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精彩3篇】

时间:2011-07-08 08:49: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潮汕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 篇一

潮汕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是潮汕地区独特的传统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当地居民会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来纪念祖先和神灵。这一习俗历史悠久,流传至今,成为了潮汕地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潮汕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从古代开始,人们便相信八月十五是冥界门户大开的日子,鬼神们会降临人间。为了避免厄运和灾难的降临,人们开始举行祭月仪式,以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团聚和感恩的传统。

在潮汕地区,潮汕八月十五祭月的仪式通常在家庭中进行。家庭成员会准备一桌丰盛的供品,包括水果、糕点、酒等。他们会点燃香烛,摆放供品,并向祖先和神灵祈祷。祭祀过程中,家庭成员会诵读祭文,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祭祀结束后,家庭成员会共同享用供品,以示团圆和感恩。

除了家庭祭月仪式,潮汕地区还会举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来庆祝八月十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是潮剧表演。潮剧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被誉为“潮汕之魂”。在八月十五的晚上,潮剧团会在村庄或社区的广场上演出精彩的剧目,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看。这不仅是一种文化娱乐,也是人们感受节日气氛的一种方式。

潮汕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传承至今,不仅代表了潮汕地区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也体现了人们对团圆和感恩的重视。这一传统活动不仅丰富了潮汕地区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人们心中一种独特而珍贵的记忆。

潮汕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 篇二

潮汕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是潮汕地区独特的传统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当地居民会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来纪念祖先和神灵。这一习俗历史悠久,流传至今,成为了潮汕地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潮汕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在潮汕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参与。不仅普通居民会举行祭月仪式,许多商家和组织也会举办相关的活动。例如,一些寺庙会在八月十五举办盛大的法会,邀请信众前来参拜。这些法会不仅是一种宗教活动,也是人们感受节日气氛和净化心灵的一种方式。

此外,潮汕地区还会举行一系列的传统游戏和娱乐活动来庆祝八月十五。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赛龙舟。赛龙舟是潮汕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潮汕八月十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天,各个村庄和社区会组织龙舟队伍进行比赛,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看。龙舟队员们会穿上统一的服装,挥动龙船上的长桨,全力以赴地划动龙舟。观众们则会为他们加油助威,营造出一片热闹的氛围。

潮汕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不仅是一种传统活动,也是人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珍视。通过举行祭月仪式、潮剧表演和赛龙舟等活动,人们得以弘扬潮汕地区的文化,传承潮汕人的精神血脉。这一习俗的存在和传承,使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精神寄托。

总之,潮汕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是潮汕地区的一大特色,每年都能看到人们热情洋溢地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一习俗不仅代表了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也是人们团圆和感恩的表达。通过举行祭月仪式、潮剧表演和赛龙舟等活动,人们得以体验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感受潮汕人的热情和豪爽。这一传统活动的传承和发扬,将使潮汕地区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精神寄托。

潮汕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 篇三

  月神,是中国民间最流行的吉祥神之一。月神又叫太阳星主,月娘、月姑、月光菩萨。揭阳地方称月神为月娘。

  我国崇拜月神由来已久,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因为在古代漫漫长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明,其光明又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当然应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拜。

  从天象上看,一年中,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时,秋高气爽,夜空万里无云,蓝天深邃净洁,河汉幽朗。古人有“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句。过去,人们把中秋节称团圆节。这一天,家家亲人团聚、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吃团圆饼,拜月赏月。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嫦娥是一位非常美丽善良的女神,人们常用月中嫦娥来比喻人间的美女。过去还流传着嫦娥虽在月宫过着清冷孤寂的生活,但她却把幸福撒向人间的故事。每年八月中秋,她把月宫中的桂花洒向人间。传说桂花撒到山上,荒山变成花果山;撒落大海,鱼虾捕不完;撒到人家,家人幸福无疆。因此,人们把嫦娥视为幸福吉祥之神,尤其是妇女,把她当救助者和贴心人。

  过去,人们还传说,月神常化为“月华”降到人间,遇之者拜求,福禄即得。我祖母曾于中秋夜给我们讲月华的故事。说有个老婆婆,中秋之夜,忽见天上飘来一朵五彩祥云,就是月华。她见了马上点香,对天虔诚祈拜,祷祝道:“月华,月华,庇佑我作太婆!”月华真的有灵有圣,不久,她家富起来了。传说归传说,我祖母一辈子也没见到过月华的。

  揭阳祭月多为妇女,古今沿袭,相继成俗。中秋之夜,清风徐来,明亮亮的圆轮从东方冉冉升空,村寨相邻人家的妇女,便于庭前屋场摆设香案,供桌,放上供器:白锡烛台, 红铜香炉,有的还有雕塑龙凤的香炉罩,古色古香的茶壶,精巧的茶杯;放上工巧果品,月饼、糕糖,时鲜水果;摆上巧手制作的金元贡、金元宝、花篮,还有少妇的手艺、剪纸。当月亮挂上天边,妇女们便焚香点烛,泡上香茗,虔诚祭拜月神,至深夜方散。

  揭阳人过去喜欢在榕江赏月,古以成俗。古时,揭阳是南方闻名的水乡,揭阳城是水上之城,人们乐于中秋夜,泛舟榕江,赏月于江上夜景,乘月色以怡神。当明月东升,榕江潮满,江水清澈,波光潋滟,月影映于江中,多么迷人的夜色啊!此时,城中的达官显贵,富商巨贾,常携上妻妾儿女,聘来歌伎弦乐,雇一小舟,船头高擎家姓的灯笼,泛舟江中,游赏江上夜景并娱乐品茗,借月夜以陶情。也有船家于江岸边,邀上二三好友,月下饮茶,谈笑赏月,乘兴吹一曲江笛,唱一段潮剧消遣的。

  据说明代榕江赏月非常盛行。传说揭阳知县蔡善,常于月夜泛舟榕江赏月。中秋夜,赏月双溪嘴见到双月影现于江中,流连忘返,后定“两溪明月”为揭阳古八景之一。

  冯元飚于中秋夜赏月时,船到双溪嘴,将杀害爱妾黄月容的苏氏推落江中,为爱妾报仇……

  这些民间故事,都为揭阳的祭月风俗,增添了人文内涵。

  潮汕中秋习俗

  拜月娘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潮人谓拜月为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

  当吃过晚饭后,妇女们便换上新衣,带领孩子们安好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时节,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一齐登场,人们就将这些当令物产和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奉献给月娘。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饭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们图方便购买,只是不若从前工巧。

  拜月,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愿是寻求一个好夫婿。潮汕有首歌谣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潮汕是个侨乡,不少妇人的丈夫远隔重洋,于是妇人托月寄意,更为情切,有歌谣唱道:“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思君想君来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听得寒蛩啼叫声,凄凄惨惨得人惊,不知我君在何处,欲托明月传心声。”正在上学的小孩喜欢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其读书聪明,成绩优秀。有时大人还要撮一点香灰,慎重地包在红纸上,然后用“井心水”(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打水水桶不能碰到井沿)送服,说这是月娘恩赐的“仙丹”,喝了能使人变得聪明、健康。

  吃月饼(朥饼) 潮汕人以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善于经商而著称于世。潮人制作的月饼,称为潮式月饼,本地人叫朥饼。它以其香甜、脆软、肥而不腻而驰名海内外,现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五种风味系列饼食之一(其它是京式月饼、津式月饼、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据有关史料记载:1949年中秋,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上海品尝潮州朥饼之后,赞不绝口,并特书“茶食泰斗”四字回赠。1982年梅兰芳之子京剧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尝了潮州朥饼后,交口称赞,并依其父所题的'四字再次回赠,遂成为饮食界的美谈趣事。

  潮式月饼按其馅料不同,可分为绿豆沙月饼、乌豆沙月饼、水晶月饼、芋泥月饼和双烹月饼等不同品种。月饼的制作,最初是在家庭内各自进行,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向精制、美味、定型、专业化发展。

  潮式月饼以意溪朥饼、贵屿朥饼和苏南朥饼较为著名。意溪朥饼,产于潮州市意溪镇,食品作坊生产月饼始于清乾隆年间,尤以范合盛作坊更有名气。贵屿朥饼,产于潮阳贵屿镇,清康熙年间,由乡民薛源合和侯源合两间铺号创制,分为斋饼和荤饼两种。早在道光年间就以细料精调、无腥不腻而备受称赞。苏南朥饼,产于澄海苏南一带,首创于清代末期,是用加猪朥的面粉作皮,甜豆沙作馅,经印制、烧烤等精制焙成。饼皮脆薄多层,入口成粉,有香味,饼馅香甜、软滑、清凉。产品销往各地深受好评。

  剥芋头

  潮人中秋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头,民间有剥芋食芋之俗。这方面方志也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清嘉庆《澄海县志》说:“(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剥鬼皮’。”清乾隆《揭阳县志》载:“(中秋)或剥熟芋而食,谓之‘剥鬼皮’”。

  中秋之夜,用芋头拜月娘,据说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相传,元兵攻进潮州城后,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还规定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其上哪家睡觉,尤其是新娶媳妇头夜要跟元兵睡觉。百姓忍无可忍,便利用中秋夜拜月娘之机,在月饼下垫一“杀”字白纸,并放一盘芋头祭拜,相约请元兵吃饼时齐动手起义。因芋头的“芋”字与潮州话“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结果中秋之夜,起义如期成功。后来,潮人便世代保留中秋拜芋、剥芋食之俗。剥芋头皮即剥胡头皮之意,告诫人们不忘过去受胡人统治之苦,享受起义成功之喜悦。

  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头拜月,以个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为佳品,即潮俗称芋“笑”。祭拜之后全家便剥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乐趣。 烧火塔、燃烟堆 潮汕的中秋节还有一种有趣的习俗,就是烧塔和燃烟堆。往往由村中小孩拾瓦片、砖头,然后送到晒谷场上,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东西砌成塔,然后把各家各户派来的稻草柴片都填在里面,等祭完月娘时,就将塔内的东西引燃。这时孩子们最为激动,欢呼雀跃,并且不时地撒上一把盐,噼哩啪啦,十分壮观。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柴块分别在村里较为空旷的场地上堆成堆,拜月结束后点燃,火焰冲天。此时天上明月朗朗,地上烟堆点点,煞是好看。 潮俗中秋烧瓦塔有两层意思:一是纪念当年潮州人民燃放烟火约好杀掉元兵的信号;二是因潮音瓦与“蚁”同音,烧瓦塔读成烧“蚁”塔,把蚁烧死。俗称中秋烧塔会把各家各户的蚂蚁烧去,来年不再有蚂蚁或减少蚂蚁的为害。

  潮汕有的地方现在还有赛烧塔之俗,以烧得全塔通红而不倒者为胜。揭阳炮台等地,则有搭竹塔之俗,塔高有达数丈者。燃烧时,全塔尽烧,火势猛烈,更为壮观。

  游月亮

  在潮汕,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自从牙牙学语,就缠着奶奶、爷爷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把竹子劈成竹篾,扎成了面盆大小的骨架,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地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下到凡间。金色的梦变成童男童女们捉得住摸得着的现实,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降神

  降神活动也是中秋夜一个神秘有趣的活动。据说,一到中秋,诸神也都出游赏月。因此,这一天,人们只要通过特殊的降神仪式或咒语,就可以使神袛显灵。于是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搞降神活动,主要有关戏童、请篮姑等等活动。 关戏童即由12个少年捧着香火,到水田里拔来一株水稻带回晒谷场。大家围着唱:"关呀关,关戏神,戏神雅雅来显身……神来演老爹,神来演老爷。老爷老爹去底处,老爷老爹来显身。"这样反复唱上二十来分钟,就会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样跳出来,手舞足蹈地唱"关蛤婆"。唱一阵后,要往此人脸上喷水,方可复原。

  而请篮姑是妇女们的游戏,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在竹篮四周,然后在篮子里放一个椰子壳,这就是篮姑了。降神时,两个人面对面地盘坐在地上,用手托住竹篮,前面放一张矮凳,其他人则唱"篮饭姑,篮饭神,盘山过岭去抽藤。抽藤缚篮饭,篮饭老老好诓神。"如果有神,那么这篮就能以叩头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潮汕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