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中的三国人物大全【优秀3篇】

时间:2012-01-04 05:34: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歇后语中的三国人物大全 篇一

歇后语是中国独特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以简练、形象的方式表达出了人们的智慧和幽默感。在歇后语中,三国时期的人物常常成为了创作的对象,他们的形象和故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生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歇后语中的三国人物大全。

1. 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个聪明、权谋高超的统治者。在歇后语中,曹操的形象被用来形容聪明、机智的人,比如说“曹操上梁山”就意味着一个聪明的人能够克服困难,成功登上顶峰。

2. 刘备: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蜀国创始人,他以仁义、谦虚而著名。在歇后语中,刘备的形象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善良、正直的赞美,比如说“刘备拆东墙补西墙”就是形容一个人为了解决问题而不计较牺牲自己的利益。

3. 关羽:关羽是刘备的忠诚战友,他以忠诚、勇敢而闻名。在歇后语中,关羽的形象常常被用来形容勇敢、有胆识的人,比如说“关公面前耍大刀”就意味着一个人自视甚高,有着过高的自信。

4. 张飞:张飞是刘备的另一位忠诚战友,他以勇猛、暴躁而著名。在歇后语中,张飞的形象被用来形容粗鲁、蛮横的人,比如说“张飞打岳飞”就意味着两个人互相争斗,没有和解的可能。

5. 孙权:孙权是东吴的创始人,他以智谋、稳重而知名。在歇后语中,孙权的形象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明智、稳定,比如说“孙权过河”就是形容一个人行事稳重,不冲动。

6. 周瑜:周瑜是孙权的重要将领,他以智勇双全而著名。在歇后语中,周瑜的形象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聪明、机智,比如说“周瑜打黄盖”就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巧妙地解决问题。

以上只是歇后语中的一部分三国人物形象,他们的故事和形象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歇后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

歇后语中的三国人物大全 篇二

中国的歇后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形象的方式表达了人们的智慧和幽默感。在歇后语中,三国时期的人物常常成为了创作的对象,他们的形象和故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生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歇后语中的三国人物大全。

1. 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个聪明、权谋高超的统治者。在歇后语中,曹操的形象被用来形容聪明、机智的人,比如说“曹操上梁山”就意味着一个聪明的人能够克服困难,成功登上顶峰。

2. 刘备: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蜀国创始人,他以仁义、谦虚而著名。在歇后语中,刘备的形象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善良、正直的赞美,比如说“刘备拆东墙补西墙”就是形容一个人为了解决问题而不计较牺牲自己的利益。

3. 关羽:关羽是刘备的忠诚战友,他以忠诚、勇敢而闻名。在歇后语中,关羽的形象常常被用来形容勇敢、有胆识的人,比如说“关公面前耍大刀”就意味着一个人自视甚高,有着过高的自信。

4. 张飞:张飞是刘备的另一位忠诚战友,他以勇猛、暴躁而著名。在歇后语中,张飞的形象被用来形容粗鲁、蛮横的人,比如说“张飞打岳飞”就意味着两个人互相争斗,没有和解的可能。

5. 孙权:孙权是东吴的创始人,他以智谋、稳重而知名。在歇后语中,孙权的形象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明智、稳定,比如说“孙权过河”就是形容一个人行事稳重,不冲动。

6. 周瑜:周瑜是孙权的重要将领,他以智勇双全而著名。在歇后语中,周瑜的形象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聪明、机智,比如说“周瑜打黄盖”就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巧妙地解决问题。

以上只是歇后语中的一部分三国人物形象,他们的故事和形象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歇后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

歇后语中的三国人物大全 篇三

  一、曹操

  曹操是三国人物中争议最大的一个,和他有关的歇后语也较多。从这些歇后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经历、性格、为人以及人们对他的一些评价,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曹操做事——疑心重。

  这个歇后语大概是对曹操性格的总体评价,也是历来得到人们公认的一个结论。正因为曹操疑心很重,所以他错杀了许多人。

  曹操杀吕伯奢——多心害死人。

  这应该是曹操出道以来做的第一件最不得人心的事,也正是这件事先入为主,蒙住了人们的眼睛,使很多人看不到曹操后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曹操杀蔡瑁——操之过急。

  曹操杀华佗——恩将仇报。

  蔡瑁和华佗与吕伯奢一样,都是死在曹操疑心之下的冤魂。当然,曹操每次错杀了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杀了吕伯奢之后,死心踏地跟他的陈宫离他而去;错杀了蔡瑁,赤壁惨败;错杀了华佗,头疯痛而死……

  作为乱世英雄的曹操,他一生杀人无数。

  曹操杀吉平——恼羞成怒。

  曹操杀吕布——懊悔不及。

  以上五条歇后语都带一个“杀”字,可见曹操有仅疑心重,而且杀气也很重,有很多人都是被他错杀了的,所以,曹操千百年来一直不得人心,致使当时就有许多人“吃曹家饭,管刘家事——心不在焉”。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大概是第一个以沉默来反抗曹操的人吧?

  关公投奔曹孟德——身在曹营心在汉。

  高官厚禄收买不了一个关云长,最后还落得个损兵折将。这应该是曹操最失败的一次用人了吧?

  曹操遇庞统——中了连环计。

  庞统当时并未投靠任何一个诸侯,可他为什么也要和曹操过不去呢?我想,除了庞统“看不惯”曹操之外,大概还有下面这个原因吧:

  曹操到赤壁——利令智昏。

  曹操平时为人不得人心,他带兵到赤壁这件事本身也不得人心,所以才导致了他在赤壁之战中的惨败。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华容道上的曹操——难过。

  多亏了关云长放他一马,他才大难不死。

  当然,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也有许多成功的地方。

  曹操做事——大刀阔斧。

  曹操做事除了疑心重以外,还有大刀阔斧的一面。讨董卓、打徐州、战官渡……说干就干,坚决果断。正是这种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成就了曹操的一世英名。

  非常之时要用非常之人。曹操也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有这样一条歇后语: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曹操的这一条用人原则,使众多的文臣武将为他出生入死。

  许褚战马超——赤膊上阵。

  庞德抬着棺材上战场——决一死战。

  这些都是“唯才是举”取得的成效。

  前面曾提到一条歇后语叫做“曹操杀吕布——懊悔不及”。曹操一生杀人无数,为什么在杀了曾把他打得割须扔袍的吕布之后会“懊悔不及”呢?我想,大概是这件事违背了他“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吧。吕布是一个人才。三英战吕布尚且不能取胜,吕布可谓是三国时候的第一条好汉。况且当时吕布已有归降之心,只因为刘备说了一句话,才使曹操下了杀掉吕布的决心。刘备那句话的意思大致包含在下面几条歇后语中:

  吕布拜董卓——认贼作父。

  吕布杀敌董卓——大义灭亲。

  吕布叛荆州——出尔反尔。

  吕布为了一匹赤兔马杀了丁原,为了一个貂蝉杀了董卓,他是一个十足的小人,但他必竟是个人才呀,凭曹操的足智多谋,难道还驾驭不了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以曹操的智谋加上吕布武力,何愁天下不平呢?所以,杀了吕布之后,曹操就后悔莫及了。

  另外,曹操也很能以身作则。

  曹操割须——以己律人。

  这句歇后语讲的是有一次曹操带兵出征,正遇麦子成熟,农民们正忙着收割。曹操当即就下了一道命令:凡践踏麦子者一律处斩。不料他自己的马却惊了,践踏了一些麦子。曹操便拔出配剑要取自己的项上人头。在众人的劝说下才割下头发,以发代首,以正军纪。在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作为一军的主帅,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正是因为曹操能够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他的军队才会纪律严明,打出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开创曹魏一代基业。

  二、诸葛亮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曹操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人物。但曹操因为为人奸诈,一直不受人们的喜欢。而诸葛亮则因为他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民间因此有歇后语赞曰:

  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然,诸葛亮除了忠心之外,还有其他许多过人之处。如: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

  孔明的计谋——神机妙算。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出祁山——以守为攻。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

  这些歇后语都来至《三国演义》,基本是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对诸葛亮极尽赞美之能事。也正因为这样,刘备才会对他言听计从。

  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对孔明——言听计从。

  就连与他同时代的鲁肃和司马懿也很佩服他:

  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然而,尽管《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写得像妖人一样的聪明,群众雪亮的眼睛还是看到了他的失误之处:

  诸葛亮用马谡——明白人办糊涂事。

  诸葛亮六出祁山——劳而无功。

  还有“孔明弹琴——玩的是空城计”,但人们都知道那只不过是故弄玄虚。

  诸葛亮其实也还有虚伪和阴险的一面:

  气死周瑜去吊孝——虚情假意;

  孔明斩魏延——借刀杀人。

  魏延为蜀汉政权的建立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可诸葛亮却在死后还设计杀他,这一做法实在不令人佩服。难怪人们会说:

  跟诸葛亮学本事——能掐会算。

  也就是说,诸葛亮只不过会点阴阳八卦而已,比街头巷尾的算命先生强不了多少。

  人们还说: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这话其实是想告诉我们:诸葛亮原来也不怎么样,他只相当于三个臭皮匠。

  你认为呢?

歇后语中的三国人物大全【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