种活动,包括祭祀祖先、放孔明灯、舞狮子等。这些习俗既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尊敬,也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首先,潮汕中元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是祭祀祖先。在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包括水果、食物、糕点等,供奉给祖先。人们会在家中设置祭坛,摆放祖先的牌位和照片,并燃起香烛,向祖先祈福。祭祀仪式通常由家庭长辈主持,其他家庭成员则一同参与。通过祭祀祖先,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感恩之情,同时也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家庭平安幸福。
其次,放孔明灯也是潮汕中元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在户外放飞孔明灯。孔明灯是由纸制成,内部装有蜡烛或小灯泡。当蜡烛或灯泡点燃后,孔明灯会飘向空中,给人一种祥和美好的感觉。据说,放孔明灯可以祛除厄运,带来好运和福气。因此,人们在放孔明灯的同时也会许下自己的心愿,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最后,舞狮子也是潮汕中元节的一大特色。舞狮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通常由两个人扮演狮子。狮子舞蹈有着独特的动作和音乐,寓意着吉祥和幸福。在潮汕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组织狮子队伍,穿着五彩缤纷的狮子服装,在街头巷尾表演狮子舞蹈。这不仅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总的来说,潮汕中元节七月半习俗丰富多样,既有祭祀祖先的庄重仪式,也有放孔明灯和舞狮子等欢乐活动。这些习俗不仅是传承潮汕文化的一部分,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每年的中元节,潮汕人民都会积极参与庆祝活动,共同感受节日的喜悦和祝福。
潮汕中元节七月半习俗 篇二
潮汕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潮汕地区人民最为重视和庆祝的节日之一。中元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也被称为鬼节或鬼月。在这一天,潮汕人民会举行各种活动,包括祭祀祖先、放孔明灯、舞狮子等。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涵,也体现了潮汕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首先,潮汕中元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是祭祀祖先。潮汕人民非常重视家族的纽带和传统,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在中元节这一天返回人间。因此,每年的中元节,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包括水果、食物、酒等,供奉给祖先。祭祀仪式通常在家中的祭坛上进行,家庭成员会一同参与。通过祭祀祖先,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家庭平安和幸福。
其次,放孔明灯也是潮汕中元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孔明灯是一种由纸制成的灯笼,内部装有蜡烛或小灯泡。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将孔明灯点燃,并放飞到空中。放孔明灯的过程非常庄重,人们会默默许下自己的心愿,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孔明灯的飞行过程充满了神秘感和仪式感,给人一种祥和美好的感觉。
最后,舞狮子也是潮汕中元节的一大特色。舞狮子是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通常由两个人扮演狮子。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组织狮子队伍,穿着五彩缤纷的狮子服装,在街头巷尾表演狮子舞蹈。狮子舞蹈有着独特的动作和音乐,寓意着吉祥和幸福。观看狮子舞蹈的人们也会给予掌声和欢呼,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总的来说,潮汕中元节七月半习俗丰富多样,既有祭祀祖先的庄重仪式,也有放孔明灯和舞狮子等欢乐活动。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涵,也展示了潮汕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每年的中元节,潮汕人民都会积极参与庆祝活动,共同感受节日的喜悦和祝福。
潮汕中元节七月半习俗 篇三
1、恤孤
潮汕民间俗称此节为“七月半”,围绕此日为中心各地各选取不同日子、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恤孤”活动,祭拜的对象是死前没有家属、死后没人奉祀的无主鬼魂之类群体,所以叫做“施孤”。
在潮语土话中,称“施”音为“薛”,比如词汇“闪失”等发音就是如此,因此时至今日,民间称呼“薛孤”的发音词语其实正是指这项祭祀活动。
2、祭拜祖先
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不过这一日是正日,比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组织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盂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3、做七样棵晶
惠来县中元节要做七样棵晶:新妇仔、荷叶包、三角楼、六角楼、鸡规团、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
潮安中元节也制作多种果品,其中有一种叫“鲤鱼果”,用糯米皮包米馅,捏成鲤形状,皮为红色,点缀节日的拜祖物品。4、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人们用布蒙上她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对话的媒体,人们可以通过她同死去的人谈话。当“死鬼”拖完时,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姐回家门。”这样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状态,让其清醒复原。
这种民俗显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民间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请神巫“拖死鬼”。
5、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意在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
当法师高坐祭台之上,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一帮僧众诵念经文后,便将座边一盘盘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便称为“放焰口”。“焰口”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饿鬼的名称。这种鬼喉头细如针孔,常出口喷火焰。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头放开扩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6、游灯
过去,潮安等地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
不过,七月十五给人们认为是“鬼节”,因此这一夜,大人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色的阴影。 7、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于是,孩子们常喜欢悄悄跑到别家门口偷割“稻谷”,并常因此而引起父母们的争吵和动武。清乾隆《普宁县志》载该县中元节“至夜插香列烛于路”、“农民插竹挂纸钱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扬花季节,此俗或许是农民祭稻谷之神,或许是祈鬼灵以助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