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人物

莎士比亚暴富史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莎士比亚对拜金主义的厌恶和鄙夷,总是借笔下人物之口道出。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雅典的泰门》

但他在作品里谈钱次数之多,似乎又离不开这个“万恶之源”——38部剧作品里,光“有钱”(rich)就出现过150次,“金子”(gold)被提过200次,“债务”(debt)被提及50次。

尽管市面上不乏莎士比亚的传记,但其实真实史料不多,关于莎士比亚充满创造力的生活和思想,是后人猜测和演绎的。已经被公开的文物资料里,大多呈现的是他土财主和商业天才的一面。

一个剧本10英镑:比夏洛克更懂敛财

22岁的莎士比亚从斯特拉特福走出来的时候,正好走进了伦敦的“黄金季节”时代。

从剧院打杂开始入行,莎士比亚做过马夫、催场员、演员助手。但他的才华并没有被埋没多久,仅仅两年的时间,他所在的剧团就开始演出他改编的剧本。

那时市民看戏,大多是图一乐呵,大家结束工作后,选择一个新的地方消遣,顺便嗑嗑瓜子、聊聊邻里琐事。莎士比亚的戏简直正中市民的下怀,人们大掏腰包,讨论度持续不下,莎士比亚成了市民眼中的红人,进账自然不少。

热爱戏剧的伦敦市民每年看戏不止一次——老剧目翻来覆去地看,希望演员有不一样的演绎;对于新出的剧目更是有极大的热情。

莎剧的演出地点和看戏门槛低,又足够精彩,在场的观众不吝夸赞,一定会给予掌声。这种时代背景,让好的戏剧能快速脱颖而出,大艺术家在世的时候,不用过着凄苦的日子,也不用等到死了以后才成名成腕。

当时,一部“原创”新剧目的剧本酬金是5到10英镑左右。最吃香的剧作家,每年起码能写五部戏。按当时的物价,一公斤烟草要4英镑,一匹马大概1英镑,而英国一个教师的平均工资是每年20英镑,熟练工人则只有8英镑。

以莎士比亚流传后世的38部“独立原创”剧作计算,他至少靠写剧本赚了200英镑。但远远不止这些。当时的剧团,会将从另处得来的剧本交给驻团作家改编。一年下来经莎士比亚之手润色的剧本也不少。他还和其他人合写了一些剧本,这些酬金不会是小数目。

莎士比亚是有商业头脑的。在伦敦的20多年间,莎士比亚曾跳槽过一两次。当时驻团作家的剧本通常是属于老东家的。跳槽后,需要创作新的故事给新东家。

莎士比亚不管这些,他奉行自己的一套做法——每次跳槽,他总会带去一些自己以前的作品,维护自己的版权。他把老剧本加以修改,根据新剧团演员的特性量身定制角色,适应新剧团的需要。就这样,老剧本给他创造了“二次财富”。

杜克大学史蒂夫·哈特索尔教授开了一门课《莎士比亚与金融市场》,其中总结了五条“莎翁投资指南”:一、仔细阅读合约条款,尤其是借钱的时候;二、赚钱要有耐心;三、不要借钱消费;四、不要藏钱,要钱生钱;五、钱财乃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写诗成了暴发户:一字抵千金

就算在戏院都被迫禁演的时候,其他演员都断粮了,莎士比亚也不缺少“钱路”。

1591年至1594年间,伦敦全城瘟疫肆虐,剧场关门歇业。

戏剧业陷入了低谷,人们不能看剧了,但莎士比亚总有办法用才华让大家想起他。趁着瘟疫的这段空档,他找出版界的同乡帮忙,出版了两本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一夜之间,伦敦城里无论平民还是贵族都成了他的“小粉丝”,这两部作品远比他的任何一部戏都要受追捧。

在莎士比亚去世前,《维纳斯与阿都尼》就再版8次,每本诗作定价6便士,每次印刷1300多册;而在英国历史上的王政更替时期前,一共再版了14次。另一部戏剧《鲁克丽斯受辱记》也再版了8次之多。

尽管受欢迎,莎士比亚从出版诗集中捞到油水不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出版业属于大资本家产业,给到莎士比亚的酬金不多,何况,当年在缺乏市场意识的情况下,出版商可能是一次性买断付款,而非收益抽成。

但莎士比亚给自己的诗作找了一个买单的恩主——年仅19岁的南安普敦伯爵。彼时,伯爵很受伊丽莎白女王的器重,既英俊,又熟谙文学,还非常有钱。莎士比亚在两部诗作的开篇都附有给南安普敦伯爵的献词。后世对两人的关系有诸多暧昧的猜测,但从献词看来,这关系的确非同一般。

“我所写出的作品属于您,我将要写作的作品也同样属于您,凡我所有的,也都必定属于您,您忠诚的莎士比亚”。——《鲁克丽斯受辱记》献词

伯爵似乎很受乐,惠赠了莎士比亚一千英镑(也有说法是一百英镑,无论一千还是一百,这在当时都非小数目)。莎士比亚找到了庇护自己理想的恩主。写一首诗都能值这么多钱,放在现在是无法想象的。

得到市民和恩主如此捧场的莎士比亚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暴发户,一票难求的戏剧场,成为他表现才华和发财之所。

也难怪,莎士比亚同时期的竞争对手罗伯特·格林,曾含沙射影地讽刺莎士比亚是“一只用我们的羽毛打扮的暴发户乌鸦”。

为什么莎士比亚在30岁时毅然放弃了光辉的诗人生涯,而重操旧业去写戏剧呢?

在1595年的一篇论英语语言的论文中,已将莎士比亚与乔叟、斯宾塞相提并论。也许他是考虑到在待在内务大臣供奉剧团能为自己提供经济上的保障,从而使自己远离依靠私人赞助的风险地带。

炒房+入股剧院:会投资的文艺青年

莎士比亚赚的钱不少,但对自己却很“小气”。

他在伦敦初期住在灯红酒绿的肖迪奇区,租住的房子面积很小,陈设简单。在一次搬家后,莎士比亚去教区登记,评估册上显示,他家的各项物件总估值只有13先令4便士。

他也不喜欢交际。每晚的肖迪奇区,是一个演员和剧作家们扎堆儿的地方,剧团的演员们总是邀约莎士比亚一起去寻欢作乐,但都被小莎以不舒服的理由推脱了。好像没有什么享乐的事值得他花钱。

但莎士比亚在房地产投资上十分豪气。

33岁,莎士比亚花了60英镑购置了斯特拉福镇上埃文河畔最大的豪宅“新宅”,随后又买下了花园对面的15亩地,包括一所茅屋和一个花园。虽然购房契约上写的成交价是60英镑,但伊丽莎白时代的房产买卖很复杂,实际成交价也许是这个价格的两倍。

不过,在莎士比亚买下来之前,按照有关材料的描述,这栋房子“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而且至今仍未修缮”。换句话说也就是,越来越不值钱了,莎士比亚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投资的好机会。

6年后,他以320英镑收购了家乡北部100多英亩耕地。随后,他用440英镑的高价买下斯特拉福及附近地区的“谷类、禾叶与草料”的什一税的一半份额。这笔租税可使他每年收益60英镑。

仅仅41岁,莎士比亚陆陆续续投资房产800多英镑,每年收益达80-90英镑,投资回报率超过10%,跑赢了当今大多数理财产品。

不要把钱借给别人,借出去会使你人财两空;也不要向别人借钱,借进来会使你忘了勤俭。——《哈姆雷特》

但有意思的是,莎士比亚虽然劝告他人“不要借钱”,但自己在投资的时候,可都一不做二不休地借现金,只等到资金宽裕后再慢慢补上。1613年3月,他进行了最后一项地产投资,以140英镑高价购得伦敦黑修士地区一所公寓,其中的60英镑,就是等把房子租出后,拖了半年才付清的。

要活到现在,莎士比亚必定是资本运作的高手。

在伦敦摸排滚打一段时间后,莎士比亚和七个朋友各出资50英镑,成为了内务大臣供奉剧团的创始人和股东之一。这意味着,他将享有剧团票房收益的八分之一分红。其时,合资公司的模式仅在英国刚刚起步50年,而这在当时的剧作家圈子也并不寻常,这是个“冒险的决定”。

五年后,他和朋友合资,在泰晤士河边建起了一座环形露天的环球剧场,拥有十分之一的股份。其后,他又分享着黑衣修士剧场的红利。

环球剧院最早于1599年建立,使用早期的剧场The Theatre的木料建造。1613年,因为在表演《亨利八世》时候的一次失误酿成大火烧毁。1997年,由导演兼演员萨姆·沃纳梅克发起筹建,严格按照伊丽莎白时代的设计,一座现代仿造的环球剧场落成,命名为“莎士比亚环球剧场”

当1613年,莎士比亚把手上剧团的股份全部卖掉的时价估算,他每年从剧团的分红能赚到200多英镑。

富二代:很努力赚钱,但我爹其实也很有钱

莎士比亚那么努力的圈钱,但其实他是一名隐藏版的富二代。

莎士比亚出身富庶之家,生活安逸。父亲在他出生的第二年上任斯特拉特福镇镇长,母亲出身大户家族,这样的背景让他浑身上下都透着那种富家子弟才有的自信劲儿。

但因为宗教信仰与当时的政权相悖,莎士比亚的父亲在他13岁之时辞去了公职,一夜之间,家道中落。为了筹集给政府缴纳的罚金,父亲还将自家的几套房子抵押给亲戚。15岁时的他,还跑去邻镇的大户人家做家教,减轻家里的负担。

莎士比亚可能经历过一段比较困苦的童年,但他父亲实际上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富有,这可能连莎士比亚自己都没有料到。

在父亲1601年去世的时候后,留下了一笔遗产,具体数额不得而知,但继承了遗产的一年多后,也就是之前提到莎士比亚大手购入家乡的耕地之时,时间点之巧合,不免让人联想,莎士比亚父亲到底有多会”藏富“。

莎士比亚还有更多的理财手段,都源于父亲,自小耳濡目染:囤粮发灾难财,甚至放贷、逃税,犹如笔下的商人夏洛克一般。但这些手段没有持续多久,或许,他不想成为自己不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