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敦煌莫高窟的故事传说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传,敦煌莫高窟是一位乐尊佐和尚最早修建的。敦煌自西汉起即为西域重镇,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即是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的。公元四世纪,中原战火不断,河西地区则相对安定,因此,有很多内地僧人离开中原,一路西行寻求修行之地。
公元366年,乐尊佐和尚西游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四处皆是沙石,时间已是黄昏,饮食和住宿都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太阳渐渐落下了山,虔诚的乐尊佐和尚正在地头赶路,蓦然间他抬头一看,眼前出现了奇景,只见对面的鸣沙山一片金光,四射的光芒中仿佛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乐尊佐和尚被这圣景深深的震撼了,他想这是佛祖对他的提示。于是,他停了下来,用尽个人一生的精力在佛光闪现之地开凿佛窟。这就是莫高窟的开始。
公元六世纪末,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分裂的局面,同时也加强了对西北的经营。尽管隋朝统治只有短短的37年,但是皇帝崇奉佛教,莫高窟的开凿修建就大大加快,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非常可观的程度。唐朝建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进入鼎盛时期,武则天统治时期更是大力推崇佛教,到武周圣历元年,莫高窟已有“窟室一千余”。
五代时期及宋代,政府官方修建行为减少,民间修建佛窟发展起来。与中原内地相比,河西地区相对稳定,当地僧民俗众又开凿了大量洞窟,并对前代洞窟进行了全面维修。
元朝时,蒙古统治着信奉佛教密宗,这一时期开凿的石窟均带有密宗色彩。此后,由于丝绸之路渐于沉寂,敦煌失去了其重要地位,石窟的开凿也趋于停止。在吐鲁番统治时期的1516至1715年,莫高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西方侵略者深入中国内地之后,莫高窟更是遭受了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