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推荐3篇】

时间:2011-03-08 07:46: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 篇一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这一天,人们除了赏灯、猜灯谜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吃元宵。那么,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呢?这其中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古代,有一位叫做汉明帝的皇帝。他非常聪明,治理国家有方。然而,他却有一个难题困扰着他,那就是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夜晚月亮特别亮,但是却无法看到娇嫩的皇帝的妃子们。这让他非常烦恼。

于是,汉明帝召集了他的宰相、文武百官以及各界人士商讨这个问题。大家纷纷献策,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让妃子们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看到皇帝。经过多方考虑,最终得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点亮万盏灯笼,照亮整个皇宫,让妃子们看到皇帝。

于是,正月十五这一天,皇宫内外都点亮了灯笼。灯笼的光芒照亮了整个皇宫,皇帝和妃子们终于能够在这一天相见。皇帝心中非常高兴,为了纪念这一天,他下令从此以后的正月十五,百姓也要点亮灯笼,以示庆祝。

而吃元宵这个习俗,则是在后来逐渐形成的。相传在元宵节这天,有一位名叫张灯的医生,他患有重病,无法下床行走。然而,在这一天,他突然奇迹般地好了起来。张灯非常感激,他决定在这一天为人们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元宵。于是,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就这样传承下来。

元宵的制作十分精细,一般由糯米粉做成外皮,内填以甜馅。元宵的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花形等,每一种形状都寓意着吉祥如意。元宵的馅料也多种多样,有花生、芝麻、豆沙等,口感香甜可口。

吃元宵不仅仅是品尝美食,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在这一天聚在一起,品尝着元宵的美味,感受着团圆的温暖。吃元宵也象征着希望和团圆,寓意着新的一年家庭和睦、生活幸福。

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 篇二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这一天,人们会点亮灯笼、观赏花灯,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吃元宵。那么,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是怎样的呢?

据传,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源自民间的一段传说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吴刚的人。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但却不满足于平凡的生活。他向往仙境,希望能够成为一个仙人。

于是,吴刚开始修炼仙法,日夜苦练。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修成正果,成功成为了一个仙人。然而,仙人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美好,他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孤独的人,无法与凡人交往。

吴刚感到非常寂寞和无奈,他渴望回到人间,回到自己熟悉的世界。于是,他向玉帝请求能够回到人间。玉帝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是给了他一个条件,那就是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他必须在月亮上砍伐一棵不朽之树。

吴刚答应了玉帝的条件,回到了人间。然而,他发现自己无法完成玉帝交给的任务,因为不朽之树是无法被砍倒的。于是,他被困在了月亮上,永远无法回到人间。

为了纪念吴刚,人们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开始吃元宵。元宵的形状酷似月亮,寓意着团圆和美好。吃元宵也象征着希望和祝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元宵的制作非常讲究,一般由糯米粉做成外皮,内填以各种口味的馅料。元宵的馅料有花生、芝麻、豆沙等多种选择,口感香甜可口。人们吃元宵的时候,除了品尝美食,还会互相祝福,希望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团团圆圆。

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不仅可以品尝美食,还能感受到团圆和祝福的力量,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美好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 篇三

  你知道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吗?不知道不要紧,下面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的主要吃食是元宵。元宵也叫“汤圆”、“圆子”。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大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元,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元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

  元宵的制作方法很多,南北方有很大的差异。南方做元宵时,先将糯米粉用开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做元宵,先把馅儿捏成均匀的球,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沾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

  元宵的吃法亦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实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酿、白糖、桂花煮食,风味独特,宜于兹补。

  元宵节除元宵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外,各地还有许多其他的应节食品。

  浙江浦江一带吃馒头、麦饼。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十人日落灯,夜晚吃面条。

https:///
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