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作文 篇一
中秋节,又称为月夕,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庆祝的,也正是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中秋节的来历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据历史记载,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中国周朝时期。当时的人们相信,月亮是最神圣的事物之一,同时也是他们对自然界的崇拜和敬畏。所以每当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月活动,以表达他们对月亮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传统的中秋节庆祝活动中,最受人们喜爱的就是赏月。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也是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这一天,亲朋好友都会聚集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味的月饼,一边欣赏着皎洁明亮的月亮。人们常常将月亮看作是团圆的象征,所以在这个特殊的夜晚,人们会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寄托着对家人和友情的美好祝福。
而在中秋节的来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故事,那就是著名的嫦娥奔月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使人们重新享受到了和平与宁静。为了感谢后羿的英勇行动,天后王母赐予他一瓶仙丹,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却误食下了这个仙丹,她飞升到了月亮上成为了仙女。每年的中秋节,人们都会在家中摆上供品,祭拜嫦娥。
中秋节的来历不仅与祭月、赏月有关,还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秋节正是丰收的季节。在古代,人们庆祝中秋节的同时,也会祈求丰收和幸福。他们相信通过举行祭月仪式,可以祈求天地之间的和谐,同时也可以祈求粮食的丰收。
总之,中秋节的来历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人们团聚的时刻,也是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恩之情的表达。无论是传统的祭月、赏月,还是与农耕文化有关的庆祝活动,都使得中秋节成为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节日。
中秋节的来历作文 篇二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它的来历相传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仪式。据说在古代的时候,人们过着非常困苦的生活,饥荒和瘟疫时有发生。为了祈求丰收和平安,人们开始举行祭月仪式,希望能够得到上天的保佑和庇护。
在古代的祭月仪式中,人们会在庭院或者室外摆上供品,包括水果、糕点、酒和肉类等。然后他们会向月亮祈祷,祈求上天的保佑和庇护。人们相信月亮是最神圣的事物之一,它代表着团圆、和谐和幸福。所以在祭月仪式中,人们会表达对家人和亲友的思念和祝福,希望能够团聚和幸福美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月仪式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中秋节庆祝活动。人们开始赏月、品尝月饼、赏灯等。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在家中或者户外欣赏着皎洁明亮的月亮,感受到团圆和温暖。赏灯则是在中秋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人们会点亮各式各样的灯笼,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
除了祭月、赏月、赏灯,中秋节还与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社会,农耕文化是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丰收对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会祈求丰收和平安,感恩大地的恩赐。他们会祭拜土地神和其他神灵,祈求他们的庇佑和保佑。
中秋节的来历虽然有着不同的版本和传说,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代表着人们对团圆、和谐和幸福的向往。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不仅使人们能够享受到美味的月饼,还能够感受到家人和亲友的温暖。同时,中秋节也是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人们更加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无论是祭月、赏月还是赏灯,中秋节都是一个让人心情愉悦、充满温馨的节日。
中秋节的来历作文 篇三
(二)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
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节的来历作文 篇四
(三)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