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姓的来源和历史
仝(tóng)姓,是中国的一个特有姓氏,祖训上有乱亲不乱祖、乱辈的建议,仝姓之间不结婚、不联姻。
仝姓在中国姓氏中是小姓,全国有152个县市、359个乡镇村有仝姓聚居地,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计的全国前五百个姓氏中的排序为第478位,人口总数百万。仝姓的来源主要有汉族。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是全国最大的仝氏聚居地,该县有近10万仝姓人口,都是元末兵部尚书仝文瑞的后裔;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约有一万多仝氏族人;山东郓城也有万余名仝氏族人、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三家庄村和房子村住有几百户三千多仝氏族人;河南省安阳市的滑县、洛阳市的新安、孟津和宜阳、平顶山市的郏县以及全国各地也大都有仝氏族人聚居。
以国为姓。起源于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于(今陕西省大荔县境内)建立同国,为商朝附庸,商亡后,同国亦随之灭国,其后人以国去邑为同姓。后来,同姓为分别支庶,一支以同字音“仝”为姓,见《春秋图》。
源流一
仝姓根据族谱最早居住在战国时期齐鲁夹谷之地,历史上记载齐鲁夹谷会盟。
齐鲁夹谷之会是齐鲁两国的一次著名的会盟,盟会上孔子屈强国、正典仪的凛然大义,被称为是“圣人之大司”。会盟后,齐人为孔子的大义凛然所折服,归还了郓(在今山东郓城东)、讙(今山东宁阳北)、龟阴(龟山之阴,在今山东新汶东南境)等汶阳之田。
源流二
避祸改姓。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中央电视台曾作过介绍,2003年2月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姓》节目也作了介绍。
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重修太史庙记(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记载:"----今孙或在洛阳同姓或襄阳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证香火的延续,一子北上出关,后人改为“佟”姓,故该姓基本为东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带;一子留在当地为“仝”姓,后人多为山西河北一带一本内容源于家谱。
源流三
源于赐姓。起源于宋朝:东陵脚下,有个叫石头峪的小村,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石头峪村,传说是宋朝一位武状元的后代。这位武状元后来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谓顶天立地,呼风唤雨。
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果不然,这位二品高官,最后终被奸人所戕害,割去官职,灭了姓氏,贬为庶民,流放到东陵脚下为生。“仝”就是当时皇帝赐给姓氏。经过几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时的孑然一家,渐渐发展为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就这样,仝姓家谱被续了下来。
源流四
避祸改姓。源自童姓。据安徽和县《童氏家谱》载,始祖童小桥,祖籍陕西西安金占山,为清皇太子武术御师。一次传授武功,不慎伤皇子,遂举家隐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定居,改为姓。
康熙八年(1669年)后,仝姓后人仝朝臣中武举,家道渐趋兴旺。主要分布在安徽。
源流五
避祸改姓。起源于元末:原为辽东女真族,为夹谷氏之分支。始祖福新公,字汉东,号华溪,元末与弟文瑞镇守潼关,文瑞殉节,公遂携四子六侄归隐,并更佟为仝,迁莒州沂水,1371年迁郓城县,于郓北一十八里卜地而居,清初,人丁繁衍,散居四方,联姻孔府,代称书香,又,福新公之墓,在仝老家村之东北,墓前立吊龙石碑,上题文“大元总镇仝公讳福新,字汉东,号华溪,配薛宜人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