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中为何会有俄罗斯佐领
俄罗斯佐领即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因为由顺治、康熙年间归附的俄罗斯人丁组成,故俗称俄罗斯佐领。编立之初以伍朗格里为佐领。伍朗格里死后,其子罗多浑继任。罗多浑死后,该佐领归入公中。佐领下人只能担任五品以下武职。他们的后裔被称作阿尔巴津人(俄语:албазинцы),1949年后因所居之处的不同被分别归类为满族和俄罗斯族等。
概况
八旗里有“俄罗斯佐领”不奇怪。因为八旗只是个兵民制度,从来都不是按血统和民族来划分成分的。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自山海关入关之后,沙俄的势力也已经扩展至黑龙江流域。所以这之间清朝的关外军队和沙俄势力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部分哥萨克人和斯拉夫人被“俘虏”送到北京是一个持续发生的事情。
《钦定八旗通志》里将镶黄旗满洲第4参领第17佐领,称为“俄罗斯佐领”。
因为这个佐领的成员都是俄罗斯人。这些俄罗斯人大部分来自康熙年间的雅克萨之战。比如在康熙24年间雅克萨(俄语叫“阿尔巴津”)之战,清朝打赢了,俘虏了700多沙俄军人,康熙倒是没有为难他们,让彭春遣返了他们。
但是由于清朝的俘虏政策,感化了其中部分哥萨克俘虏,有40个哥萨克俘虏不愿回沙俄。因为哥萨克人虽然充当着占领西伯利亚的先锋,但是本质上他们也是被驱使的可怜人。这些人被清朝人称为阿尔津巴人。
阿尔津巴人到了北京得到了很高的待遇,繁衍生息,融入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于是彭春便将这40个阿尔津巴人带回了北京。康熙听说外国友人来投,非常重视,于是就把他们编入了镶黄旗满洲第4参领第17佐领,让先来的俄罗斯人伍朗各里负责管理他们,令其驻守北京东直门。
这个政治待遇绝对不低了,原来的俘虏直接就成了上三旗的了,还给安排了工作和房子。驻守北京东直门。优待还不止这些,康熙皇帝甚至允许他们宗教自由,批准在北京胡家园胡同建了个东正教堂,(清朝人叫它罗刹庙,据说原本事关二爷庙改的,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大使馆)。
根据《清史稿》记载,因为这些人蓝眼睛、高鼻梁,清朝人觉得他们长得怪,没人愿意嫁给他们,后来康熙就许配了一部分死刑犯留下的寡妇给他们,但是后来就没有禁忌了。经过几代混血以后,基本上看不出哥萨克人的体貌特征了,也说一口正宗的京片子了,但是宗教信仰仍然保留着。
如今的“阿尔津巴人”已经彻底成了一个历史符号。
根据《北京俄罗斯旗人的历史与命运》记载,到了公元19世纪,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曾经在北京做过统计,阿尔津巴人不断和中国人混血繁衍,已经有大约1000个阿尔巴津人居住在北京了。沙俄曾经想借助这个宗教和血缘关系攀下亲戚。
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这些人早已和其他八旗子弟一样,即便落魄了,也仍然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且很多人只认自己的民族是满族或者是俄罗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