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鱼节 篇一:传统习俗与保护生态的平衡
杀鱼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农历六月的初六日举行。这个节日源于古代渔民为了感谢海洋的恩赐而设立的,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捕鱼。然而,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变得愈发重要。在今天的杀鱼节上,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杀鱼节的原始意义。杀鱼节最初是为了庆祝海洋给予人们的食物和财富,同时也是为了感谢海洋神灵的恩赐。因此,杀鱼节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感激之情,并非纯粹的捕捞活动。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庆祝活动的形式,强调感恩的意义,而不是过度追求捕鱼的数量。比如,可以举行祭祀仪式,向海洋神灵表达感谢之情,以此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杀鱼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过度的捕捞不仅会导致鱼类资源的枯竭,还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我们可以在杀鱼节期间设立一些限制措施。比如,限制捕捞的数量和方式,禁止捕捞濒危物种,鼓励人们使用环保的捕鱼工具等等。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环保宣传活动,增加人们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最后,我们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行动。除了限制捕捞活动,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开展海洋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参与海洋清洁行动和海洋生态保护项目,让更多的人亲身体验到海洋生态环境的美丽与脆弱。
总之,在传承杀鱼节这一传统习俗的同时,我们应该重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合理的捕鱼方式和积极的环保行动,我们才能实现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的平衡。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守护我们的海洋家园。
杀鱼节 篇二:杀鱼节的文化意义与当代挑战
杀鱼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源于古代渔民为了感谢海洋的恩赐而设立的。这个节日在农历六月的初六日举行,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捕鱼。然而,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变得愈发重要。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我们如何重新审视杀鱼节的文化意义,并面对挑战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呢?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杀鱼节的文化意义。杀鱼节最初是为了庆祝海洋给予人们的食物和财富,同时也是为了感谢海洋神灵的恩赐。在当代社会,除了庆祝丰收之外,我们还应该将杀鱼节的文化意义与环保理念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举办环保宣传活动、组织生态讲座等方式,让人们了解到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在庆祝杀鱼节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
其次,我们需要面对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挑战。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捕鱼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推行可持续的捕捞方式,限制捕捞的数量和方式。同时,还需要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
最后,我们需要鼓励创新发展,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杀鱼节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虽然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面临一些困难,但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发展,找到新的平衡点。比如,可以推广海洋养殖技术,减少对野生鱼类资源的依赖;可以发展海洋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总之,杀鱼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既有其文化意义,也面临着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挑战。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杀鱼节的意义,并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环保理念的融合。通过创新发展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双重努力,我们可以为杀鱼节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杀鱼节 篇三
杀鱼节 篇四
每年的三月初九,是居住在贵州龙里、开阳、贵定、福泉一带苗族人民的“杀鱼节”,也叫鱼猎节,苗语称“停米”。“杀鱼节”又被当地人称为求雨节。这项活动一般都是选在清明节前后举行。
目录 节日简介节日活动清水江畔杀鱼节传承谱系收缩展开 节日简介 届时,天刚亮,男人便下河捕鱼,从河里叉起一条条鲜鱼,架起铁锅,烧起黄火,用河水煮着鲜鱼,喝着米酒,吹起芦笙,唱着山歌,祭天求雨,女人做好饭后,送到河边,举行家庭“鱼宴”。远道来客,不论相识与否,都被“抢”入席。晚上,男女青年互相邀约到寨里吹芦笙、唱歌、谈情说爱。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节日活动 农历三月初九,在龙里和贵定县周边的苗族人家有着一个欢度传统的杀鱼节。杀鱼节一般从三月开始,祭天开河杀鱼的日子,主要是由各寨的“鱼头”(通常是已寨子里威信高、年纪大的“寨老”担任)发出通知,然后各寨互相转告。采摘化香叶的数量按照各户男人数量分摊。有鱼叉的男人要多摘,无鱼叉的但有网兜的少摘。看摘着的树叶的多少一般用眼睛估量,少则补,要不就不给予参加杀鱼。 把采摘来的树叶送到河水的上游水口处,要木棒或石头捣烂,半夜时撒于河中,天亮时,药汁恰好流到举行杀鱼节的河段,把鱼闹昏,带“鱼头”祈祷几句后,宣布杀鱼开始。在河岸边的男人们,把手中的鱼叉投向河里漂上的鱼,然后收网提叉。如果,其间有两人共叉着一条鱼的,就把鱼一砍为二,一人一半。这样的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在男人杀鱼高潮时,女人们在家准备丰盛的午餐,有腊肉、香肠、糯米饭团和自家酿的米酒。到了中午,女人和孩子就穿着节日盛装,带着做好的午餐来到自己丈夫和孩子杀鱼的地方,拾起干柴在河边搭起锅灶,用清水煮河鱼,坐饮佳酿。这样就意味着消除百病、风调雨顺,获得丰收。要是有外来人来看热闹的,又不相识的人,人们都争着把他(她)们拉到自己家的火篝边一同饮酒贺节。 同时,姑娘们拿着自己家的糯米饭团主动送给小伙子们吃。小伙子喜欢谁就接谁的饭团来吃;如果,不喜欢就拒绝。这一天,那家请到的客人最多,就说明谁家主人好客、热情、来年收成就有好的`希望。吃好喝足后,太阳西下了,而山歌也四起来了。晚上,远道来的年轻小伙子、姑娘借此走亲访友,谈情说爱,吹木叶、唱山歌,幽会在山冈密林中。
杀鱼节 篇五
福泉市清水江沿岸的王卡、仙桥、陶军、江边、干坝、谷汪深、谷滨所、气坪等地苗族同胞聚居地。届时,开阳县的羊场、平寨、龙里县的巴江、平板、长寨及贵定县的新场、光明等地的苗族同胞亦踊跃前来参加。 开展杀鱼节活动的河段在福泉市境内的棉花洞至两岔河20多公里河段,分棉花洞、谷汪深、大沙坝、竹林脚、沙滩、大花水六个小地段举行杀鱼。 杀鱼节最热闹的河段是竹林脚和大花水,每年汇集的人数可达万人以上。
历史渊源
在清水江两岸,聚居着西部方言罗泊河次方言的这支独特的苗族支系,人口有4万多人。这支苗族,史称“西苗”;自称mjo31;他称“花苗”,大致是在唐末宋初因战乱迁徙到清水江流域拓荒定居的。杀鱼节是这支苗族同胞们在这块独特的土地上保存下来的对远古先民渔猎社会生活的仪式性记忆,是渔猎文化向农耕文化过度的文化遗存,年代之久远已无从查考。苗族《花岭记》记载:“玩耍十八郎妹分,雷鸣两岔哥会娘。两岔河是杀鱼滩,瓮漳瀑布鱼饭堂。浪口花水比钗舞,江边后庄杀鱼郎。”《花岭记》由世代口耳相传,直到清代才用汉语形式编录。
基本内容
杀鱼节,苗语称“停米”,意为“杀鱼”。每年的农历三月,是清水江畔的苗族人民的传统杀鱼节的时间。杀鱼活动分六个河段,按照村寨划分的习俗,每年杀鱼节的具体开始时间,都由“约头”提前派人通知各寨的“鱼头”开会商定。一般根据当年的气候而定,以山上的化香树叶长到五六寸长的时间确定为开始杀鱼节的时间。因为,杀鱼之前,先要用化香树叶舂融后放到河里将鱼闹昏,据鱼头介绍,化香叶太嫩和太老药性都不行。杀鱼节开始的时间确定后,从最下游河段开始杀鱼,每隔三天,杀鱼的河段往上游移动一段。各个河段开始杀鱼前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并通知邀请上下游各寨的人都可以来参加。杀鱼节从开始,延续二十余天,是清水江两岸苗族传统节日中活动时间最长的一个节日,每年汇集的人数可达万人以上。杀鱼这天,天亮前,妇女不能出门背水或做其他事。相传若在路上碰上男人就不吉利,不是杀不到鱼就是回不了家。直到男人们都出门离开寨子后,妇女们才在家里忙碌起来。她们背水,做饭,磨豆腐,煮香肠腊肉,到中午时分,她们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自制土酒和佳肴给男人们送“鱼饭”。姑娘们也相约成伴,腰箩里装上自家准备的花糯米饭,送给杀鱼的小伙子们吃。谁的饭团吃光了,谁就最受小伙子们青睐,谁就感到高兴,父母也觉得自豪。杀到鱼后,大伙就在岸上烧起堆堆篝火,用三颗石头支起铁锅,用清水煮鲜鱼。大家吃着鲜美的清水煮鲜鱼,喝着自家酿造的美酒,谈笑风生,尽情欢乐,直到夕阳西下才沐浴着晚霞回家。远道而来参加杀鱼节的群众还借此机会串亲访友,联络感情,共享节日的快乐。而青年人们,则嬉戏打闹,谈情说爱,吹木叶,唱情歌,幽会在清水江边的山岗密林之中。吃完“鱼饭”,青年叉手们趁兴到邻近的小支流上,开展“杀叉杆”比赛。健儿们分站河的两岸,对杀鱼。一方将空叉向对方杀去,另一方邮发迎面杀来。你来我往,银叉翻飞,水花四溅。都力图把对方的鱼叉杀中,一旦杀中,立即把对方的鱼叉拖回来,或把对方的叉杆杀断,迎来观众阵阵掌声,直至傍晚尽兴而归。“杀叉杆”已成为杀鱼节中的一项苗族传统民间体育竞技活动。
相关器具制品
参加杀鱼的男性苗胞,每人必备鱼叉和鱼串。鱼叉是铁制的,分四齿、五齿、六齿三种。齿锋尖利有倒钩,装上二到三米长的竹柄,柄系一条长绳,长八至十五米。绳的另一端缚在手腕上,以便飞叉杀鱼收绳提叉。鱼串用麻和棕丝做成,两端穿上竹片针,作串鱼用。
过程
到江边杀鱼时,每人背一包舂融了的化香叶(一种野生木本植物,能毒鱼)交给“鱼头”(苗语叫“笛把”),统一堆在江的两岸。所交的化香叶,要大致达到通知规定的数量,如差得过多,“笛把”要叫他补交,否则不能参加杀鱼。不带和少带化香叶的人,当场会受到群众的指责。主持人“笛把”是由有声望的寨老或杀鱼能手充任,负责主持和维持杀鱼节秩序。在整个杀鱼活动中,凡是参加杀鱼的人,都必须按照寨俗河规行事,否则“笛把”有权对违章人的杀鱼工具进行没收或砍断叉杆。还要选一批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当投药手,其余的人聚集在河的两岸准备杀鱼。
传承谱系 清水江苗族杀鱼节是个别性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项古老的苗族文化遗产。这个传统的杀鱼节,起源于何时,未见记载。据罗泊河次方言苗族《花岭记》中记载:“滇黔山区好地方,云贵山窝苗家庄。高山峡谷苗家寨,先居龙头重安江。祖籍江西朱市巷,唐末宋初离籍乡。古祖八平八万洞,起先江西填湖广。九百荒坝无人烟,十八户姓散四方。姓王蓝罗向蔡,李宋杨陈尚袁张;侯颜严金吴谢先,续卢史马文黎姜。”这支苗族所述的十八姓氏,现在都有,他们分居在清水江两岸的福泉、龙里、贵定、开阳等地。杀鱼节是苗族同胞对远古先民渔猎社会生活的一种仪式性记忆,经过后来的演变,又和祈雨的宗教活动扯上了关系。有一个当地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王爷有一个才貌超人的公主,有一天突然得了重病,天宫里的仙丹妙药都用遍了,没有把公主的病治好,天王爷万分着急。后来听说人间江河里的百鱼能治百病。于是,天王爷就派天兵天将下到人间,到江河里去捕捉一百种鱼熬成鱼汤,让公主喝下。不几天,公主的病慢慢好了。天王爷为僚感谢人间江河里的鱼,就命雨神祇把雨降到江河里,让鱼生息繁衍,需要时好给公主用,不准把雨降到别的地方去。由于雨不降到田地里,
天下大旱,庄稼种不上,住在高坡上的苗家人很忧愁,他们挨家换户杀猪宰牛,祭天求雨。最后连鸡鸭都杀光了,也没有感动天王爷,降下一滴雨水来种庄稼。 有一年三月,苗族群众实在找不到什么作祭品了,一个苗王“笛把”吩咐大家上山去砍化香叶来春烂,撒到河里把鱼闹昏,捉鱼来当供品。雨神急忙向天王爷禀报说:“人间把公主的救命鱼都捉来当祭品了。”天王爷听后,伤心得哭了三天三夜,他的泪水化成雨水,下了三天三夜,普降到大地上,滋润了干旱的土地,人们才种上了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