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戏是最后一出吗
“压轴”原本是戏曲名词,指一场戏剧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压轴戏”,但压轴也是人们知识的一个盲区。“压轴”本意是指倒数第二个节目,而不是人们常说的倒数第一个,倒数第一个节目称“压台”。
第六版《新华字典》曾把倒数第二个节目改为倒数第一个,在第八版《新华字典》又把倒数第一个节目改为倒数第二个(目前绝大多数人依然理解为倒数第一个,现多指占据份量大)。
原意
压轴,演压轴戏一般都是戏班挂头牌的主要演员。最后一出则称“送客戏”,亦称“大轴”。因一场戏五、六小时过长,观众不等终场即离座,因此戏班常把剧目的重点放在压轴戏上。最后一出则安排演些技术性强的小型武打戏或趣味性浓的玩笑戏,让观众在这无足轻重的演出中逐渐散去,故称“送客戏”。
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称:“压轴是戏曲术语。指一台折子戏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最末一个剧目称大轴而得名。”例如,京剧一场戏如果有五出的话,第一出叫作“开锣戏”,第二出名曰“早轴”,第三出称为“中轴”,第四出(倒数第二)则为“压轴”,第五出(最后一出)称作“大轴”。
演变
清代王梦生《梨园佳话》称“压大轴”为“压胄(zhòu)子”。“胄子”就是武戏,而文戏以唱腔见长,欲使文戏的唱工胜过武戏的打斗,就要“压胄子”。只有最精彩的节目才能“压轴”或“压台”、“压场”,这样的节目往往放在最后,一般是著名演员的拿手好戏。
词义是发展的。人们的日常用语中,更多的是把最后一个节目称作“压(大)轴”。例如:
1、这个节目立刻被选拔出来,第二场在怀仁堂上演,作为那一晚的压轴戏。
2、《难忘今宵》、《同一首歌》等一批老歌成为了不少演唱会的压轴曲目。
3、2000年7月11日晚,为期5天的北京国际票友演唱会在长安大戏院圆满落幕。由于是最后一场演唱会,因此遵循戏曲中“压大轴”的传统,节目从一开始就非常精彩,徐涤生先生、钱江先生、前田尚香女士等许多演唱者都是“重量级”的国际名票。
例:(1)中选拔出来在中南海怀仁堂144上演的节目自然会放在最后压台;
(2)中乔羽的一曲《难忘今宵》自从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压台以来,常常作为一些晚会的压台戏,也是每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结尾曲。
(3)明确地把为期5天的最后一场演唱会视为传统的“压大轴”。
专业艺人和学者也有这种看法。侯耀华的《演艺人生·倒霉必读》说得很明确:“到了1944年,父亲进了小梨园,唱‘末二’,‘小彩舞’(即著名的京韵大鼓演员骆玉笙)压‘大轴’。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末二’就是倒数第二个节目,‘大轴’就是最后一个节目,也叫压轴戏,或者是压台戏。唱‘大轴’的行话又叫‘攒底’,一般都由有绝活的著名演员来担当。”侯耀华出身于艺术世家,是相声大师侯宝林之子。
王铭三先生在《相声的特性与发展》中谈到,相声大师侯宝林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把相声从地摊搬进了剧场,使相声登上了大雅之堂;二是把相声从‘倒末二’变成了‘压大轴’,提高了相声的地位;三是加工整理了一批传统相声段子,使相声成为一门艺术。”
工具书也有持这种看法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压轴戏”条在注明了指倒数第二个节目之后说:“在有些观众的心目中,压轴戏是‘压台戏’的同义语,因此有时又指最后一出戏。”可见,该词典对“压轴戏”的后起义已经认可。
《新华词典》(1988版)上海文艺出版社《语海》(2000)注明“‘压轴戏’也作‘压台戏’”。《汉语大词典》的看法更“前卫”一些,它把“压胄子”作为“压轴”的等义条目(也把“压轴戏”作为“压台戏”的等义条目),把指最后一个节目作为主义项,把指倒数第二个节目以“另有一种说法”的形式作为次义项;其所以称“压轴戏”,“谓其质量高,表演最精彩,足以压住全台”。