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形成之谜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居第三,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太湖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2公里。其西和西南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以平原及水网为主。
太湖的形成
潟湖说
是由于大江淤积而导致了太湖的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湖群原先是与海相通的大海湾,由于扬子江与钱塘江向东延伸与反曲,致使部分海面被环抱于内遂成内海,两侧诸山水流不断注入,冲淡了其内海的水成为淡水湖。
构造说
因为太湖地区地壳的新构造运动,造成太湖平原下沉,河流改向,荆溪水系改道东流,由断陷盆地成为汇水盆地,又渐渐成为数个沼泽小湖泊,以后逐步形成太湖。
气象说
古代数千年间的持续大暴雨,有些年间的年降水量甚至达到60亿吨,太湖地区的大片低洼地大量积水,年复一年,遂形成如今的太湖。
风暴流说
四千至六千年前的气候异常,不断形成的大风暴流涡动,数千年间的狂风暴雨造成太湖地区的沼泽浅洼地积水不断增加,水域日扩大,形成太湖。
河流淤塞说
在距今2万至1.5万年的第四纪更新世末玉木冰期时,海水东退,古太湖海湾消亡,太湖地区与东海陆架相连,成为广袤的古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原植被为温带草原或疏林草原。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2500年),随着气候转暖,海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近。
由于长江和钱塘江沙嘴的形成,太湖平原成为大型集水洼地。西部山区原向东北注入长江的荆溪和东流入海的苕溪等,因河流下游被淹,比降减少,入海河道宣泄不畅,河泥沙淤积严重,而改道汇集于这碟形洼地中。海潮倒灌及平原地下水位抬升,致使低洼地积水沼泽化,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各个小湖泊面积逐渐扩大而汇成大湖。加上后来东岸出湖河道渐趋淤塞,湖水蓄积量的增加及湖中风浪潮流对湖岸的侵蚀,湖面面积进一步大,遂成现今的太湖。
火山喷爆说
通过对太湖三山岛数年采样鉴定、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并确证火山的存在:在三山岛存在喷爆角砾岩、原生二次喷发的凝灰角砾岩与弱熔结玻屑凝灰岩等。三山岛的北部和西部遍布火山角砾岩,火山喷爆的火山弹,并且都已硅化成燧石、玉髓、玛瑙等在东泊小山发现一条火山喷爆的地质剖面,喷发时代为5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火山活动是其深部岩浆活动的结果。岩浆火山活动降低了太湖及其周边的地下热压与容重,产生负压,其结果带来该地区新生代缓慢的沉降,太湖及其周边大小诸湖都为同源同因的火山喷爆而成的地面沉降湖。
陨击说
这一学说又分“陨石撞击成因说”和“彗星爆炸成因说”两种。
陨石撞击说认为:距今50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从北东方向撞击地面,造成相当于1000万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冲击,留下了2300多平方公里的陨石坑,即太湖。
彗星爆炸成因说认为:在4800年前,一颗直径50公里的相当于一个超级大雪球的彗星,从东北向西南砸向太湖地区并在上空爆炸分裂成许多颗后,撞到地面,大的一颗撞击形成太湖,其余则撞向太湖四周形成一些小的湖泊。并造成太湖四周大量散落的铁疙瘩一类的陨击物质。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最新研究成果:确定石湖石棍为陨石,太湖为陨石冲击坑。冲击溅射物是指冲击成坑作用中被抛射到空中再溅落在冲击坑及其周边地区的受冲击而变质的陆源物质。太湖冲击溅射物主要分布在石湖和太湖湖底较硬的黄土层之上的淤泥层中,说明太湖冲击坑建设物形成于全新世一万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