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事件

周敦颐与庐山有什么渊源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历史上无数的文人雅士与庐山有不解之缘,周敦颐也是如此。

周教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道州镰溪(今湖南省道县)人。他一生担任州县地方官吏.在知南昌时,就曾涉足得阳和庐山,游览各处胜景。在得阳,他来到碧波荡漾的甘棠湖,看见湖心一墩,宛如弯月,特别是一到薄暮笼烟之时,烟雾轻罩湖面,远山近水,晦且空明,独具意境。为了便于观赏大自然的这一精工细作,周敦颐锦上添花,在墩上建一亭,并以烟水亭名之。这就是烟水亭的由来。

有一次,周敦颐游至庐山莲花峰麓,向石塘桥西北方向走去,看见一条小溪从莲花洞潺潺流出。清亮的溪水象一条玉带在大地上蜿蜒伸展,水面上飘浮着片片落英和少许枯枝败叶,匆匆而去。欢腾的溪水激起了周敦颐心中的浪花,他竟象孩子似的取下头巾,脱掉鞋袜,站到水中嬉戏起来。伟大诗人屈原曾经在一首诗中写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抢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尽管这首诗写的是渔父遇江河水,但借用过来,形容周敦颐此刻的心境倒也是恰切不过的。

周坟颐真有乐而忘返的兴味了,他决定选择这里为自己的终老之地、筑一书堂,准备晚年不仕之后,定居于此。他觉得庐山脚下的这条溪水和自己家乡的濂溪十分相象,一样可爱,为了寄托思念故上的深情,他把过条小溪定名为镰溪,堂取名为濂溪书院。

后来,周敦颐到广东任转运判官,由于身体不适,不愿再在那里呆下去,更加向往庐山的清溪和溪畔幽静的书院,他便要求知南康军。南康郡,即今日江西省星子县,它背负庐山,而临都阳湖,因城边湖面上有一颗落星石而得名。周敦颐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到任,熙宁五年便退休回到庐山镰溪书院.终于实现了数年以来的宿愿。他在这里边休养边讲学,他椽南安(今江西省南康县)时收的两个学生程颖、程颐也到此跟他继续受业。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六月七日周敦颐病逝,葬在离书院北五里的栗树岭下,时年五十一七岁。

他作有一首《镰溪港》诗,描述了这个时期的生活:

庐山我久爱,里田山之阴。田间有清水,清沁出山心。山心无尘土,白石磷磷沉。

潺浅夹数里,到此始澄清。有龙不可测,岸木寒森森。书堂构其上,隐几看云岑。

特梧或歌枕,风月盈山襟。或吟或冥肤,或酒或鸣琴。数十黄卷轴,贤圣谈无音。

窗前即吟囿,圈外桑麻林。芋蔬可足岁,绢布足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

告乐盖亦足,滚明朝墓茂。

可以看出,周敦颐厌弃那种纸醉众迷的生活,而是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为乐、这种悄趣理所当然地会受到后人的钦敬。

周敦颐在庐山定居以后,和当地名士、僧侣经常互有走动。曾经和佑效远所结白莲社,也与归宗寺的真净文祥师等人结了青松社。周教颐等人还主张青松社的房屋位置和白莲社要一模一样。当年白莲社社址东林寺一侧有虎溪和虎溪桥,而今归宗寺外也应该有一溪一桥,多谢天公照应,归宗寺左侧本有一条流泉,他们便将其名为夸溪,桥不曾有过,便大兴土木,新造一座,横跨溪水,称之为溪桥。

因为青松社的缘故,周敦颐虽然住在山北,还常常爬陡坡、越深涧,去山南和青松社成员一起聚首于归宗寺。这样的“远游”成了周敦颐晚年的一桩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