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事件

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李鸿章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他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历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封一等肃毅伯。1901年,李鸿章病逝于北京。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

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其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个人作品

李鸿章的作品,收录于桐城吴汝纶主持编纂的《李文忠公全书》(亦称《李文忠公全集》),全书一百六十五卷,六百余万字。后戴逸、顾廷龙主编《李鸿章全集》,收录李鸿章的奏折、电报、公函、私人信件、诗文等,内容较前书更为丰富。

《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胸魄气略。其中一首是: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笑指芦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

另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李鸿章《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18]《李鸿章全集》未收录此诗,有学者考证可能是伪作。

历史评价

一般认为,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

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重视海防而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