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过七夕的习俗 篇一:粤语情缘,七夕花好月圆
七夕节,又称牛郎织女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广东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在这个浪漫的节日里,情侣们会共同庆祝,家庭则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让节日更加喜庆和温馨。
在广东,七夕节被称为“情人节”或“乞巧节”。这一天,年轻的姑娘们会祈求织女的智慧和技艺,以此来寻找自己的真爱。为了迎接这个特殊的日子,广东的女孩们会提前准备好各种七夕手工艺品,如七夕花灯、七夕手链等,展示自己的巧手和创造力。这些手工艺品往往是用五彩纸和丝线制成的,寓意着美好的祝福和幸福的未来。而男孩子们则会为自己心仪的姑娘们准备七夕礼物,如玫瑰花、巧克力等,表达爱意和祝福。
除了手工艺品和礼物,广东人还有一项特别的七夕习俗,那就是晚上赏月。在这个月圆之夜,人们会一家人或情侣一同出门,找一个适合观赏的地方,如海边或公园,赏月并举行一些庆祝活动。有的人会放飞孔明灯,让心愿随着灯升入天空;有的人会点燃一盏七夕花灯,寓意着团圆和幸福;还有的人会在月下共舞,享受浪漫的氛围。这些举动都是为了庆祝七夕节,表达对爱人或家人的爱和祝福。
在广东,七夕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那就是七夕饮茶。广东人热爱喝茶,七夕节更是一个特别的时刻,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茶,共同度过这个浪漫的节日。在茶会上,人们会品尝各种不同的茶叶,如龙井茶、普洱茶等,欣赏茶艺表演,交流品茶心得。这不仅是一种享受和放松的方式,也是一种传承和弘扬广东茶文化的方式。
总的来说,广东的七夕习俗注重浪漫、传统和家庭的重视。通过手工艺品、赏月、七夕饮茶等活动,人们表达了对爱人和家人的爱和祝福,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广东的文化和传统。这些习俗为七夕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让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感受到浓浓的情意和温馨的氛围。
广东过七夕的习俗 篇二:粤韵七夕,传承古老的爱情传说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广东地区也有着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在这个浪漫的节日里,人们通过手工艺品、赏月等活动表达爱意和祝福,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古老的爱情传说。
在广东,七夕节被称为“情人节”或“乞巧节”。这一天,年轻的姑娘们会祈求织女的智慧和技艺,以此来寻找自己的真爱。为了迎接这个特殊的日子,广东的女孩们会提前准备好各种七夕手工艺品,如七夕花灯、七夕手链等,展示自己的巧手和创造力。这些手工艺品往往是用五彩纸和丝线制成的,寓意着美好的祝福和幸福的未来。而男孩子们则会为自己心仪的姑娘们准备七夕礼物,如玫瑰花、巧克力等,表达爱意和祝福。
除了手工艺品和礼物,广东人还有一项特别的七夕习俗,那就是晚上赏月。在这个月圆之夜,人们会一家人或情侣一同出门,找一个适合观赏的地方,如海边或公园,赏月并举行一些庆祝活动。有的人会放飞孔明灯,让心愿随着灯升入天空;有的人会点燃一盏七夕花灯,寓意着团圆和幸福;还有的人会在月下共舞,享受浪漫的氛围。这些举动都是为了庆祝七夕节,表达对爱人或家人的爱和祝福。
七夕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其中最著名的传说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相传,牛郎和织女是两颗相爱的星星,由于繁忙的工作无法相见,最终被玉皇大帝感动,允许他们每年的七夕相会一次。这个故事寓意着爱情的坚贞和等待,成为了七夕节的象征。
总的来说,广东的七夕习俗丰富多样,传承和弘扬了古老的爱情传说和文化。通过手工艺品、赏月等活动,人们表达了对爱人和家人的爱和祝福,同时也感受到了古老传说的魅力和温情。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七夕节的庆祝方式,也让人们更加热爱和珍惜爱情的力量。
广东过七夕的习俗 篇三
七夕节由来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又叫 “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据说,七夕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之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那时乞巧市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简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庆的节日。
七夕节还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与一头老牛相依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计谋,教他如何娶织女为妻。有一天,众仙女们到银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织女的五彩衣。惊惶失措的众仙女穿衣飞,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和女过着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一年后织女生了龙凤胎。老牛临死之前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遇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织女和牛郎成亲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着一双儿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挥,昔日清浅的银河霎时间变得浊浪滔天,将牛郎织女隔在银河两边。从此,牛郎织女眼泪汪汪,隔河相望。后来王母娘娘准许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于是人间喜鹊飞上天空为牛郎织女搭桥,谓之鹊桥会。据说在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广东——七娘会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
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
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辩;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
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
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 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并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萧等乐器。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到的人虽多,主人也仍高兴招待。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诚如清诗人汪仑(传说中的鱼名)《羊城七夕竹枝词》听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