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人物简介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他历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将入相,有五十年之久。任职期间,秉公执法,世人尊称为贤相。
文彦博曾成功地抵御了西夏的入侵。任宰相期间,他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著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晚年皈依佛法。谥号忠烈、恭烈。
文彦博先祖本姓敬,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之讳,改姓文。后晋亡后,复姓敬。至北宋立为国时,避宋翼祖赵敬庙讳,又改姓文。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等职。庆历七年(1047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平王则起义功,拜同平章事。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
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因司马光荐,拜平章军国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
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卒,年九十二。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文彦博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北宋诸臣入祀的还有吕蒙正、李沆、寇准、王曾、范仲淹、富弼、韩琦、司马光。
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曾成功地抵御西夏入侵。为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
文彦博也爱写诗、词,但所留甚少,且多与政治有关。《全宋诗》273~278辑录有其诗集,集外辑得佚诗九首,《<全宋诗·文彦博诗>辑补》辑有《全宋诗》失收佚诗35首又二句。《全宋诗订补》辑得佚诗一首。《全宋文》卷641~卷659辑录他的文集,集外补辑53篇。《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文彦博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声名闻于四夷。文彦博虽然官居高位,也很富裕,但他平常接待人谦逊下士,尊德乐善,生怕做得不好。他执政于承平之时,史称:“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文彦博于辅助朝政,平雪冤狱,处处为百姓着想,多所建树,在北宋中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苏轼:其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逮。
苏辙:惟判府司徒侍中,辅相三世,始终一心。器业崇深,不言而四方自服;道德高妙,无为而庶务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