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端午节(优质3篇)

时间:2011-06-07 06:49: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传奇的端午节 篇一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据说,端午节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的楚国。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关于屈原的传说。端午节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节日。

根据传说,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忠臣和诗人。他的忠诚和才华让他赢得了楚怀王的宠爱,但是他的政敌却嫉妒他。最终,屈原被诬陷成了反国贼,被迫离开楚国。在离开楚国之前,屈原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离骚》。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楚国的忠诚以及对被流放的痛苦之情。

在离开楚国后,屈原来到了汨罗江边,他感到十分绝望和无助。最终,他选择了跳入汨罗江自尽,以表达对楚国的忠诚和对被流放的痛苦的抗议。当屈原的忠臣们得知他的死讯后,纷纷划船去救他,但是他们却只能找到屈原的遗体。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忠臣们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虾们吃粽子而不吃屈原的遗体。

因此,端午节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等。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忠臣屈原,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忠臣们划船救他,挂艾草和佩香囊则是为了驱邪避疫。端午节的习俗和传统由来已久,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传奇的端午节 篇二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楚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个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习俗,成为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说最著名的就是关于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忠臣和诗人,他的忠诚和才华受到了楚怀王的赏识。然而,他的政敌却嫉妒他,将他诬陷成了反国贼,屈原被迫离开楚国。在离开楚国之前,屈原写下了《离骚》一诗,表达了对楚国的忠诚和对被流放的痛苦之情。最终,他选择了跳入汨罗江自尽,以表达对楚国的忠诚和对被流放的痛苦的抗议。

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屈原的忠臣们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虾们吃粽子而不吃屈原的遗体。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包粽子,以纪念屈原和他的忠臣们,同时也象征着对抗邪恶的意义。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习俗。最受欢迎的莫过于赛龙舟了。赛龙舟起源于屈原的忠臣们划船救他的故事,如今已经演变成了一项具有竞技性的运动。每年的端午节,各地都会举行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参与者。

此外,端午节还有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挂艾草是为了驱邪避疫,佩香囊则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健康。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不仅有着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习俗,更是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怀念屈原和他的忠臣们,同时也庆祝着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传奇的端午节,让我们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个特殊的节日。

传奇的端午节 篇三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源自于纪念屈原的活动。然而,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历史却比屈原的传说还要悠久。有学者据此推测,端午节或许另有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

  端午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季节,俗称“恶月”。所以《夏小正》上说:“(五月)蓄兰,菽糜”(蓄:积、聚。菽:采集。糜:蓄糜)。《大戴礼》上说:“蓄兰,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于清洁,以禳除毒气,这是针对五月这个恶月所采取的积极预防的措施。在这期间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静养为原则。《礼记.月令》:“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同时,五月也有许多的禁忌。据应劭(公元178)的《风俗通61释忌篇》记载,汉朝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的俗谚。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日之尤,除了忌“曝床荐席”外,甚至有“不举五月子”的谚语。《史记61孟尝君列传》就记载,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他的父亲田婴打算把他丢弃。因为田婴相信:“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这个恶日的忌,深植民心。宜到现在,还可以从许多端午节的习俗中,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第二种端午起源的学说由闻一多先生所提出。闻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

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他首先引了吴均(公元467-520)的《续齐谐记》中的一段文字:

  屈原五月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同时,闻一多又举了几个文献上的例子来支持他的学说。这些记载也都显示,端午的起源和龙有着密切的关系。闻一多据此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节日。自古相传,吴越是断发文身之国。至于断发文身的目的是在“象龙子”,以避免伤害。《汉书61地理志下》应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闻一多的结论是,端午应是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举行图腾祭的日子。也就是说,一个龙的节日。

  这些说法固然解释了某些特定的现象,但若将其中任何一说,视为端午的单一起源,则未免有以偏概全的遗憾。与其如此,还不如说,恶日及龙图腾,都是端午可能的源头。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们互相融合,直到屈原传说的加入,为它们添上了新的动力,端午才从此茁壮而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传奇的端午节]

传奇的端午节(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