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的七夕节习俗的文章【经典3篇】

时间:2017-08-05 05:48: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国各地的七夕节习俗的文章 篇一

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中国的各个地方,七夕节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和风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广东地区,七夕节被称为乞巧节。据传说,在古代的时候,牛郎和织女是七夕节的主角。为了让牛郎和织女相会,年轻的女子们在这一天会准备七夕饼,供奉在庭院中。这些饼通常是用糯米粉制成的,上面还会插上七根竹签,代表七夕的意义。女子们在吃掉这些饼之前,会捧着饼向星空许下自己的愿望。而男子们则会在七夕夜晚到女子们家中,带上一副精美的对联,表达自己的心意。这是广东地区独特的七夕习俗,也是一种浓郁的传统文化。

在江苏地区,七夕节被称为女儿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为女儿准备一副精美的绣花鞋,象征着富贵和美好的未来。女儿们会穿着这些绣花鞋,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展示自己的美丽和才华。同时,江苏地区的人们还会在七夕节这天放起孔明灯,将自己的愿望和祝福写在灯上,随着灯升入天空。这是江苏地区特有的七夕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在四川地区,七夕节被称为乞巧节或者双七节。人们会在这一天为女儿们准备七夕饼,这些饼通常是用糯米、豆沙等制成的,形状各异,有的是圆的,有的是方的,寓意着家庭的和谐和团圆。同时,四川地区的人们还会在七夕节这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比如舞龙、舞狮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节日的氛围,又增加了人们的娱乐和互动。

无论是广东、江苏还是四川,七夕节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风情。这些习俗不仅代表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今天,虽然七夕节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浪漫的情人节,但这些传统的习俗仍然深深地植根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些美好的传统,让七夕节更加有意义和有情调。

中国各地的七夕节习俗的文章 篇二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在中国的各个地方,七夕节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和风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北京地区,七夕节被称为乞巧节。在这一天,女子们会准备一些红色的纱线、针和绣花针,用来制作七夕手链。女子们会将红线绕在手腕上,然后用绣花针将红线固定在手腕上,形成一个美丽的手链。这个手链象征着女子们的巧手和美丽。在晚上,女子们会在庭院中摆放七色的花瓣,然后许下自己的愿望。这是北京地区特有的七夕习俗,寄托了女子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上海地区,七夕节被称为乞巧节或者女儿节。在这一天,女儿们会穿上漂亮的汉服,然后参加各种庆祝活动。人们还会在七夕节这天放起孔明灯,将自己的愿望和祝福写在灯上,随着灯升入天空。这是上海地区独特的七夕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在湖南地区,七夕节被称为乞巧节或者女儿节。在这一天,女儿们会准备一些特制的七夕饼,这些饼通常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形状各异,有的是花的形状,有的是动物的形状。女儿们会在七夕节这天吃掉这些饼,寓意着自己的巧手和美丽。同时,湖南地区的人们还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比如舞狮、舞龙等。这些活动丰富了节日的氛围,增加了人们的娱乐和互动。

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湖南,七夕节都有着独特的习俗和风情。这些习俗不仅代表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今天,七夕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浪漫的情人节,但这些传统的习俗仍然深深地植根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些美好的传统,让七夕节更加有意义和有情调。

中国各地的七夕节习俗的文章 篇三

  在福建,妇女、女孩子们摆设香炉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

中插花,还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织女用的脂粉。祭拜双星后,即把献给织女的脂粉分成两半,一半投向屋顶给织女,一半自己梳妆美容。相传与织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丽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摆设,寓有求生育之意。妇女们并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戏。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辨;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在陕西,七夕夜女孩子们则要用稻草扎成个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织女),并让她穿上女孩子的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种好的豆芽、葱芽(即“种生”,妇女们称巧芽芽),剪下一截,入扩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穿针引线,竞争快慢;举行剪窗花比赛,以争智巧。

[中国各地的七夕节习俗的文章]

中国各地的七夕节习俗的文章【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