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节的七大民间风俗 篇一
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庆祝和纪念牛郎织女的相会,同时也寄托了他们对爱情的美好祝愿。七夕节有许多独特的民间风俗,下面将介绍七大民间风俗。
一、牛郎织女相会
七夕节最重要的传统民俗就是庆祝牛郎织女的相会。传说牛郎织女是一对相爱的仙侣,但因为天帝的反对被迫分离,每年的七夕夜他们才有机会相聚。人们会在这一天向牛郎织女祈福,希望能够得到幸福美满的爱情。
二、放风筝
在七夕节这一天,许多地方会举办放风筝的活动。放风筝是七夕节上最受欢迎的民间游戏之一。人们会亲手制作各种各样的风筝,然后放飞到天空中。放风筝的过程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上飞翔的愿望。
三、挂牛角
有些地方的七夕节风俗中,人们会在门口或屋内挂一对牛角。据说牛角能够驱邪避祸,保护家人平安。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将牛角装饰得漂亮而华丽,以迎接吉祥的到来。
四、编草鞋
在一些地方,七夕节有编草鞋的风俗。人们会用麦秆编制成各种各样的草鞋,然后送给自己喜欢的人。编草鞋寓意着对爱人的关心和祝福,也是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
五、泼水
在江南地区,七夕节有泼水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用清水泼洒身上,以祛除不幸和疾病,希望能够拥有健康和美好的未来。泼水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方式,人们可以互相泼水,增进友谊和亲近感。
六、观赏花灯
七夕节的夜晚,人们会在街道上观赏花灯。花灯是一种用纸、竹子等材料制作而成的灯笼,形状各异,色彩斑斓。观赏花灯是七夕节的一大乐趣,也是人们欣赏美丽事物的机会。
七、写信
在古代,七夕节是妇女们祈求智慧和技艺提高的日子。女子们会在这一天向织女祈福,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缝纫和织布技巧。在现代,人们会借着七夕节写信表达爱意,传递真挚的情感。
七夕节的七大民间风俗丰富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意义。这些风俗不仅是庆祝七夕节的方式,也是人们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参与这些风俗活动,人们能够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祝福,同时也能够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让我们一起在七夕节这一天,共同庆祝和祝福,传递爱意和美好。
关于七夕节的七大民间风俗 篇二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纪念和庆祝牛郎织女的相会,同时也寄托了他们对爱情的美好祝愿。七夕节有许多独特的民间风俗,下面将介绍七大民间风俗。
一、织七夕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七夕节被称为织七夕,人们会在这一天织布。织七夕寓意着女性的勤劳和聪明才智,也是对织女的纪念和祝福。人们会精心准备织布的材料和工具,然后亲手编织出各种精美的布料。
二、乞巧节
在中国的另一些地方,七夕节被称为乞巧节。乞巧是指女子向织女乞求技艺的日子。女子们会在这一天向织女祈福,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缝纫和织布技巧。人们也会在这一天制作和欣赏手工艺品,表达对技艺的尊重和欣赏。
三、穿针引线
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穿针引线的活动。这是一种象征牛郎织女相会的传统仪式。人们会用红丝线穿过一张纸上的针眼,然后引线穿过纸上的孔洞,最后得到一张精美的剪纸作品。穿针引线寓意着爱情的牵引和相聚。
四、七夕树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七夕节这一天搭建七夕树。七夕树是一种用竹子和彩纸制作而成的装饰物,形状像圣诞树。人们会在七夕节这一天将七夕树放在家中或者街头,以增加节日的氛围和喜庆感。
五、晒书
在古代,七夕节是妇女们祈求智慧和技艺提高的日子。女子们会在这一天晒书,以祈求学业进步和智慧增长。晒书活动也是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教育的重视。
六、喝茶
在一些地方,七夕节的民间风俗是喝茶。人们会在这一天泡一壶好茶,然后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品茶聊天。喝茶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习俗,也是人们欣赏茶的香气和品味茶的机会。
七、千纸鹤
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制作千纸鹤。千纸鹤是一种用彩纸折叠而成的鹤形装饰物,寓意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人们会亲手折叠千纸鹤,然后挂在家中或送给亲友,以表达对他们的祝福和关爱。
七夕节的七大民间风俗丰富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意义。这些风俗不仅是庆祝七夕节的方式,也是人们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参与这些风俗活动,人们能够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祝福,同时也能够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让我们一起在七夕节这一天,共同庆祝和祝福,传递爱意和美好。
关于七夕节的七大民间风俗 篇三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发源于中国两汉时期,是当今世界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20xx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广大的汉族人民便迎来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这一天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毋庸置疑,七夕节其实只是女人的节日。
七夕最早的时候叫做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著名诗人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李商隐也说:“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对于七夕,《开元天宝遗事》中也有记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不难看出,“七夕节”是古代女子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追根溯源,七夕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过“七夕节”流传下来许多民间风俗,其中最主要的有七种风俗:
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过“七夕节”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二、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三、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演变,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四、兰夜斗巧
起源于
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五、种生求子
旧时民间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六、晒书晒衣
据记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七、拜织女
“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过“七夕节”的大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即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关于七夕节的七大民间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