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来历介绍【优质3篇】

时间:2018-07-06 09:17: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寒食节的来历介绍 篇一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战国时代。寒食节的来历与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有关,他就是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是楚国的大臣,因为楚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他被流放到了边远的地方。

据史书记载,屈原被流放后,他深感国家的衰败和民众的苦难,于是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他用诗歌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在他的诗中,他倡导了改革政治制度,呼吁国家统一,提倡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然而,不幸的是,楚国的政治局势没有得到改变,楚国继续陷入内乱和战争之中。屈原深感无力改变国家的命运,最终选择了以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思念之情。据说,他在五月初五的这一天,抱石投江,以此来抗议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

屈原的死让人民深感悲痛,人们纷纷涌向江边,哀悼屈原的离去。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开始举行寒食节,这一天被视为屈原的祭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到山野郊外采摘菜叶,用来包粽子,代表着屈原投江时所丢弃的食物。同时,人们还会点燃篝火,放飞孔明灯,以示对屈原的怀念和祭奠。

寒食节的来历与屈原的故事紧密相连,它是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的体现。寒食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表达。通过寒食节,人们能够感受到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也能够反思自己对家国的责任和担当。

寒食节的来历介绍 篇二

寒食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起源于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在楚国的政治斗争中被流放到了边远的地方。屈原深感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他用诗歌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屈原的诗歌表达了他对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吁,倡导国家统一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呼声没有得到回应,楚国继续陷入内乱和战争之中。屈原深感无力改变国家的命运,最终选择了以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思念之情。

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的这一天抱石投江,以此来抗议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他的死引起了人们的悲痛,人们纷纷涌向江边,哀悼屈原的离去。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开始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寒食节,这一天被视为屈原的祭日。

寒食节的庆祝方式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包粽子和点燃篝火。人们在寒食节这一天会到山野郊外采摘菜叶,用来包粽子。粽子象征着屈原投江时所丢弃的食物,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避免带来不祥和灾难。同时,人们还会点燃篝火,放飞孔明灯,以示对屈原的怀念和祭奠。

寒食节的来历与屈原的故事紧密相连,它是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的体现。通过寒食节,人们能够感受到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也能够反思自己对家国的责任和担当。寒食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表达,它使人们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

寒食节的来历介绍 篇三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介绍

发布时间:2017-03-09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

  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赵之珩说,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非常有意义。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清明节山东各地都插柳条、松枝,据说是纪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户户插柳条,并给狗戴上柳条圈。民谣:“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即墨则习惯戴松枝,寓意要象松柏一样兴旺。临沂、诸城却用柳条、松枝在墙壁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滕州的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习惯,潍坊地区的秋千有三种:一种是直秋千(适合老年人玩),第二种是转秋千,第三种是翻秋千。即墨比较重视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起床就换上节日服装,特别是妇女,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处串门,先看新媳妇坐寒食(新媳妇要象举行婚礼那天一样在炕上坐着),然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采烈地打秋千。这一天,妇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寒食节的来历介绍【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